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逐步形成、发展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人在战败后痛定思痛,逐步摆脱传统的狭隘民族骄傲感,积极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民族理论和观念,慢慢形成新型的近代民族观念和思想,以慰藉中日甲午战败的亡灵英豪。……此前,中国人没有明确的民族观念和意识,懂得只是上千年的历史传统和社会规范价值与相关文化。在此之后,甲午战争改变了这一观念,促使国人在民族意识和民族观念的问题上加入更多思考,并促进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观念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甲午战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观念形成的主要原因。
(2)综合材料一二三和所学知识,论述材料四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分层表述;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字数280字左右。)
材料一:国人在战败后痛定思痛,逐步摆脱传统的狭隘民族骄傲感,积极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民族理论和观念,慢慢形成新型的近代民族观念和思想,以慰藉中日甲午战败的亡灵英豪。……此前,中国人没有明确的民族观念和意识,懂得只是上千年的历史传统和社会规范价值与相关文化。在此之后,甲午战争改变了这一观念,促使国人在民族意识和民族观念的问题上加入更多思考,并促进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观念的形成。
——宋羿竺《甲午中日战争与民族觉醒》
材料二:正如陈独秀当时所指出的:“爱国!爱国!这种声浪,近年以来几乎吹满了我们中国的各种社会……自从山东问题发生,爱国的声浪更陡然高出十万八千丈,似乎‘爱国’这两字,竟是天经地义,不容讨论的了。”——李东朗《五四运动与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
材料三:民族观念扩散的趋势,可以从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申报》相关词汇使用频率的变化中看出端倪。以“民族”一词为例,1911年年底前,《申报》可检索出的条目为243条;……1928年、1936年,这一数据增加到1119、1507条;抗战爆发后,随着民族情绪的空前激发,“民族”一词使用频率进一步冲高,1939年达到2369条。——《经济观察报书评:一寸山河一寸血:抗战期间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
材料四:从中国近代的民族主义的兴起来看,它是受西方列强的压迫,中华民族自我意识开始逐步觉醒,甲午战败刺激下民族意识觉醒,……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真正实现了全中国各个阶层社会力量的动员。——房波《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及其正义性》
完成下列要求:(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甲午战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观念形成的主要原因。
(2)综合材料一二三和所学知识,论述材料四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分层表述;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字数280字左右。)
2.
美欧关系是现代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其演变对国际形势的影响举足轻重,是观测国际风云变幻的风向仪。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二战后初期,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事关美、苏、欧三方的生死存亡,美苏对峙意味着欧洲只能是美因的仆从,而美国始终是领导者。冷战初期的美国是世界经济的霸主……欧洲依赖美援得以复兴。
(1)依据材料一概括美欧关系的表现,并运用所学史实说明“美国始终是欧洲的领导者”。
(2)材料二中美国与西欧关系出现了什么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三归纳在伊拉克问题上折射出美欧关系的特点。运用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特点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指出影响美欧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
材料一:在二战后初期,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事关美、苏、欧三方的生死存亡,美苏对峙意味着欧洲只能是美因的仆从,而美国始终是领导者。冷战初期的美国是世界经济的霸主……欧洲依赖美援得以复兴。
——门洪华《美国霸权与美欧关系》
材料二:20世纪60、70年代,西欧国家已无须美国提供经济援助,因而在政治问题的处理方面获得了更大的机动性。……与西欧和美国之间经济关系的变化的是政治关系的相应变化。戴高乐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并在各个领域里推行其独立自主的的政策。——(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伊拉克战争是后冷战时代几个足够影响全球形势的重量级事件之一。2003年围统战争还是和平解决危机的问题。美国和以法、德为代表的欧洲在此次国际关系面临重大考验的关键时刻,却分道扬镳,变成鲜明对立的主战派与主和派的带头者,进行了双方关系史上从未有过的激烈争执。——邢骅《跌宕起伏的美欧关系》
完成下列要求:(1)依据材料一概括美欧关系的表现,并运用所学史实说明“美国始终是欧洲的领导者”。
(2)材料二中美国与西欧关系出现了什么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三归纳在伊拉克问题上折射出美欧关系的特点。运用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特点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指出影响美欧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家庭制度改革是商鞅变法中移风易俗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地本是戎狄之区……直至秦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戎狄之俗。例如,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沿着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这种陋俗经商鞅的严禁才消灭。
以一对夫妻为核心的小家庭,男耕女织,构成相互提携力最顽强的小圈子,家庭成员间在生产劳动中彼此毫不攀比,生产积极性高涨,父子戮力,相忍饥寒,朝夕艰苦从事。勤俭持家、艰苦奋斗良好民风的形成与自力更生个体小家庭的训练是分不开的。个体小家庭作为社会生产的社会组织形式,其作用不可低估。直系个体小家庭成员间相互依存性最强,血缘关系简单,彼此亲合度达到最高点,父家长权、夫权降到最低点,因而也是最稳定的一种家庭形态。
(1)材料一中的“陋俗”指什么?商鞅是如何消灭这一“陋俗”的?
