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381625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7/21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的监察制度,经过众多思想家的引导,并在总结汉以来监察制度的经验基础上,建立了比较成熟和定型的“一台三院”的监察体制。在地方监察体制上,唐初分全国为十道监察区,由监察御史十人分巡州县。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改全国为十五道,监察御史亦增至十五人。御史不仅是察吏之官,也是“掌律令”之官,无论治吏与明法都与御史密切相关。唐朝的监察法以《监察六法》为代表,是“道察”体制的产物。首先,“察官人善恶”,使监察的覆盖面扩展到所有的官僚;其次,将户口、赋役、农桑、库存等经济指标列为监察的内容,显示对经济监察的重视;最后,司法监察已成为监察的重点,皇帝派出巡按地方的监察御史多奉命察大案、要案、冤案。除《监察六法》外,皇帝对御史每次巡行的监察重点都作出明确的指示。

——张晋藩《察吏是治国之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镜鉴》(2018年3月5日《北京日报》)

材料二 英国议会是政府施政的监督者,议会监察专员署是议会的代理办事机构。在此基础上,英国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又相继成立了各种不同的监督机构,构成了一个多行业、多地区、多层次、多渠道的监督网络。

——摘编自张恒《英国监察制度:在漫长曲折的道路上逐步形成》(《中国监察》2004年第15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代监察制度改革的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英两国监察制度的相似之处。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陈寅恪指出,文艺复兴向我们证明了一个貌似悖谬的道理:文化的复活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创新只能通过复兴才能实现。文艺复兴的经验和新文化运动的教训证明,没有复活,就没有兴盛。

——刘军宁《没有复活,就没有兴盛》

运用文艺复兴与新文化运动的相关事实,对材料中陈寅恪的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就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论证;也可以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3.
阅读下列材料
公元前361年,商鞅带着实践法家思想的梦想投奔秦国。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商鞅变法拉开了序幕。农耕是强国之道,战争是称霸之路。秦国决心以发展农业为手段来实现称霸天下的梦想。而在秦孝公和商鞅这两位变法主角的背后,却是游牧与农耕两种文明的深刻矛盾。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始于公元前342年的商鞅变法,就成为秦国能否由弱小走向强盛的重要标志。从“秦孝公用商君,制辕田,开阡陌,东雄诸侯”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商鞅变法最基本的内容,是强化军事力量,发展农业生产。短短20年,秦国便从一个为六国所不齿的西戎小国一跃而激变为战国七雄之首。

——摘编自纪录片《大秦岭·第一集宏基伟业》解说词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措施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化解“游牧与农耕两种文明的深刻矛盾”而采取的措施,并分析这些措施的实质。

2.论述题(共2题)

4.
国际金融中心的演变是经济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4-20世纪国际金融中心历史变迁情况表

时 间

主要国际金融中心 (新增)

所属国家(区域)

14世纪中叶—16世纪末

佛罗伦萨

意大利

17世纪—18世纪后期

阿姆斯特丹

荷兰

18世纪后期—20世纪四十年代

伦敦

英国

20世纪四十年代—20世纪七十年代初

纽约

美国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东京、新加坡、香港

亚太地区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上海、深圳等

 

——摘编自潘英丽《国际金融中心:历史经验与未来中国》

阅读材料,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合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钱币自商代起源后,钱币形态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
阶段
时间
特征
钱币萌芽
商朝晚期到春秋初期
形态上比较原始;开启后世铜铸币先河;没有出现文字。
纪地钱币
春秋初到战国晚期
钱币上出现文字,以纪地为主;种类进一步增多;钱币的标准化为各国统治者所重视;出现圆形化趋势。
铢两钱币
秦统一到唐中期
由纪地变为纪重;钱币的形制初步统一;出现具有高级铸币形态性质的年号钱币;大小钱币的兑换进一步明确。
年号钱币
唐中期到清朝覆灭
钱币的质地多样,宋朝出现纸币,明清时期以银为主;少数民族铸币深受汉族铸币的影响;对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产生重大影响。
 

——摘录自张宏明《钱币》

提取材料中关于钱币的任意一项历史信息,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单选题(共14题)

