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材料

——选自白海军《2049——相信中国》
依据图示任选一角度,自拟一个近现代中国政治文明演变特点的主题并进行论述(要求:主题明确,论从史出,史实充分,逻辑严密)。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一体化运动经历半个多世纪,一路走来,经历了挫折和停滞,但其大势是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如今已成为拥有25个成员国,覆盖欧洲大部分面积、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的经济政治共同体,成为多极世界格局中举足轻重的一极。但是由于时代的变迁,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欧洲经济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欧洲的发展前途取决于它对经济全球化的全面适应能力,对经济一体化的创新吸纳程度,以及在新现代化进程中所取得的实际成就。而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与改革正是它达到这些目标的可靠途径。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洲一体化发展的特点及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欧洲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材料一 欧洲一体化运动经历半个多世纪,一路走来,经历了挫折和停滞,但其大势是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如今已成为拥有25个成员国,覆盖欧洲大部分面积、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的经济政治共同体,成为多极世界格局中举足轻重的一极。但是由于时代的变迁,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欧洲经济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欧洲的发展前途取决于它对经济全球化的全面适应能力,对经济一体化的创新吸纳程度,以及在新现代化进程中所取得的实际成就。而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与改革正是它达到这些目标的可靠途径。
——摘编自赵晓丹《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与改革》
材料二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1995年价格)(%)年份 | 欧盟12国 | 欧盟15国 | 欧盟25国 | 美国 |
1996 | 1.5 | 1.7 | 1.8 | 3.7 |
1997 | 2.6 | 2.7 | 2.7 | 4.5 |
1998 | 2.9 | 3.0 | 3.0 | 4.2 |
1999 | 2.9 | 3.0 | 3.0 | 4.5 |
2000 | 3.8 | 3.8 | 3.8 | 3.7 |
2001 | 1.9 | 1.9 | 1.9 | 0.8 |
2002 | 0.9 | 1.1 | 1.2 | 1.6 |
2003 | 0.7 | 1.1 | 1.2 | 2.7 |
2004 | 2.1 | 2.3 | 2.4 | 4.2 |
2005 | 1.3 | 1.4 | 1.5 | 3.5 |
2006 | 1.9 | 2.0 | 2.1 | 3.2 |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洲一体化发展的特点及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欧洲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庚子之役的惨败,使清政府深刻认识到,洋务运动以来徒学“西艺之皮毛”,未学其“富强之始基”,以致强敌压境,无力抵御,因而企图通过改革政治,以求自强之路。1901年1月,光绪帝通谕京内外,变通政治,以图自强。这次“新政”,改革官制,最为重要的是始设商部。1902年11月,庆亲王奕勖奏设商部,以图振兴商务。1903年9月7日,正式设立商部,作为清政府统辖全国工商实业的最高领导机关。……此外,还设有律学馆商、商报馆、商务学堂、工艺局、注册局等。“新政”移植西方工商管理制度,相继设立商部、农工商部、邮传部等近代工商管理机构,顺应了时势,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近代经济史专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朝工商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工商管理制度改革带来的影响。
材料 庚子之役的惨败,使清政府深刻认识到,洋务运动以来徒学“西艺之皮毛”,未学其“富强之始基”,以致强敌压境,无力抵御,因而企图通过改革政治,以求自强之路。1901年1月,光绪帝通谕京内外,变通政治,以图自强。这次“新政”,改革官制,最为重要的是始设商部。1902年11月,庆亲王奕勖奏设商部,以图振兴商务。1903年9月7日,正式设立商部,作为清政府统辖全国工商实业的最高领导机关。……此外,还设有律学馆商、商报馆、商务学堂、工艺局、注册局等。“新政”移植西方工商管理制度,相继设立商部、农工商部、邮传部等近代工商管理机构,顺应了时势,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近代经济史专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朝工商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工商管理制度改革带来的影响。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在他的社会政治学说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即“王道”的理性,所谓“王”,就是高高在上而君临一切的意思,“道”是儒家学说的仁义之道。孟子又是怎样描述他心目中的理想国图景呢?他认为:在王道统治国家的理想状态下,君主如圣人一般统治着国家,国家法制健全,政令畅通,赏罚分明,贤人辈出;赋税徭役适度,百姓丰衣足食,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对于君主和国家发自内心地表示拥护。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理想国”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材料一 孟子在他的社会政治学说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即“王道”的理性,所谓“王”,就是高高在上而君临一切的意思,“道”是儒家学说的仁义之道。孟子又是怎样描述他心目中的理想国图景呢?他认为:在王道统治国家的理想状态下,君主如圣人一般统治着国家,国家法制健全,政令畅通,赏罚分明,贤人辈出;赋税徭役适度,百姓丰衣足食,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对于君主和国家发自内心地表示拥护。
——摘编自光中的哲学《王道:孟子的“理想国”》
材料二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把公民分成治国者、武士和劳动者三个等级,分别代表智慧、勇敢以及欲望三种品性。治国者用自己的哲学智慧和道德力量统治国家;武士们辅助治国,用忠诚与勇敢保卫国家的安全;劳动者则为全国提供物质生活资料。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在这样的国家里,治国者明了正义之所在,按理性的指引去公正地治理国家。治国者和武士没有私产和家庭,因为私产和家庭是一切私心邪念的根源。劳动者也绝不允许拥有奢华的物品。——摘编自柏拉图《理想国》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与柏拉图关于“理想国”认识的共通之处。(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理想国”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2.单选题- (共18题)
5.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是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地上……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的圈子。据此推断,海洋对古代希腊文明发展的深远意义在于
A.公民团体形成 |
B.城邦政治产生 |
C.商品经济发达 |
D.民主意识强烈 |
6.
《十二铜表法》规定:让自己的牲畜在他人田中吃食,应负赔偿责任;但如他人的果实落在自己的田中而被牲畜吃掉的,则不需负责。这表明《十二铜表法》
A.是古罗马习惯法的汇编 |
B.注重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 |
C.注重法理与情理相结合 |
D.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
7.
(题文)近代确立的民主政体中,英国规定国王无权停止法律执行;美国规定最高法院有权宣布总统违宪,总统任命的法官需要国会确认;法国规定议会可对宪法进行补充。这些规定的共同点是( )
A.体现共和精神 | B.说明司法权独立 | C.防止专制独裁 | D.凸显行政权至上 |
8.
清政府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希望以全免关税为条件让西方列强放弃公使常驻北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并且交还广州城,并认为如此可以一劳永逸。这体现了清政府( )
A.固守传统的外交理念和模式 | B.对列强侵略抱着轻视的态度 |
C.清醒地看到列强的侵略目的 | D.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完整性 |
10.
(题文)记录片《大决战》挖掘出1000余小时由各国记录的战场原声影像,10万张高清真实照片,整理手稿、通讯、报纸文摘等重要文献千余份。用新视角、新理念、新资料、新技术,对“九一八”事变开始至日本投降的十四年抗日战争进行全面系统、客观生动的历史回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获取新资料是历史研究的前提 |
B.实证是再现历史真实的原则 |
C.新理念更有利于全景展示历史 |
D.抗战的研究必须借助新技术 |
11.
1982年宪法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一章放在“国家机构”之前,使本次修宪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据此可知,这次修宪“新”在
A.凸显了宪法保障人权的核心价值 |
B.体现对人文主义的一贯追求 |
C.表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 |
D.反映了主权在民的宪法原则 |
12.
新中国成立初期,从第一次建交高潮后—直到1954年10月,无—建树。出现该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两极格局对峙的结果 | B.新中国实施“一边倒”外交 |
C.社会制度方面的差异 | D.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
13.
1946年9月,丘吉尔首先提出了建立“欧洲合众国”的构想,但起初英国并未融入欧洲一体化,直到1973年才成为欧共体的一员。该现象表明
A.英国是欧共体的创始成员国 |
B.“冷战”左右着英国的对外政策 |
C.欧洲一体化的趋势日渐增强 |
D.英国迟滞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
14.
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罗伯特·卡根曾表示,超级大国是不能退休的。但是,它们可能将被迫与其他国家分享舞台。这一结论反映出
A.世界政治格局多元化 |
B.两极格局已无法维持下去 |
C.第三世界冲击了两极格局 |
D.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
15.
下面是二战结束以来的世界形势变化示意图。对该图理解最全面的是


