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下半叶,发生了两件举世震惊的大事: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覆灭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崛起。苏联彻底改变过去的制度和宪政,盲目照搬西方实行的政治经济改革的结果是灾难性的,苏东剧变不仅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共产党数量由180多个减少到130多个,党员人数除中共外由4400多万减少到1000多万人,这些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也遭受极大损失。作为对比,中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探索中,始终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由于30多年来经济一直保持高位数增长,GDP已占世界比重15.5%,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世界的影响日盛。这使得曾经预言苏东剧变是“社会主义时代的终结”的著名学者福山不得不承认自己论断的错误。
材料 20世纪下半叶,发生了两件举世震惊的大事: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覆灭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崛起。苏联彻底改变过去的制度和宪政,盲目照搬西方实行的政治经济改革的结果是灾难性的,苏东剧变不仅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共产党数量由180多个减少到130多个,党员人数除中共外由4400多万减少到1000多万人,这些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也遭受极大损失。作为对比,中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探索中,始终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由于30多年来经济一直保持高位数增长,GDP已占世界比重15.5%,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世界的影响日盛。这使得曾经预言苏东剧变是“社会主义时代的终结”的著名学者福山不得不承认自己论断的错误。
——摘编自吴恩远《苏联改革与中国改革缘何结果迥异》
材料提供了苏联改革与中国改革的案例,蕴含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和苏联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2.材料分析题- (共2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
材料一 1927年8月,***领导湘贛边界秋收起义。起义发动并遭受挫折后不久,他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向南转移,领导实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于同年10月到达罗霄山脉中段、井冈山地区,开始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制定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发展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1928年4月,***同朱德、陈毅军在井冈山地区会师,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同年5月,***初步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问题,同年10月至11月,撰写《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总结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验,同朱德等总结游击战争的经验,领导红军击退湘赣两省国民党军的多次“进剿”和“会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最初十年取得的成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革命与邓小平的建设的共同点。
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
材料一 1927年8月,***领导湘贛边界秋收起义。起义发动并遭受挫折后不久,他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向南转移,领导实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于同年10月到达罗霄山脉中段、井冈山地区,开始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制定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发展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1928年4月,***同朱德、陈毅军在井冈山地区会师,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同年5月,***初步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问题,同年10月至11月,撰写《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总结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验,同朱德等总结游击战争的经验,领导红军击退湘赣两省国民党军的多次“进剿”和“会剿”。
——摘编自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二 综合起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初十年的成就相当卓著。在对内方面,巩固了对国家的控制,并取得了不错的经济增长。在对外方面,与苏联和东欧卫星国保持紧密的联系,与联合国军队在朝鮮打成了平局(这本就是一种胜利),在日内瓦和万隆会议上扮演了大国的角色,调停了苏联和卫星国之间的纠纷。另外,核技术开发已经起步。——摘编自(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至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最初,邓小平并没有一个总计划。他只有一种务实意识,为了能使改革取得成功,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有中国特色,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这点上,他与***不无相似之处,***早就认识到,中国的共产主义革命要取得胜利,就必须把马列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历史把***革命与邓小平的建设当作20世纪下半叶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两个最重大的事件。这两个事件都得到适当的认同。——摘编自(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至2000中国的奋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对当时中国革命的贡献,并说明其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最初十年取得的成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革命与邓小平的建设的共同点。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隋代民间私铸之风仍然很盛,隋文帝虽屡次严加打击,终未能完全禁止。到隋炀帝继位后,朝政紊乱,“天下盗起,私铸钱行……”隋朝在紊乱的通货中归于灭亡。唐武德四年(621年),在唐朝初步稳定国内局势后,唐高祖李渊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钱的铸行,使五铢钱退出了货币流通的领域。
开元通宝钱制把货币的单位由金属重量的直接标示改为纯粹的货币符号,开创了中国货币史上以“通宝”、“元宝”等作为铸币标示的货币系统。其次,秦汉以来的衡量系统,以二十四铢为一两,而开无通宝钱十枚重量,恰为一两,约合三十七点三克,平均每枚钱重三点七三克,与出土开元钱的实测重量基本吻合。其“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开元通宝钱的大小轻重成为唐以后历代铸币的基本标准,由此,以十钱为一两的衡量单位逐步形成。……开元通宝是唐朝统治200多年的主要流通货币,而且影响了中国1000多年钱币的形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唐朝铸行“开元通宝”钱的意义。
材料 隋代民间私铸之风仍然很盛,隋文帝虽屡次严加打击,终未能完全禁止。到隋炀帝继位后,朝政紊乱,“天下盗起,私铸钱行……”隋朝在紊乱的通货中归于灭亡。唐武德四年(621年),在唐朝初步稳定国内局势后,唐高祖李渊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钱的铸行,使五铢钱退出了货币流通的领域。
开元通宝钱制把货币的单位由金属重量的直接标示改为纯粹的货币符号,开创了中国货币史上以“通宝”、“元宝”等作为铸币标示的货币系统。其次,秦汉以来的衡量系统,以二十四铢为一两,而开无通宝钱十枚重量,恰为一两,约合三十七点三克,平均每枚钱重三点七三克,与出土开元钱的实测重量基本吻合。其“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开元通宝钱的大小轻重成为唐以后历代铸币的基本标准,由此,以十钱为一两的衡量单位逐步形成。……开元通宝是唐朝统治200多年的主要流通货币,而且影响了中国1000多年钱币的形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唐朝铸造“开元通宝”钱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唐朝铸行“开元通宝”钱的意义。
3.单选题- (共10题)
4.
