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早期(1500-1750年),海道大通打破了地区问用塞和隔绝的状态,给商业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英国抓住机,实施重商主义政策,迈入了“商业资本主义”的时代。商人建贸易公司,探寻新的贸易路线;积极从事海外贸易等活动,使美国的各条商路大开,英国的贸易触角深入世界各地。随着商业贸易的广泛开展,商人财富迅速增加,促进了商人资本的积累,商人将商业资本投向农业和工业。英国商人在城市政权中几乎是一统天下,拉制伦敦政权的主要是伦敦12大同业公会的成员及各贸易公司的主头人物。商人在议会中的总人数在15%—17%之间。商人在议会中人数增加,就有优势维护自身的阶级利益,并通过种种措施促使议会通过有利于本阶级的议案。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商人群体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商人群体的认识。
材料一 近代早期(1500-1750年),海道大通打破了地区问用塞和隔绝的状态,给商业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英国抓住机,实施重商主义政策,迈入了“商业资本主义”的时代。商人建贸易公司,探寻新的贸易路线;积极从事海外贸易等活动,使美国的各条商路大开,英国的贸易触角深入世界各地。随着商业贸易的广泛开展,商人财富迅速增加,促进了商人资本的积累,商人将商业资本投向农业和工业。英国商人在城市政权中几乎是一统天下,拉制伦敦政权的主要是伦敦12大同业公会的成员及各贸易公司的主头人物。商人在议会中的总人数在15%—17%之间。商人在议会中人数增加,就有优势维护自身的阶级利益,并通过种种措施促使议会通过有利于本阶级的议案。
——据钱乘旦主编《英国通史》等
材料二 1903年3月上海绅商集会反对俄国侵占我国东北地区,即曾公开表示“我辈同为国民,休成与共”,应“合心协力,国结一气”。不仅如此,当时的商人已不再拘泥于士农工商的传统定位,他们将自己誉为社会的中坚,自豪地表示:“今日实业之世界,论人数以商界为至众,论势力以商界为最优。”有的声称:“今日之商家,实操我民族存亡起废之权者也。”有的指出:“迨文明进步,出产丰富,器用繁多,万国交通,因利生利。而商人居中控御,握一国之财政权,而农、工之有大销场,政界之有大举动,遂悉唯商人是赖。”——摘编自朱英《近代中国商人思想观念的发展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变迁的视角,概括指出英国近代商人群体崛起的影响,并分析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商人群体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商人群体的认识。
2.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51年9月,美国主导的《旧金山和约》允许日本在自身能力范围内以“劳务方式”履行战争赔偿。
朝鲜战争后,由于出口低迷和进口增加,日本的国际收支状况趋于恶化。
鉴于东南亚国家在赔偿原则上不妥协的立场,日本不得不超越劳务赔偿的范围。1954年,日本与缅甸达成协定,日本在10年内向缅提供2亿美元的生产资料和劳务作为赔偿。在美国斡旋下,日本与菲律宾1956年达成协议,日本在20年间分别以货物、资本和技术服务的形式赔付菲方5.5亿美元,向菲提供2.5亿美元的经济贷款。
根据赔偿计划,日本在国内购买船舶、机械等商品交给受赔国,同时又从受赔国进口了大量的木材、铁矿石等原材料。显而易见,日本对东南亚的战争赔偿,已不再是单纯的国际法意义上的战争赔偿。日本在谈判交涉中,“斤斤计较地讨价还价,对受赔国没有丝毫感情上的歉意”,有人尖锐批评战争赔偿是日本“工商界执行的一种自我服务计划”。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日本对东南亚国家的战争赔偿“已不再是单纯的国际法意义上的战争赔偿”?
