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莆田第六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82198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7/16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西方人从自身的狭隘角度出发,认为欧洲人是在希腊一一罗马和犹太一一基督教的“优越”文化传统驱策下向外征服全球的,欧洲人把他们今天的成就归功于中世纪(即中国的盛唐时代)以后城市的发展,并且强调十字军东征、商人阶级的壮大威尼斯与热那亚的商业繁荣及意大利一西班牙对印度香料生意的控制等因素。但在中国人眼里,地处亚欧大陆西北一隅的欧洲既不产稻米、蔗糖,也不产茶叶、棉花,那里的人大约是为谋生计而被迫出外经商,而且就像前代的“蛮族”一样纷纷涌入中国。不管怎样看,中国在唐宋乃至马可波罗时代的元朝,发达程度显然超过中世纪的欧洲。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围绕“中(东)西文明”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2.材料分析题(共4题)

2.
外交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政治活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1840—1949)外交转型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它不是基于晚清社会内部新因素产生与发展的刺激而做出的主动反应,而是针对外部强敌对晚清政府与国家安全造成的威胁所做出的被动对策。这个特点决定了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发展过程,就是如何处理中国传统外交观念和西方近代外交现念与制度之间关系的过程,也是中国外交近代转型的过程。尽管晚清外交转型没有能够指导晚清外交奏响胜利的旋律,但在西方近代外交理念与制度的挑战下,在中国形成的近代外交思想还是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这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步入近代化轨道;推进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诸领域内西学东渐的进程;指导了中国近代外交理念的转变和外交机构的建立;推动了外交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在中国的形成、发展和运用。

——摘编自李敏《试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

材料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各国要同心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思想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指明了国际社会的前进方向,对中国和平发展,世界繁荣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一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不同时期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是当代中国外交重大创新成果,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思想和理论贡献,已多次被联合国文件引用,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杨洁篪《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其历史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外交理念变化的表现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义。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在民国初年的议会政治失败后,孙中山逐渐意识到,中国的现代化首先需要的是由一个具有现代化导向的强势的政府来统一中国,并在强势政权整合下发展实业经济。而要使国民党具有承担强势政权的功能,孙中山走的第一步就是,使中华革命党内部讲究领袖崇拜,他要求重新登记的国民党员履行按手印的仪式对孙中山本人效忠宣誓,以此来强化领袖的权威性。其次,从1923年起,孙中山按照列宁主义的组织模式来进行国民党改组,借助于从苏联提供的物质支持、组织技巧,来使国民党集权组织化。第三,孙中山成功地在苏俄帮助下,建立黄埔军校,培养自己的党军。这样,孙中山成功地把国民党从一个处于边缘状态的脆弱松散的议会竞争型政党,转变为以党军为实力后盾,以孙中山的个人权威为效忠对象,以列宁主义集权组织模式为基础的新型的权威主义政党。

——摘编自萧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从清末新政到当代改革开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对国民党进行改组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改组国民党这一事件。
4.
(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3年11月同盟国成立了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联合国救济总署紧跟在军队之后,向已经被解放的国家提供各种救济,直到新的国民政府能负起责任为止。它于1944年春天开始工作,到1948年9月解散,它已分发了主要源自美国的2200万吨物资,包括食物、衣服、药品。它的主要范围在希腊、南斯拉夫、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和意大利。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
(1)根据材料,概括联合国救济总署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联合国救济总署成立产生的历史影响。
5.
(加试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开始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但实际上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1818—1883)就已经致力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他指出,生产力的发展进步推动了人类历史由狭隘性的地域性历史发展为开放的世界历史,也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产生。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世界历史形成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直接推动者。马克思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本性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在一国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发展的惊人生产力和财富增长的狭小基础形成矛盾,资本输出国外,不是因为它在国内绝对过剩,而是因为在国外利润率更高。所以,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的生命线。由资本对外扩张推动的全球化使世界市场不断拓展,兼具破坏性和建设性双重属性,既实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体现了国际剥削关系,又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了世界经济呈现出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趋势。因此,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是难以避免的。
——摘编自富丽明《经济全球化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比较》等
(1)根据材料,概括马克思有关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3.单选题(共6题)

6.
古代雅典人在酒神节的庆典上,除了有盛大游行、酒神颂歌和戏剧比赛外,还包括十将军祭酒仪式、宣布荣誉公民名单、展示各城邦的贡物和烈士遗孤等。古代雅典这些庆典活动
A.有利于增强公民意识
B.推动了民主政治发展
C.反映了民主制的局限性
D.倡导尊重人性反对神性
7.
下图是中国著名漫画家张乐平先生于1938年创作的漫画(漫画中车轮上的文字是抗战力量),该作品意在
A.呼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鼓舞中国军民的抗战士气
C.体现了国共合作抗日的成果
D.嘲讽日本侵略者不自量力
8.
表中为1998年数据
国家
面积(万平方公里)
人口(万)
国民生产总值(亿美元)
在联合国投票权
俄罗斯
1707.5
14700
3379
1
中国
960.0
123900
9289
1
美国
936.4
27000
79213
1
挪威
32.4
400
1521
1
汤加
0.08
9.9
1.7
1
 

——据《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

上表可用于说明
A.一超多强的局面形成
B.多极化趋势加强
C.国际关系法制化加强
D.经济全球化发展
9.
下图是根据从河南辉县和山西长治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农具绘制的,从左至右分别为锄、斧、铲、犁、铧。这些农具的使用
A.缓解了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
B.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C.说明铁犁牛耕在全国范围推广
D.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0.
洪武二十四年(1391)秋,山东东昌征棉绒仅250.12厅,而到嘉靖年间山东六府“棉花皆有之,东昌尤多。”在济宁“环城四五里皆种烟草,制卖者贩郡邑,皆遍富积巨万”。材料反映出当时
A.跨区域的长途贩运贸易兴起
B.经济作物的商品化生产
C.棉花烟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
D.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11.
19世纪末的湖南维新派要求全盘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另一方面,他们又在各种学堂、学会、刊物上极力推崇孔教。在其《时务学堂学约》中专列“传教”一项,说“今设学之意,以宗法孔子为主义”。这反映了
A.维新派在思想和实践上的错位
B.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复杂性
C.维新志士以大众传媒开启民智
D.中体西用是维新派的宗旨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