(2)据材料二,概括秦国个体小家庭“定型化”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指出商鞅家庭制度改革的积极作用。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促使商鞅家庭制度改革的根本原因和实质。
材料一:秦地本是戎狄之区……直至秦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戎狄之俗。例如,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沿着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这种陋俗经商鞅的严禁才消灭。
——张荫麟《中国史纲》
材料二:秦是个体小家庭定型化时期,所谓定型化是指它不仅作为一个具有一定血缘关系的亲属集团,而且成为一个最基本的社会组织细胞;在政治上得到了国家的承认,是户籍的最基本单位;在经济上成为一个耕织结合在一起,自给自足的独立经济实体。以一对夫妻为核心的小家庭,男耕女织,构成相互提携力最顽强的小圈子,家庭成员间在生产劳动中彼此毫不攀比,生产积极性高涨,父子戮力,相忍饥寒,朝夕艰苦从事。勤俭持家、艰苦奋斗良好民风的形成与自力更生个体小家庭的训练是分不开的。个体小家庭作为社会生产的社会组织形式,其作用不可低估。直系个体小家庭成员间相互依存性最强,血缘关系简单,彼此亲合度达到最高点,父家长权、夫权降到最低点,因而也是最稳定的一种家庭形态。
——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下列要求:(1)材料一中的“陋俗”指什么?商鞅是如何消灭这一“陋俗”的?
(2)据材料二,概括秦国个体小家庭“定型化”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指出商鞅家庭制度改革的积极作用。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促使商鞅家庭制度改革的根本原因和实质。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法律,国之重器;法典,则是重中之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拿破仑认为,法国发生革命不是因为法国渴望自由,而是因为要求平等。他所了解的平等是法律上所保证的同样的公民权利,而不是公民生活的同样的社会经济条件。“自由只是一个借口”,他谈到革命时这样说。他消灭了政治自由,把他所了解的“平等”巩固下来,编成了法典。当法典交送立法机关的时候,法案评审委员会里有人想要稍微表示一点反对,但这种软弱的反对没有得到什么结果。1803年3月,拿破仑法典经过国务院讨论以后,提交给立法院,而立法院甚至无权讨论,只是一声不响地一条条通过。1804年3月,法典经拿破仑签署。
第544条:所有权是无限地利用并支配物品的权力,但利用以不受法律禁止为限。
第545条:除非供公用并公正地赔偿,不得强迫任何人放弃自己的财产。
第1134条: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前项契约,仅得依当事人相互的同意或法律规定的原因取消之。
(1)材料一中拿破仑是如何理解政治“平等”的?拿破仑法典制定过程有什么特点?
(2)材料二体现了哪些法律精神?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认识拿破仑法典?
材料一:拿破仑认为,法国发生革命不是因为法国渴望自由,而是因为要求平等。他所了解的平等是法律上所保证的同样的公民权利,而不是公民生活的同样的社会经济条件。“自由只是一个借口”,他谈到革命时这样说。他消灭了政治自由,把他所了解的“平等”巩固下来,编成了法典。当法典交送立法机关的时候,法案评审委员会里有人想要稍微表示一点反对,但这种软弱的反对没有得到什么结果。1803年3月,拿破仑法典经过国务院讨论以后,提交给立法院,而立法院甚至无权讨论,只是一声不响地一条条通过。1804年3月,法典经拿破仑签署。
——(苏)叶维塔尔列著《拿破仑传》
材料二: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第544条:所有权是无限地利用并支配物品的权力,但利用以不受法律禁止为限。
第545条:除非供公用并公正地赔偿,不得强迫任何人放弃自己的财产。
第1134条: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前项契约,仅得依当事人相互的同意或法律规定的原因取消之。
——《拿破仑法典》
材料三:拿破仑是《拿破仑法典》的热忱宣传者;这部法典是一只船,它把法国革命的行政和社会的原则输送出去,远达伊利里亚(亚得里亚海东岸地区)和波兰。——
A.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拿破仑法典》在有些国家里被接受为母法,并通过其子法现今正在那里发生效力。 |
——汉译世界名著《拿破仑法典》
完成下列要求:(1)材料一中拿破仑是如何理解政治“平等”的?拿破仑法典制定过程有什么特点?
(2)材料二体现了哪些法律精神?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认识拿破仑法典?
2.单选题- (共15题)
5.
普鲁塔克在《希腊罗马名人传》中记载:雅典政治家阿里斯提德(因自制力强而获得“公止者”称号)曾在一个陶片放逐投票时,有一个不认识字的公民走到他面前,要求他在陶片上写下“阿里斯提德”名字,他照办了,然后他问那个公民为什么要放逐这个人,他有什么做错的地方,那个公民回答:“他没有做错什么,我也不认识他,不过我讨厌到处听到人们称赞他‘正义’,我实在是听烦了。”那一年,阿里斯提德被雅典驱逐出境。材料最能说明陶片放逐法
A.体现了公民人人平等的理念 |
B.沦为雅典政客打击政敌的工具 |
C.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
D.成为平民反对贵族统治的武器 |
6.
