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我们的社会是乡土性的。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是一种差序格局——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的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推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中国社会并不是绝对封闭不变的,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乡村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种相对静态稳定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中国农村社会已悄然发生了变化。血缘与地缘纽带正趋向松弛,差序格局被打乱,横向关系扩张并重排,纵向等级扁平化并错位的新“差序格局”正在形成。
——摘编自袁小平《从差序格局到混合理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之后,乡土中国社会结构出现哪些新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以上发展趋势的原因。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我们的社会是乡土性的。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是一种差序格局——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的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推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中国社会并不是绝对封闭不变的,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乡村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种相对静态稳定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中国农村社会已悄然发生了变化。血缘与地缘纽带正趋向松弛,差序格局被打乱,横向关系扩张并重排,纵向等级扁平化并错位的新“差序格局”正在形成。
——摘编自袁小平《从差序格局到混合理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之后,乡土中国社会结构出现哪些新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以上发展趋势的原因。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81年,国务院的工作部门有100个,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1982年,从国务院做起,自上而下地展开各级机构改革。这次改革首先以精兵简政为主,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从100个减为6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工作部门从50~60个减为30~40个;城市政府机构从50~60个减为45个左右;行署办事机构从40个左右减为30个左右,县政府部门从40多个减为25个左右;在人员编制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政机关人员从18万人减为12万余人。市县机关工作人员约减20%。其次,改革领导班子,优化干部队伍。逐步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建立干部离退休制度,减少各级各部门领导的副职。同时,加快了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步伐,选拔能够开创局面的干部进入领导班子。这次改革之后,部委领导班子成员的平均年龄从64岁降到60岁,局级干部平均年龄从58岁降到54岁。但是,由于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在农村,对于行政管理没有提出全面变革的要求,所以政府机构不久又呈膨胀趋势。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的影响。
材料 1981年,国务院的工作部门有100个,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1982年,从国务院做起,自上而下地展开各级机构改革。这次改革首先以精兵简政为主,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从100个减为6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工作部门从50~60个减为30~40个;城市政府机构从50~60个减为45个左右;行署办事机构从40个左右减为30个左右,县政府部门从40多个减为25个左右;在人员编制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政机关人员从18万人减为12万余人。市县机关工作人员约减20%。其次,改革领导班子,优化干部队伍。逐步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建立干部离退休制度,减少各级各部门领导的副职。同时,加快了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步伐,选拔能够开创局面的干部进入领导班子。这次改革之后,部委领导班子成员的平均年龄从64岁降到60岁,局级干部平均年龄从58岁降到54岁。但是,由于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在农村,对于行政管理没有提出全面变革的要求,所以政府机构不久又呈膨胀趋势。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的背景和特点。(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的影响。
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73年)“斋月战争”结束后,埃及总统萨达特认识到,继续使用武力不仅不能达到收复失地的目的,而且难于从事经济建设,将陷入日益依赖苏联的境地,因此转而与美国接触,采取了通过和平谈判解决阿以争端的方针……在美国斡旋下,1974年—1975年,埃以之间两次达成脱离军事接触的协议,以军撤出西奈部分地区……1977年11月,萨达特提出中东“和平倡议”,并访问耶路撒冷,同以色列总理贝京会晤,从而打开了埃以对话的大门。1978年,在美国总统卡特的撮合下,萨达特和贝京在美国谈判,签订了包括《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的纲要》和《关于签订一项埃及同以色列之间的和平条约的纲要》在内的“戴维营协议”。……1978年,经过谈判,埃及、以色列、美国在华盛顿签署了《埃以和平条约》从而结束了两国间历时30年之久的战争状态。……1982年,埃及收复了整个西奈领土。
——摘编自《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当代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埃以和谈出现的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埃以和谈的影响。
材料 (1973年)“斋月战争”结束后,埃及总统萨达特认识到,继续使用武力不仅不能达到收复失地的目的,而且难于从事经济建设,将陷入日益依赖苏联的境地,因此转而与美国接触,采取了通过和平谈判解决阿以争端的方针……在美国斡旋下,1974年—1975年,埃以之间两次达成脱离军事接触的协议,以军撤出西奈部分地区……1977年11月,萨达特提出中东“和平倡议”,并访问耶路撒冷,同以色列总理贝京会晤,从而打开了埃以对话的大门。1978年,在美国总统卡特的撮合下,萨达特和贝京在美国谈判,签订了包括《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的纲要》和《关于签订一项埃及同以色列之间的和平条约的纲要》在内的“戴维营协议”。……1978年,经过谈判,埃及、以色列、美国在华盛顿签署了《埃以和平条约》从而结束了两国间历时30年之久的战争状态。……1982年,埃及收复了整个西奈领土。