A.多种因素决定政治局面的变动 |
B.政治多极化发展趋向日益明显 |
C.“冷战”结束后将会出现五极格局 |
D.两极格局的解体过程较为复杂 |
16.
下图下面是绘制于盛唐时期的敦煌莫高窟第23窟的壁画《雨中耕作图》。该图主要的史学价值在于( )

A. 个体农业的形成 B. 耕作技术的进步
C. 农民生活的艰难 D. 庄园经济的发展

A. 个体农业的形成 B. 耕作技术的进步
C. 农民生活的艰难 D. 庄园经济的发展
17.
我国古代历法起源很早,原始社会末期可能已出现原始历法。商周时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物候历《夏小正》。这表明( )
A. 原始历法诱导了原始农业的产生 B. 古代重视利用物候知识发展农业
C. 原始历法适应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D. 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形成农时观念
A. 原始历法诱导了原始农业的产生 B. 古代重视利用物候知识发展农业
C. 原始历法适应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D. 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形成农时观念
18.
明初,工匠单立为匠户、世代不得脱籍:明朝中叶工匠可以纳银代役。清朝完全废除匠籍,官营手工业劳动者皆出自官府雇募。这一变化过程表明( )
A.官营手工业的发展走向市场化 | B.民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确立 |
C.手工业生产格局出现重大变化 | D.手工业专业化生产水平提高 |
19.
徽商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徽商这种做法
A.补充和强化了自然经济 |
B.是宗法制度动摇的体现 |
C.是政治地位下降的反映 |
D.冲击了重农抑商的观念 |
21.
朱熹认为,人性有“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别,前者是天理在人性中的体现,未受任何损害和扭曲,因而是至善无疵的;后者则气化而生的,不可避免地受到“气”的侵蚀,产生弊端,因而具有恶的因素。这反映了朱熹继承并发展了
A.孟子的性善论 |
B.孔子礼的思想 |
C.荀子的性恶论 |
D.佛教的天命观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