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2019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二模)统考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82157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5/21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主题,并加以阐释。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主题,阐释须有史实依据。)

2.材料分析题(共4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时期,书院作为学校的一种,开始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书院的发展,其实是北宋政治、社会与文化三方面的交集点。唐中期以来,门阀特权地主阶层遭到削弱,庶族地主阶层崛起,迫切需要自己的教育机构来宣传自己的主张。宋初80余年间,中央已无二馆六学之盛,只能勉强维持国子监与太学,广大士人只好将求学的目光转移至肇始于唐末五代时期的书院上。北宋时期,书院的教育功能不断强化,并逐渐形成了兼具教学与学术研究之功能、讲明义理之精神和开放自由之学风的特点。

——摘编自肖啸《数量远超唐代十倍:宋代书院为何如此兴盛》等

材料二 文艺复兴前,欧洲大学大多数分布在欧洲南部的地中海沿岸地区,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逐渐延伸到东欧、中欧等地区。早期的欧洲大学是由学生来制定学校的规章制度的。文艺复兴时期,学校的行政与管理职能都由教师群体成立工作小组来负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的浪潮使得原本传统的经院神学类课程受到严重的冲击,取而代之的是人文科学、自然科学这类的课程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文艺复兴前,大学主要是为了培养神职人员这样的专业人员而设置的,随着新思想对大学文化的影响,体现国家、民族特色的大学也成为真正培养全方面优秀人才的机构。

——摘编自周磊、解秀波《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大学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学院发展的原因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运动前后大学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入清以来,中国的货币制度是银两与制钱并行,封建性明显。鸦片战争以后,外国银元、钞票在中国境内大量流通,至清末已占市场货币总额的55.71%。19世纪中后期,世界强国普遍实行金本位制,使当时以用银为主的中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1902年以来,西方列强不断要求中国“立定国家一律之国币,即以此定为合例之国币”。从1903年开始,清末币制改革提上日程。1905年以前的改革,主要以讨论为主,其焦点是统一货币铸造权和纸币发行权问题,最终成立了造币总厂和户部银行。1905年以后主要是确定本位货币等问题。由于争论不休,清政府的币制法令也迭次更改,形同虚设,各省的私铸银元、铜元乃至伪造纸币的现象也仍然有增无已。结果是币制紊乱的问题丝毫未能解决,但晚清的币制改革是中国近代货币制度改革的先声。

——摘编自刘金章、唐建字《试论晚清的币制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币制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清末币制改革的影响。
4.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德国赔款问题是巴黎和会的严重后遗症。1922年11月,德国要求延期支付赔款,1923年1月,法比联军闯入鲁尔,强行索取德国赔款,德国实行消极抵抗,通货膨胀加剧,德国经济处于崩溃边缘。……同年,成立由美国芝加哥摩根银行经理道威斯为主席的委员会,1924年4月通过了“道威斯计划”。主要内容有:由英美贷款给德国:暂不规定赔款总数和支付年限;德国的财政经济受到赔偿事务总管(由美国代表担任)为核心的协约国代表的监督。……1925年7月,法比军队撤出鲁尔。

——摘编自蒋坷《从“道威斯计划”到“马歇尔计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道威斯计划”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道威斯计划”实施的影响。
5.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王艮(1483—1541),江苏泰州人,他出身灶户,做过小商贩,布衣终身,曾师从王阳明。其开创的泰州学派,有别于王学,自成体系,具有明显的叛逆精神。他认为“百姓日用即是道”,人们的吃饭、穿衣等日常物质生活需要是人的自然本能和生命价值。……他敢于冲破封建统治阶级对文化教育的垄断,力图把高深的儒学改造为士、农、工、商“人人共明共同之学”。他的“格物”论,也同样有别于王学,他认为首先要满足人们吃、穿等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同时要维护人的尊严,保障人身不受侵犯,实现“人人君子”的社会理想。为了实现这个理想,王艮还针对明中叶所存在的尖锐的现实问题,提出了改革封建政治、经济、文化等要求。他所开创的泰州学派,在明中叶以后得到广泛的传播,造就了一大批人才,其门墙之盛,影响之大,皆在王门各派之上。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王艮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艮思想产生的背景。

3.单选题(共10题)

6.
在雅典,公民大会每年召开40次,其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作为公民,按照规定必须每年40次自费从居住地到达公民大会举办地,参加会期长短不定的会议。这一规定
A.表明公民大会地位提高
B.容易使公民失去参政的热情
C.反映民主政治危机凸显
D.直接推动了观剧津贴的出现
7.
费城制宪会议上,针对修宪问题,麦迪逊提出:“应当制定条款来规定必要时候联盟条例的修订事宜,且不应当要求获得国会的同意。”在辩论中,有少数代表对此提出质疑,但赞同者显然更多。这一建议
A.否定了人民主权的原则
B.有利于美国政治的稳定
C.弥补了民主共和的缺陷
D.降低了美国国会的地位
8.
1949年6月25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指出,人民政府在政策上对严格遵守政府法令的外商企业加以保护。但从1950年12月开始,陆续对包括美国在内的某些西方国家在华企业之一切财产加以军事管制或冻结。人民政府对外企政策的变化
A.源于中苏经济军事同盟的建立
B.说明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
C.体现了“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
D.反映了亚太地区局势的紧张
9.
1960年2月13日,法国成功地试验了第一颗原子弹。与此同时,法国采取了一系列步骤退出北约的军事一体化。1966年2月21日,法国要求修改北大西洋公约,不愿被拖入正在不断升级的越南战争。这说明,当时的法国
A.在外交上奉行独立自主
B.不再与苏联搞军事对抗
C.通过退出北约要挟美国
D.在军事行动上更加激进
10.
明末周灿有诗曰:“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这反映了当时
A.草市成为主要交易场所
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11.
据下图可知,唐代
A.南北作物有所交流
B.经济中心逐渐南移
C.统治区域不断扩大
D.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12.
下表为英国棉纺织厂成年工人性别比例表(%)。这表明工业革命
A.促使产业结构发生调整
B.导致社会阶层发生分化
C.推动了妇女进一步解放
D.加剧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13.
鸦片战争后,中国东南沿海出现用洋纱替代土纱织布的现象。19世纪70年代末期,这一现象逐步扩展到华北和内地各省,19世纪80年代,云贵、四川、东北等省也日益成为洋纱的重要市场。这表明当时中国
A.民间纺织水平急剧下降
B.通商口岸深入内地
C.机器生产取代手工操作
D.传统经济逐渐解体
14.
19世纪90年代以后,谈论西学中源的维新士人越来越多。例如薛福成就认为西方近代文明不过是“取法于中华”;郑观应也极力论证西方之算学、地理等皆源于中国古代典籍。“西学中源”说的主要目的是
A.抵制愈演愈烈的崇洋风气
B.减少学习西方文化的阻力
C.阐述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D.揭开近代西学东渐的序幕
15.
1944年,八路军与日军在晋绥边区黄树坪村发生战斗。对这场战斗发生的时间有如下记载,见下表所示。

后来的学者根据这些记载,并查阅当时的《抗战日报》等文献,确证战斗发生于10月23日。这说明
A.来自不同渠道的相同结论一般较可靠
B.无确切时间的历史叙述往往值得怀疑
C.当事人的口述史料是寻找真相的钥匙
D.历史真相可以在多方互证中得以还原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