罗马法规定,当“某人通过建造或拆除某一部分的方式,改变了建筑物的原有结构有害于公共利益时,新施工行为即被限制甚至遭到禁止”。这表明罗马法
A.保护关注弱势群体利益 |
B.维护罗马全体居民的合法权益 |
C.注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
D.注重协调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 |
7.
从2016年7月开始执政的英国首相特蕾莎梅是继撒切尔夫人后的第二位女首相,有“新铁娘子”之称,但在执政期间她却遭遇格伦费尔塔公寓楼大火80余人遇难、数次恐怖袭击、脱欧乱局无法破解等重大问题,而遭到众多议员的质疑,为此她被迫于2019年6月7日辞去保守党党魁一职,其首相职位暂时保留至新首相产生。特蕾莎梅下台主要因为
A.内阁成员与首相有严重分歧 |
B.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 |
C.国王本着维护国家利益责令 |
D.首相面对困境无权解散议会 |
8.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普鲁士虽然有能力否决不利于它的议案,但其他中小邦也可以联合起来以多数票制服普鲁士,确保自己的权力不受侵犯,甚至只要巴伐利亚、萨克森和符滕堡三个邦联合起来就可以否决对其不利的议案。这反映了德意志
A.需巩固加强国家统一 |
B.议会中各邦权力相等 |
C.采用联邦制国家形式 |
D.代议制民主名不副实 |
9.
2017年7月美国国会参众两院接近全票通过一项针对俄罗斯、伊朗和朝鲜三国的制裁法案,断绝了总统特朗普使用总统否决权的选项。尽管不满,特朗普还是签署了这项法案,并发表了一份怨气十足的文字声明。美国国会此举
A.降低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
B.使总统无权再否决该项法案 |
C.行使了宪法赋予国会的职权 |
D.使立法权凌驾于行政权之上 |
10.
约翰汤姆逊在《中国和中国人影像》中记载:“镇江府位于大运河和扬子江的交汇处,据守着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因而在(那次)敌对期间,这里是大力防守的重镇之一,面它的陷落,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和平谈判的过程。”这一“敌对”行为的后果导致
A.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
B.列强侵略势力开始深入到内地 |
C.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 |
D.镇江成为近代第一批通商口岸 |
11.
商务印书馆历史教科书1906年版:“自秀全倡乱十六省,蹂躏十六省。”1933年版:“洪秀全等,因势利导,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对太平天国运动两种版本不同的评价解读有误的是
A.商务印书馆紧跟时代潮流 |
B.历史教科书打上时代的烙印 |
C.不同政权制约着社会意识 |
D.主要矛盾变化影响历史评价 |
12.
漫画是一种艺术形式,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下图漫画所反映的革命运动


A.促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
B.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
C.打响武装反抗国民政府第一枪 |
D.取得第一次反帝斗争完全胜利 |
13.
刘伯承在参加中央政治局会议时指出:“前年我们跃进式的进军是品字形的中央突破,这次是一字长蛇阵齐头并进。170万人南下作战,没有后勤,没有财政是不行的。”这里的“南下作战”是指
A.挺进大别山 |
B.淮海战役 |
C.徐州会战 |
D.渡江战役 |
14.
下图进军路线好似一个倒着的巨大问号。对此图理解表述不正确的是


A.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
B.中国革命重心由城市向农村转移 |
C.点燃“工农武装割据”星星之火 |
D.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
15.
二月革命后,列宁动身回国,他在《给瑞士工人的告别信》中写道:“俄国是一个农民国家,是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之一。在这个国家里,社会主义不可能立刻直接取得胜利。”但“有可能使俄国革命变成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变成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级阶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落后”的俄国仍然是封建农奴制国家 |
B.“落后”使社会主义革命不能取得胜利 |
C.列宁基于国情对俄国革命有了正确定位 |
D.二月革命揭开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序幕” |
16.
《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均有平等的权利”“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团结的行为”。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
B.保证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
C.满足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 |
D.为了实现人民平等和民主 |
17.
“在当时冷战的情况下,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选择引起了一些周边国的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把和平共处的思想具体化为五项处理和平系的基本原则,是中国政府在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时提出来的。”从中可见中国政府提关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A.争取周边国家认同“一边倒”的外交战略 |
B.以“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亚非友好往来 |
C.改善邻国关系创造和平与稳定的国际环境 |
D.积极发展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 |
18.
中国外交政策和战略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不断调整,现代中国外交战略具有多样化
下列符合“选项二”的是
| 战略选项 | 战略重点 | 实现手段 |
选项一 | 大国协调战略 | 处理与大国关系 | 伙伴关系 |
选项二 | 区域整合战略 | 处理与周边关系 | 一体化外交 |
选项三 | 政治联合战略 | 处理与发展中国家关系 | 论坛外交 |
下列符合“选项二”的是
A.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
B.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
C.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 |
D.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