山东省淄博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3月)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82340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3/18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唐宋以来,东方世界便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核心的、以同源文化、同质制度为根基的亚洲经济圈。所谓“中央文明”或“中央帝国”,绝非仅仅就地理位置而言,中国对东亚国家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中国很少利用自己的宗主地位和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奴役和掠夺体系内的朝贡国;大多数时候,朝贡在经济上是无利可图的,甚至成为王朝的负担。在封建权贵资本体系支配下的朝贡贸易是一种内敛型体制,以“德治”为维系手段。
——摘编自张明之《从朝贡体系到条约通商》
材料二
条约体系指伴随着近代殖民扩张,形成的西方殖民列强主导的以条约关系为结构的国际体系。19世纪的一个全球性现象就是西方殖民列强与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政治实体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并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将后者的领土、主权和权益以合法的形式转移到殖民者手中。这些不平等条约把殖民扩张过程中形成的实质不平等关系转化为形式平等的条约关系,并通过单边或双边的不平等条约而得到落实。,
——摘编自王培培《“朝贡体系”与“条约体系”》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清朝朝贡体系与19世纪西方条约体系的特点及它们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西方条约体系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所起的作用。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建国初,中央教育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接管了国民党政府所属的各级学校,开始把旧学校改造成为人民服务的新学校。其次,从帝国主义者手中收回各种文化教育、宗教慈善事业的自主权。第三,改革旧教育的重点是改革课程,改革学制和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政务院要求高等学校课程的设置在系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适当专门化。从1951年下半年到1953年进行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经过调整,各类高校的性质和任务更加明确,特别是高等工业院校得到很大的加强。
——摘编自张艺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198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后公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推动了新时期的教育改革:首先,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其次,调整中等教育机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第三,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强高等学校同生产、科研和社会其他各方面的联系,实行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心城市三级办学体制。
——摘编自黄仁贤《中国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和新时期所推行的教育改革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意义。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45年11月,美国提出鲍莱报告。鲍莱报告从根除日本的战争潜力这一目的出发,严峻地规定拆除所有陆海军工厂、飞机工厂等抵充赔偿,钢铁、发电等民用工业也应大幅度削减50%以上,钢的生产能力限制在年产量250万吨,拆除剩佘的工业设备用于战争赔偿,并主张把1950年日本工业可达到的生产能力维持在1926—1930年的水平,日本人的生活水平不高于亚洲的其他国家。
材料二
1948年5月18日,美国公布了詹斯顿报告。报告提出:“要使日本经济自立,美国现在必须正视援助问题”,“为了维持合理的生活水平,支付进口粮食和原料的货款,日本必须增加目前出口额的8—9倍”,因此“除了日本有用的和平生产设备外,能够拆除的生产能力是不太大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美国对日政策的变化,并说明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日政策变化产生的影响。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公元前130年,汉武帝下诏令各郡国举荐文学之士,公孙弘在这次对策中强调应当以儒家标榜的仁、义、礼、智为“治之本,道之用”。同时,他又把法家标榜的法、术、功利糅合到儒家标榜的仁、义、礼、智之中,认为“致利除害”是仁的重要属性。当时参加对策的儒士共有一百余人,主持征辟的太常在评议对策等第时,“弘第居下”,后来上奏皇帝,武帝把他的等第颠倒过来,“擢弘对为第一”。公元前126年,公孙弘迁御史大夫,后为丞相。汉初常以功臣列侯或其后嗣充任丞相,公孙弘以布衣擢居相位。自他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天下文人学士无不靡然效仿。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公孙弘得到汉武帝重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公孙弘得到汉武帝重用产生的影响。

2.论述题(共1题)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汉代
冬至和夏至各休假五日,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放假的节日。
唐代
以国家法令的形式将二十多个节日规定为国家法定假日,并给予四十天左右的假期。其中,元曰(春节)、冬至各放七天,夏至等各放三天,佛生日、立春、立夏等各放一天,节日普遍放假制度化了。后来新增皇帝诞辰日和道祖诞辰日,均放假三天。
宋代
宋初规定,岁节(春节)、寒食、冬至三大节各放七天;皇帝诞辰日、上元(元宵节)等各放三天,端午、重阳等各放一天,夏至等各放三天。神宗元丰五年规定了长达七十六天的节假曰。
明代
明初仅元旦和冬至各放五天、三天,永乐年间又增加元宵节,放十天假。
清代
乾隆年间《大清会典则例》记载,当时假期共十四天,即元旦七天,上元三天,端午、中秋、重阳、皇帝诞辰日各一天。
 
——摘编自张勃《中国古代社会的节日休假》等
上表为中国古代节假日的简表,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3.单选题(共7题)

6.
雅典人组织上演悲剧时,要求全体公民不论阶层、职业都要参与进来。戏剧节期间,城里的一切事务都要停止,甚至妇女、奴隶、囚犯都可以出来看戏。为了能让穷人也看得上戏,自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开始给看戏的穷人发放看戏津贴。这些做法旨在
A.提升妇女的社会地位
B.增强雅典城邦凝聚力
C.实现全体居民的平等
D.促进人文思想的传播
7.
有学者统计,1789年法国人均税负75克银子,而英国人均税负188克银子。法国接下来发生大革命,英国则开启工业革命。由此可见
A.税负高低与暴力革命爆发无关
B.法国的社会发展水平高于英国
C.合理的政治制度利于社会稳定
D.人均税负过重激化了社会矛盾
8.
全面抗战爆发后,从淞沪会战到武汉会战的一年间,共有4次大规模会战,每次参战的国民党军队在33个军以上。而1939年到1943年的五年间,国民党军队参与会战仅12次,平均每年2.6次,参战的军事力量在19个军以下。产生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A.抗战开始进入相持阶段
B.国民党军队的数量减少
C.日军对华军事战略调整
D.正面战场无法抵御日军
9.
下表为清代乾隆年间徽州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类别
户数(户)
占有土地数(亩)
无地户
45
0
10亩以下户
85
124.55
10到50亩户
43
1087.72
50到100亩户
7
528.39
100亩以上户
2
319.64
总数
182
2060.30
 
A.小农经济逐步衰退
B.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C.人地矛盾日趋尖锐
D.租佃关系普遍存在
10.
1890年,上海织布局生产的棉布投入市场。政府规定织布局产品从上海或其他通商口岸运货到内地销售,按照洋布的通例,都在上海统一征税。由此可知,清政府
A.限制上海织布局的销售量
B.减免洋务企业的内地税收
C.对市场进行了合理的评估
D.鼓励支持上海织布局发展
11.
1979年至1980年,我国国家领导人的出访活动大幅度增长。从出访的国家来看,两类国家明显增多:一是发达国家,二是正在进行改革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活动主要是为了
A.推动中美建交
B.推动改革开放
C.实现睦邻友好
D.引进先进技术
12.
1894年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到1912年1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夕,他则倡导包括满族在内的“五族共和”。这种转变说明
A.孙中山民族国家构想逐渐丰富
B.民权主义内涵发生变化
C.孙中山提倡建立民族统一战线
D.民族革命取得最终胜利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