——摘编自《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当代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埃以和谈出现的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埃以和谈的影响。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韩愈(768年—824年),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公元817年,韩愈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被授职刑部侍郎。韩愈大力提倡儒学,以继承儒学道统自居。819年正月,唐宪宗派使者前往凤翔迎佛骨,长安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极力劝谏,认为供奉佛骨实在荒唐,应当“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要求将佛骨烧毁,不能让天下人被佛骨误导。结果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824年,韩愈病逝,谥号“文”。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韩愈生活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述韩愈的活动。
材料:韩愈(768年—824年),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公元817年,韩愈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被授职刑部侍郎。韩愈大力提倡儒学,以继承儒学道统自居。819年正月,唐宪宗派使者前往凤翔迎佛骨,长安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极力劝谏,认为供奉佛骨实在荒唐,应当“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要求将佛骨烧毁,不能让天下人被佛骨误导。结果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824年,韩愈病逝,谥号“文”。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韩愈生活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述韩愈的活动。
2.论述题- (共1题)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欧洲之所以能进行前所未有的扩张,是因为其现代化进程一直在继续和加速。这一进程早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技术发展、资本主义企业的建立、国家建设和海外扩张就已开始。上述这些引起了以三大革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连锁反应;三大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给了欧洲以不可阻挡的推动力和力量。
关于这三大革命,需特别提到的一个特点是,他们并不是平行或独立地进行的。它们互相依赖,相互之间不断起作用。
材料 欧洲之所以能进行前所未有的扩张,是因为其现代化进程一直在继续和加速。这一进程早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技术发展、资本主义企业的建立、国家建设和海外扩张就已开始。上述这些引起了以三大革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连锁反应;三大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给了欧洲以不可阻挡的推动力和力量。
关于这三大革命,需特别提到的一个特点是,他们并不是平行或独立地进行的。它们互相依赖,相互之间不断起作用。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三大革命之间的互相联系”选择一个或多个角度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3.单选题- (共8题)
6.
对于任期内的官员,雅典主要通过定期的“信任投票”和“告发”两种程序来监督官员,官员在一年的任期内要在公民大会上接受10次信任投票,大概平均36天一次,年满20周岁的公民均有资格参加,会议固定的议题之一是对官员的任内表现进行审查,并投票表决其去留。材料中体现了
A.直接民主确保了司法公正 |
B.公民有依法审查的权利 |
C.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 |
D.平民有较大监督和问责权 |
7.
洛克纳是纽约一位面包主,他起诉纽约州刚订下的“每月最长工作时间不得超过60小时”的法律侵犯他的“合同自由”和私人财产权,最终在1905年最高法院判定他胜诉,纽约州的最长劳动时间法律经“司法审查”为“不合格”。从材料中可以得出
A.美国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 |
B.最高法院实际上为垄断资产阶级利益服务 |
C.本质上体现了对自由市场经济的维护 |
D.推动了美国社会民主化 |
8.
***在其著作中写道“人民是什么?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些阶级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团结起来,组成自己的国家,选举自己的政府,向着帝国主义的走狗即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们实行专政,实行独裁。”此文发表的背景是
A. 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
B.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C. 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胜
D.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A. 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
B.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C. 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胜
D.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9.
随着唐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重要转变,享有特权的世族贵族不存在了,奴婢、部曲等“贱民”和佃农都进入国家户籍管理,成为国家法律意义上平等的编户齐民,整个社会朝向“等齐化”发展。这一转变
A.不利于封建国家赋税的征收 |
B.促进了契约普遍化趋势的出现 |
C.反映了社会等级制度的消除 |
D.反映了国家对民众的控制削弱 |
10.
《全球通史》中写道:16世纪到18世纪中期,东西欧之间的商品交换频繁。……西欧得到了种种原料,尤其是对谷物的需求量很大。在从事波罗的海谷物贸易的主要港口但泽,黑麦、大麦和燕麦的价格在1550至1600年间分别上涨了247%、187%和185%。这种情况促使(东欧)谷物及其他原料的出口量大大增加。上述材料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西欧的贸易逆差严重 |
B.圈地运动的推动 |
C.西欧农村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
D.国际分工日益明显化 |
11.
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报告第一次将家庭农场作为农业规模经营主体之一提出,随后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一政策的影响是
A.改变了农村土地所有制 |
B.促进农业向保障功能转变 |
C.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
D.不利于缩小城乡经济差距 |
12.
元明之际的小说《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中都描绘了一个现象:吴用和诸葛亮分别是梁山政权和蜀汉政权的灵魂,但二人均自居于军师之位,要得到一个“非文士”作主子并甘心为之效劳;而作为主子的宋江和刘备又必须具备一种特性,那就是对军师言听计从而又勇于承担一切责任。关于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映了文士心中理想的君臣关系 |
B.反映了文人限制君权的政治诉求 |
C.是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价值观的表现 |
D.纯粹是两部小说里出现的偶然巧合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