雅典在横向国家权力结构上未明确地划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个部门,公民大会和议事会往往既享有立法权,又享有行致和司法权,在权力运作上呈现一体化的局面。这段话主要揭示了
A.直接民主制的弊端 |
B.奴隶主专政的本质 |
C.多数人暴政的问题 |
D.间接民主制的优势 |
5.
1938年4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在教育方面提出4项纲领,其主要内容如下:
由此可推知,抗战时期国民政府
一 | 改订教育制度及教材,推行战时教程,注重于国民道德之修养,提高科学的研究与扩充其设备 |
二 | 训练各种专门技术人员,与以适当之分配,以应抗战需要 |
三 | 训练青年,俾能服务于战区及农村 |
四 | 训练妇女,俾能服务于社会事业,以增强抗战力量 |
由此可推知,抗战时期国民政府
A.强调战时教育应培养专业军事人才 |
B.政策制定向“战时”教育方向倾斜 |
C.试图强化国家教育权的高度统一 |
D.主张教育重在提升国民文化素养 |
6.
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中指出,鸦片战争前清廷曾多次下令查禁鸦片入口,但英国殖民主义者任意破坏禁令,用行贿和走私的办法继续贩运鸦片,其输华鸦片量如下表
由此可知
时间(年) | 英国输华鸦片(不完全统计) |
1787 | 200箱(每箱约100斤或120斤) |
1800—1804 | 每年平均3500箱 |
1820—1824 | 每年平均7800余箱 |
1834 | 增至21800余箱 |
1838 | 达4万余箱 |
由此可知
A.英国用鸦片贸易打开了中国市场 |
B.鸦片贸易加深了清廷的统治危机 |
C.清廷政策违背“自由贸易”原则 |
D.查禁鸦片表明中国人民已经觉酲 |
7.
“由于唐朝设置了专门管理手工业的机构,如工部、少府旒、将作监等,直接控制大量的工匠,建立了各种手工业作坊,因而对于皇室、朝廷、百官以至贵族们所需的服饰、车辇、器物、珍玩以至武器等,都各有生产的手工业部门。”这反映出当时
A.官营手工业日益商品化 |
B.官营手工业的效率提高 |
C.手工业者人身控制放松 |
D.政府加强对手工业管理 |
8.
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的黄金、白银进入欧洲,引起货币贬值,物价飞涨。这次物价上涨涉及了工业和农业的各种商品,上涨幅度前所未有,在时间上持续了一个世纪。这一现象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A.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
B.加速社会分化瓦解 |
C.世界贸易中心转移 |
D.阻碍国际贸易交流 |
9.
“清廷虽然已准许‘民间设厂’,但直到戊戌维新运动前后,华商自由设厂的权力仍未得到法律上的保证。各级官吏的敲诈勒索、日渐增多的苛捐杂税,严重地阻碍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主要表明民族工业
A.受本国封建主义束缚 |
B.受外国资本主义阻碍 |
C.出现全面萎缩的状况 |
D.经营管理非常混乱 |
10.
下图描述了1952~2013年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非农就业)人数的演变路径。据图示“①、②、③”三处非农就业人数大跳跃可以推知


A.计划体制一直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 |
B.非农就业大跳跃是政策调整的结果 |
C.中国经济获得了持续、快速的发展 |
D.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劳动力转移最快 |
11.
韩非在《五蠹》篇中指出:“圣人”不向往久远的古代,不效法成规旧例,而是研究当时的社会情况,据此制定相应的措施。他嘲讽那些“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的复古主义者,就像“守株待兔”的人那样思想僵化,愚蠢可笑。这一思想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
B.反映儒学理念深入人心 |
C.符合了社会转型的要求 |
D.推动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
12.
他们用政治自由对抗专制暴政,用信仰自由对抗宗教压迫,用真正信仰来摧毁天主教权威和宗教偶像,用“天赋人权”的口号来反对“君权神授”的观点。材料中的“他们”
A.掀起以理性为核心的启蒙运动 |
B.发动宣扬“因信称义”的宗教改革 |
C.成为近代唯物主义学说的先驱 |
D.发动否定上帝的文艺复兴运动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