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前工业化时期(15-18世纪),英国乡村社会经济关系的深刻变革有两大最突出的现象,即乡村工业的广泛兴起和圈地运动的普遍发生。以毛纺织业为主体的乡村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城乡之间横向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人口的互动,城市资本对农村的渗透以及城市对乡村经济辐射能力的加强。到工业革命前夕,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已遍布广大农村地区,加快了英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据《前工业化时期英国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材料二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知识分子px“民族自救”为己任,毅然深入偏远落后的农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运动。他们开展艰苦细致的扫盲工作,倡导革除陋俗,引进推广农业技术,建立生产、销售、信用等合作社,努力构建农村医疗保健体系。全面抗战爆发后,运动被迫中止。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广泛开展土地革命,破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苏雏埃政府把发展农业生产放在首位,组织农民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兴办一批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有计划的发展商品经济一…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粉碎了敌人的经济封锁
——据《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前工业化时期英国农村经济出现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乡村建设运动相比,农村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的特点,并对两者分别加以简要评价。
材料一 前工业化时期(15-18世纪),英国乡村社会经济关系的深刻变革有两大最突出的现象,即乡村工业的广泛兴起和圈地运动的普遍发生。以毛纺织业为主体的乡村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城乡之间横向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人口的互动,城市资本对农村的渗透以及城市对乡村经济辐射能力的加强。到工业革命前夕,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已遍布广大农村地区,加快了英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据《前工业化时期英国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材料二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知识分子px“民族自救”为己任,毅然深入偏远落后的农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运动。他们开展艰苦细致的扫盲工作,倡导革除陋俗,引进推广农业技术,建立生产、销售、信用等合作社,努力构建农村医疗保健体系。全面抗战爆发后,运动被迫中止。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广泛开展土地革命,破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苏雏埃政府把发展农业生产放在首位,组织农民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兴办一批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有计划的发展商品经济一…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粉碎了敌人的经济封锁
——据《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前工业化时期英国农村经济出现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乡村建设运动相比,农村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的特点,并对两者分别加以简要评价。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中国古代主要用圭表测量正午日影长度来确定节气和测定方向。1668年,康熙命钦天监官员与传教士南怀仁同测正午日影和星象,结果钦天监官员所测皆误,南怀仁推算分毫不差,康熙震怒,“复用西洋历法”。1705年,教廷派遣特使多罗来华,多罗宣布禁止中国教徒敬孔祭祖,引起清廷与教廷严重冲突。1712年,纪理安等传教士不愿在中国使用欧洲新天文表,康熙对欧洲传教士失去信任。康熙认为,应师洋人之“技艺”,为我所用,只有编撰历算著作,才能达到摆脱洋人垄断之目的。1713年,康熙下旨设立蒙养斋算学馆,亲自主持编撰《律历渊源》,全书共三部分,第一部分《历象考成》42卷,以前朝《崇祯历书》为基础,部分引用了传教士所传天文数据。有学者认为:“《历象考成》与当时西方天文著作相比,其差距要比《崇祯历书》与以前西方天文成就相比的差距大得多了。”
(2)根据材料并结台所学知识,简评康熙历法改革的影响
中国古代主要用圭表测量正午日影长度来确定节气和测定方向。1668年,康熙命钦天监官员与传教士南怀仁同测正午日影和星象,结果钦天监官员所测皆误,南怀仁推算分毫不差,康熙震怒,“复用西洋历法”。1705年,教廷派遣特使多罗来华,多罗宣布禁止中国教徒敬孔祭祖,引起清廷与教廷严重冲突。1712年,纪理安等传教士不愿在中国使用欧洲新天文表,康熙对欧洲传教士失去信任。康熙认为,应师洋人之“技艺”,为我所用,只有编撰历算著作,才能达到摆脱洋人垄断之目的。1713年,康熙下旨设立蒙养斋算学馆,亲自主持编撰《律历渊源》,全书共三部分,第一部分《历象考成》42卷,以前朝《崇祯历书》为基础,部分引用了传教士所传天文数据。有学者认为:“《历象考成》与当时西方天文著作相比,其差距要比《崇祯历书》与以前西方天文成就相比的差距大得多了。”
——据韩琦《科学、知识与权力——日影观测与康熙在历法改革中的作用》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熙历法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台所学知识,简评康熙历法改革的影响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战后至二战前,美国孤立主义既受到美国传统的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又受到二三十年代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孤立主义不仅挥之不去反而发展至顶峰状态。但随着美国国力和国际格局的改变,孤立主义外交已不再适合美国的国情,
1941年12月7日,日本在珍珠港,以极小的代价给美国太平洋舰队造成了沉重的损失。日本的炸弹不仅炸沉了港口里的军舰,也彻底炸毁了孤立主义的思想堡垒。珍珠港事件第二夭,当罗斯福到国会怒斥日本的袭击,同时请求国会承认美国进入战争状态时,他的要求在一小时内就获得认可。珍珠港的事实证明了,传统的孤立主义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也无法再维护美国的切身利益,美国不可能再置身事外。珍珠港事件的爆发,几乎摧毁了孤立主义在美国的民众基础,极大动摇了政治基础,国际主义开始从幕后走到台前,美国孤立主义阵线被彻底冲破。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美国放弃孤立主义政策的影响。
材料 战后至二战前,美国孤立主义既受到美国传统的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又受到二三十年代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孤立主义不仅挥之不去反而发展至顶峰状态。但随着美国国力和国际格局的改变,孤立主义外交已不再适合美国的国情,
1941年12月7日,日本在珍珠港,以极小的代价给美国太平洋舰队造成了沉重的损失。日本的炸弹不仅炸沉了港口里的军舰,也彻底炸毁了孤立主义的思想堡垒。珍珠港事件第二夭,当罗斯福到国会怒斥日本的袭击,同时请求国会承认美国进入战争状态时,他的要求在一小时内就获得认可。珍珠港的事实证明了,传统的孤立主义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也无法再维护美国的切身利益,美国不可能再置身事外。珍珠港事件的爆发,几乎摧毁了孤立主义在美国的民众基础,极大动摇了政治基础,国际主义开始从幕后走到台前,美国孤立主义阵线被彻底冲破。
——摘编自《论二战期间美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珍珠港事件爆发前美国奉行孤立主义外交的原因。(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美国放弃孤立主义政策的影响。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西奥多·罗斯福(1858年-1919年),美国第26任总统,他在任期内实行的自然环境保护政策被大多数人推崇。
西奥多-罗斯福刚刚上任不久,就下令建立15个森林保留地,禁止私人任意砍伐。1902年,罗斯福政府设立土壤改良局,专门领导保护土壤的工作。同时,根据《土地开垦法案》,在农业部设立土地开垦局,由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组成,在西部和西南部加强对土地的管理,罗斯福督促国会通过《纽兰兹法》,该法规定,从1902年7月1日起,在西部16个州和领地出售的公有土地收入,作为特别资金用于政府在西部干旱地区建设水利灌溉系统。据统计,1902年至1906年开工了28项水利工程,其中比较出名的是罗斯福大坝、布尔德拦水大坝及大古力工程。1908年5月,罗斯福总统在白宫召开了有州长、国会议员、法院法官和技术专家参加的全国资源保护会议,会议结束后,全国相继有36个州成立了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为了促进自然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罗斯福于1909年2月在华盛顿召开了北美自然资源保护会议,会议一致通过了《北美自然资源保护大会原则宣言》。
——摘编自《西奥多·罗斯福自然资源保护政策的具体措施与作用》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西奥多·罗斯福自然资源保护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西奥多·罗斯福自然资源保护政策的影响。
材料西奥多·罗斯福(1858年-1919年),美国第26任总统,他在任期内实行的自然环境保护政策被大多数人推崇。
西奥多-罗斯福刚刚上任不久,就下令建立15个森林保留地,禁止私人任意砍伐。1902年,罗斯福政府设立土壤改良局,专门领导保护土壤的工作。同时,根据《土地开垦法案》,在农业部设立土地开垦局,由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组成,在西部和西南部加强对土地的管理,罗斯福督促国会通过《纽兰兹法》,该法规定,从1902年7月1日起,在西部16个州和领地出售的公有土地收入,作为特别资金用于政府在西部干旱地区建设水利灌溉系统。据统计,1902年至1906年开工了28项水利工程,其中比较出名的是罗斯福大坝、布尔德拦水大坝及大古力工程。1908年5月,罗斯福总统在白宫召开了有州长、国会议员、法院法官和技术专家参加的全国资源保护会议,会议结束后,全国相继有36个州成立了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为了促进自然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罗斯福于1909年2月在华盛顿召开了北美自然资源保护会议,会议一致通过了《北美自然资源保护大会原则宣言》。
——摘编自《西奥多·罗斯福自然资源保护政策的具体措施与作用》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西奥多·罗斯福自然资源保护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西奥多·罗斯福自然资源保护政策的影响。
2.论述题- (共1题)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华侨发展简史