材料 1951年9月,美国主导的《旧金山和约》允许日本在自身能力范围内以“劳务方式”履行战争赔偿。
朝鲜战争后,由于出口低迷和进口增加,日本的国际收支状况趋于恶化。
鉴于东南亚国家在赔偿原则上不妥协的立场,日本不得不超越劳务赔偿的范围。1954年,日本与缅甸达成协定,日本在10年内向缅提供2亿美元的生产资料和劳务作为赔偿。在美国斡旋下,日本与菲律宾1956年达成协议,日本在20年间分别以货物、资本和技术服务的形式赔付菲方5.5亿美元,向菲提供2.5亿美元的经济贷款。
根据赔偿计划,日本在国内购买船舶、机械等商品交给受赔国,同时又从受赔国进口了大量的木材、铁矿石等原材料。显而易见,日本对东南亚的战争赔偿,已不再是单纯的国际法意义上的战争赔偿。日本在谈判交涉中,“斤斤计较地讨价还价,对受赔国没有丝毫感情上的歉意”,有人尖锐批评战争赔偿是日本“工商界执行的一种自我服务计划”。
——摘编自陈从阳《“经济外交”与50年代日本对东南亚的战争赔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后日本对东南亚国家战争赔偿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日本对东南亚国家的战争赔偿“已不再是单纯的国际法意义上的战争赔偿”?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在创立三民主义、进行革命实践的同时,逐渐形成了有浓重中国传统伦理观的国际秩序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界,可将孙中山对国际分野的看法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孙中山主要是以人种或地域为依据,做出黄白或欧亚分野的判断。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十月革命的成功和苏俄的兴起以及帝国主义仍然对中国等国家实行强权压迫政策等因素,孙中山对各国有了新的认识,从而提出了新的国际分野。他认为以后的国际战争“不是起于不同种之间,是起于同种之间。那种战争是阶级战争,是被压迫者和横暴者的战争,是公理和强权的战争”。从对欧美国家强权政治的批判中,孙中山主张以仁义道德的“王道”取代西方列强以强权武力为内核的“霸道”规则,构建平等、和平的国际秩序。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仁爱”“信义”与“和平”等传统伦理准则。阐发“王道”中的公平正义,与无产阶级民族解放运动反对殖民压迫,主张民族自决的理论是一致的,这正是孙中山与时俱进,将传统赋予时代内涵而走向联俄、联共的原因所在。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孙中山的国际秩序观。
材料 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界,可将孙中山对国际分野的看法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孙中山主要是以人种或地域为依据,做出黄白或欧亚分野的判断。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十月革命的成功和苏俄的兴起以及帝国主义仍然对中国等国家实行强权压迫政策等因素,孙中山对各国有了新的认识,从而提出了新的国际分野。他认为以后的国际战争“不是起于不同种之间,是起于同种之间。那种战争是阶级战争,是被压迫者和横暴者的战争,是公理和强权的战争”。从对欧美国家强权政治的批判中,孙中山主张以仁义道德的“王道”取代西方列强以强权武力为内核的“霸道”规则,构建平等、和平的国际秩序。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仁爱”“信义”与“和平”等传统伦理准则。阐发“王道”中的公平正义,与无产阶级民族解放运动反对殖民压迫,主张民族自决的理论是一致的,这正是孙中山与时俱进,将传统赋予时代内涵而走向联俄、联共的原因所在。
——摘编自李育民《论孙中山的国际秩序观》
(1)据材料概括孙中山在一战前后对国际分野标准认识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发生的原因。(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孙中山的国际秩序观。
2.论述题- (共1题)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孔子身后到东汉初的五百年间,孔子形象凡四变:由子贡作俩,使孔子由普通贤人一变而为超级贤人;由孟轲发端,荀况定型,使孔子从贤人再变为圣人,凌驾于世俗王侯之上而在人间不得势的圣人;由董仲舒首倡,西汉今文博士们应和,使孔子从不得志的圣人,三变为接受天启,为汉制法的“素王”;由王莽赞助在先,刘秀提倡于后,使孔子从奉天命为汉朝预作一部法典的“素王”,四变为传达一切天意的“通天教主”。伺候还有韩愈、欧阳修的孔子,程颐、朱熹的孔子,陆九渊、王阳明的孔子,顾炎武、戴震的孔子,直到近代康有为的孔子等等。总之,在历史进程中的孔子,存在“真的孔子”与“假的孔子”。
材料 从孔子身后到东汉初的五百年间,孔子形象凡四变:由子贡作俩,使孔子由普通贤人一变而为超级贤人;由孟轲发端,荀况定型,使孔子从贤人再变为圣人,凌驾于世俗王侯之上而在人间不得势的圣人;由董仲舒首倡,西汉今文博士们应和,使孔子从不得志的圣人,三变为接受天启,为汉制法的“素王”;由王莽赞助在先,刘秀提倡于后,使孔子从奉天命为汉朝预作一部法典的“素王”,四变为传达一切天意的“通天教主”。伺候还有韩愈、欧阳修的孔子,程颐、朱熹的孔子,陆九渊、王阳明的孔子,顾炎武、戴震的孔子,直到近代康有为的孔子等等。总之,在历史进程中的孔子,存在“真的孔子”与“假的孔子”。
——摘编自朱维钟《历史的孔子与孔子的历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孔子形象的变迁”,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运用相关史实加以简要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3.单选题- (共9题)
5.