6.
公元前5世纪中叶,阿提卡本土的工业原料得到了合理的利用,橄榄油和葡萄酒开始大量出口,纺织材料、金属矿藏及其他手工业原料因航海业的发展而不断进口。手工业的分工已相当细密,行业已增达20多种,各行业内部又有进一步的分工。上述状况
A.有利于雅典确立基于财产的等级制
B.壮大了雅典城邦民主派的力量
C.推动雅典新兴工商业者阶层的出现
D.表明雅典经济实现了自给自足
7.
《十二铜表法》有专门针对“叛国罪”的条款,法律规定:“对叛逆者的诉讼应永远保持其效力”。这一条款
A.体现了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
B.激发了罗马帝国臣民的爱国热情
C.维护了罗马国家的整体利益
D.限制了罗马贵族对司法权的滥用
8.
英国成为典型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国家经历了长久的演变过程。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变成惯例,最高行政权从国王向内阁转移,始于
A.克伦威尔统治时期
B.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
C.威廉三世执政时期
D.汉诺威王朝时期
9.
中共二大党章规定,在农村、工厂、铁路、矿山、兵营、学校等机关应该设立基层党组织,而国民党一大党章规定其基层党组织设置在乡镇层级。由此可知,与国民党相比,中国共产党
A.更重视建立民主统一战线B.更重视开展革命武装斗争
C.更善于发动广大人民群众D.更善于开展城市工人运动
10.
新文化运动早期,西方被国人当成一个绝对的、不容置疑的、唯一可能的行为标准来接受。1919年后,中国人民则从盲目崇拜西方的心理中苏醒过来。促成这一转变的是
A.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广泛兴起B.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C.一战及其不合理的战后安排D.民主共和制在中国确立
11.
以下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采取的土地革命政策。

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
A.封建生产关系具有顽固性B.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渐进式土地改革的合理性D.近代以来民族危机的加深
12.
1831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提出了“里昂应当有我们自己选出的代表”的诉求,10天后,被资产阶级政府镇压。1834年,里昂工人再次发动武装起义,提出了“推翻富人统治、争取民主共和”的口号。这两次工人起义
①显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
②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思想基础
③体现了国际工人阶级的联合
④说明工人已经关注自身的政治权益
A.②④
B.①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3.
1909年,一个署名“兰陵忧患生”的人写了多则咏叹,涉及报馆、高楼、电灯、银行、纸烟、打球房、马路、洋车等。这反映了,当时
A.新生活方式对传统的冲击B.近代民族工业较快发展
C.封建陈规陋俗逐渐被破除D.民主科学思想广为传播
14.
唐代前期均田制关于百姓部分受田状况如下表是所示
授田对象
授田数量
补充说明
18-20岁中男
21-59岁丁男
80亩口分田,口分田死后归还政府
20亩永业田,永业田可传给子孙
杂户受田如百姓。工商业者、官户受田减百姓之半。道士、和尚给田三十亩,尼姑、女冠给田二十亩。此外,一般妇女、部曲、奴婢都不受田。
60岁以上老男
笃疾者、废疾者
40亩口分田(若为户主,每人授永业田20亩,口分田30亩)
寡、妻、妾
30亩口分田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均田制
A.反映了妇女地位的提高B.触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C.缩小了土地买卖的范围D.加强了政府对人民控制
15.
在某中学的“上海乡土史”课程上,老师要求学生按指定材料(见下表)确定一研究主题。以下切合材料的主题是
材料
(1)1869年,发昌机器厂建立
(2)1873年,轮船招商局成立
(3)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4)1990年,浦东新区开发开放
 
A.上海工业化一瞥
B.上海,中国现代化的缩影
C.改革开放在上海
D.上海,红色的摇篮
16.
下表是雍正、乾隆年间人均土地占有量统计表,据此可知
时间
人口(人)
人均土地(亩/人)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
27355462
32.54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
102750000
6.89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
208095796
3.56
 
A.精耕细作的必要性
B.耕地面积逐步较少
C.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D.重农抑商的重要性
17.
有史家评论道:“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此观点强调了“中体西用”
A.是理想的救国方案
B.容纳资本主义的新文化
C.符合了当时的国情
D.充斥封建主义的旧文化
18.
表:1949年我国居民受教育情况(单位:万)。
大学毕业生
18.5
中学毕业生
400
小学毕业生
7000
文盲人数(占总人口80%)
43200
就业年龄人口总数
34000
总人口数
54000
 
上表说明,当时发展人民教育的当务之急是
A.保障人民受教育权B.开展扫盲教育C.实行科教兴国战略D.发展高等教育
19.
万神殿的圆顶传遍了整个世界,“宣告了宗教艺术对政治的胜利”。万神殿修建时,统治罗马城的是
A.君士坦丁皇帝
B.哈德良皇帝
C.图拉真皇帝
D.朱理二世教皇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论述题:(2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