华侨发展简史

——摘编自《浙江侨联·华侨的概念和历史沿革》
从上表中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时期的相关历史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切勿照抄材料。)3.单选题- (共7题)
6.
有学者认为:“在西塞罗生活的共和国晚期,古希腊哲学犹如西斯廷小教堂天顶画《创世纪》中的那个上帝,罗马法犹如那个被造好的亚当,前者的手指轻轻触及后者。被触者就从一堆泥土变成鲜活的生命,并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进而影响着诸多的后来者。”作者意在说明
A.希腊民主政治深刻影响罗马法的发展 |
B.没有希腊文化就没有罗马文化 |
C.欧洲两大文化源头相互影响互为渊源 |
D.希腊文化赋予罗马法精神内涵 |
7.
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4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土地政策经历了从“打土豪分田地”到“双减双交”(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再到“耕者有其田”的几次变化。这反映了
A.生产关系调整以民主革命任务为导向 |
B.政治局面动荡影响经济政策制定 |
C.中共土地公有制的确立过程曲折艰难 |
D.中共始终以废除封建剥削为目标 |
8.
古代官员未到退休年龄而提前请求辞去官职致仕归家的现象称为“乞休”。下表是根据《明实录》统计的明代官员乞休情况。据此可推知当时


A.君主专制制度已经登峰造极 |
B.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日益淡化 |
C.传统家国同构观念开始瓦解 |
D.士大夫自我实现途径趋于多元化 |
9.
近代以来,一些中国人纷纷主动翻译外国报刊、书籍。有学者统计,1868-1879年,江南制造总局共出版翻译西书98种,销售达31111部。这一现象
A.推动了新思想的萌发 |
B.有助于洋务运动开展 |
C.摆脱了传统夷夏观念 |
D.为戊戌变法奠定基础 |
10.
1985年1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国营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从1985年开始,在国营大中型企业中,实行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的办法。该做法目的是
A.改变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
B.实现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 |
C.增强企业活力和自主权 |
D.推动城市的改革全面展开 |
11.
1520-1525年是德国历史上小册子印刷发行的黄金时代,诸如“谈话”“对话”、“公告”“传单”“对公告的回答”“途中自语…委任状…演说…讽刺”等频频出现于小册子的标题之中,通常这些标题还伴有醒目的图画。这些小册子
A.成为抨击罗马教皇的主导形式 |
B.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
C.适应了德意志民族统一的趋势 |
D.利于新教思想触及普通民众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