有学者认为,在雅典,城邦的权力不受任何的制约和限制,对于公民集体即公民大会或者人民法庭针对个人的任何决定,个人并没有上诉的机制和途径。自由体现在法律的统治和参与决策的过程,而不是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这主要表明雅典
A.忽视城邦的法制建设 |
B.公民大会权力至高无上 |
C.直接民主制弊端严重 |
D.个人自由屈从公民集体 |
6.
1853年前后,马克思将太平天国运动看作是国际政治运动的一部分,称之为“强大的革命”,而到了1862年,他又认为“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马克思前后态度变化的原因在于
A.太平天国的兴起与失败带给马克思反思 |
B.马克思认为太平天国的破坏远大于建设 |
C.马克思倾向于中国政府的立场思考问题 |
D.马克思的认识也存在西方中心论的偏见 |
7.
有人将民国以来的政治大势归结为“文武主从之争”。认为辛亥革命本来是文人革命,袁世凯凭借北洋军与国会相较量,最终演化成“武主文从”的局面。孙中山后来改组国民党,以党权制约军权,以文人制约军人,意在恢复“文主武从”的政治。但北伐以后国民党执政时期,军权独大,实际形成“武主文从”的格局。据此推论,共产党始终维持的格局是
A.文主武从 |
B.武主文从 |
C.文武并重 |
D.文武抗衡 |
8.
1938年初,日军为了打通津浦路,连接华北与华中战场,扩大侵略,采取南北对进的方针。为此国民政府组织了会战,如下图所示。该会战


A.取得了全面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
B.阻碍了沿海地区民族工业的内迁 |
C.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企图 |
D.迟滞了日军南下进攻武汉的速度 |
9.
从《神农本草经》开始,中国的本草学就是以药物学为主,但自从进入明代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本草学由药物学向应用植物学发展,以《救荒本草》为代表的系类应用植物学著作出现。它们不仅对野生可食植物的形态、功效、食用方法进行详尽的描述,还配以图画方便辨识利用,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
A.人地矛盾比较突出 |
B.政府厉行重农抑商政策 |
C.经世致用思潮盛行 |
D.传统农学进入总结阶段 |
10.
1949—1955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9.8%,粮食总产年均增长6.8%,棉花总产年均增长17%。粮食每公顷产量年均递增5.5%,这是在技术进步缓慢的条件下取得的,与技术进步较快的1978—1998年的年递增2.7%相比,还高出1倍。该经济现象的出现
A.推动国家全面开展大规模土地改革运动 |
B.标志着农业集体化已初步实现 |
C.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工业建设创造条件 |
D.基本改变了小农经济生产方式 |
11.
农民在新经济政策初期日益好转的情绪,很快被1922年秋工业品涨价的损失抵消了;由于广大农民不参加1924年秋冬的苏维埃乡村选举,导致40%的选举无效;1925年上半年创办农会的思想广泛流传,1928年初国家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材料反映了
A.新政妨碍国家工业化 |
B.农民与国家的关系问题没有真正解决 |
C.集体农庄的弊端显现 |
D.斯大林体制一定程度上符合苏联国情 |
12.
20世纪末,反全球化反精英主义的“民粹主义”再次掀起高潮,并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成为影响政治活动的重要力量。“特朗普现象”的出现是这一思潮在新世纪的延续和集中体现,当特朗普提出,要奉行“美国优先”战略,要把就业岗位从外国人手里抢回来之后,那些沉默的中下阶层,把自己的选票都投给了特朗普。这反映了
A.西方发达国家公民意识不断倒退 |
B.全球化加剧了西方社会阶层的分化 |
C.西方社会普遍反对全球化的心理 |
D.精英主义严重阻碍民主政治的发展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