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临汾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仿真卷历史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81563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1/5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权力制约是人类政治智慧的结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机关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
宋代也有三省,实际上只有中书省在皇宫里,门下尚书两省都移在皇宫外面了,故亦只有中书省单独取旨,称政事堂。又和枢密院同称两府。枢密院是管军事的……宋代财政,掌握在三司,三司本是唐代尚书六部下面的官名。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古代希腊、罗马的分权与制衡思想,是整个西方分权学说逻辑进展链条上的第一个环节;近代洛克、孟德斯鸠的分权论逐步地使西方分权学说臻于完整。美利坚的缔造者们对欧洲的分权学说进行了改造和创新,提出了“立体分权”(包括横向分权和纵向分权)的理念思想。

——赵海月《论美国立体分权的理念与模式》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是如何分散相权的?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古希腊(雅典)实施分权的举措。简要说明孟德斯鸠是如何“使西方分权学说臻于完整”的?指出美国政治制度中“立体分权”的内涵。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以来,政治民主化是世界各国政治发展的总趋势。
材料一 正如美国宪政评论家所说:“新宪法(指1787年宪法)确立的四种主要决策实体(众议院、参议院、总统、最高法院)中,民众只有权选一种。其他三种的选举至少要两度远离民众控制。根据1787年的宪法,民众只选举众议院议员,而且众议院议员任期短,只两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州立法机关则有权推举任期6年的合众国参议员。州立法机关推举出其认为合适的选举团成员,再由选举团成员推选出总统。……最后,由总统任命终身的联邦法官,从而尽量使那些决策者们远离民众控制。”
——刘书林《试论美国“三权分立”模式的本质及局限》
材料二 早在1954年宪法的制定过程中,曾经有人提出过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的前面作为第二章,以示重视公民权利的意见。但当时因为有许多人不同意而未成现实。时间过了28年,我国经历了摧残人权的“十年浩劫”之后,因而在现行宪法的起草过程中,当又有人提出这样的意见时,终于顺利地被接纳了。再从另外的一个角度来考虑:公民权利自由的内容同宪法《总纲》第2条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规定紧密相连,如果没有每个人的权利,特别是选举权、监督权以及其他的一系列政治权利和自由的行使,那么,所谓“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将无从谈起。既然公民行使各项民主权利乃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基础,所以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移作第二章,紧接宪法《总纲》,这无论在实质上或者在逻辑上都是恰当的。
——许崇德《我国宪法是人民权利保障书》
(1)根据材料一,分析美国1787年宪法关于权力的分配与运行机制所遵循的原则及其体现出的局限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宪法是怎样体现人民主权原则的?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两国民主制度的共同之处及本质区别。

2.论述题(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近代史纲要》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从“抗争或探索”的角度,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论证合理、充分,层次清晰,史论结合)

3.单选题(共20题)

4.
公元前536年,郑国把刑书刻在青铜典上;公元前449年,古罗马颁布《十二铜表法》由此可见:
A.中国比西方世界更早进入法治社会
B.成文法律体现文明发展诉求
C.古罗马的习惯法历史比中国更久远
D.古罗马的铜技术源自中国
5.
从《十二铜表法》开始,古罗马制定了严格的债务法规,并在以后的司法实践中不断完善,这表明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是
A.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B.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
C.重视维护平民利益
D.力图缓和贵族与平民矛盾
6.
1951年议会选举,保守党战胜工党,其领袖丘吉尔再度出任首相,在白金汉宫接受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任命;因身体原因,1955年4月5日下午4点半,他到白金汉宫正式向女王递交了辞呈。6日下午,丘吉尔迁出了唐宁街。这表明
A.成为保守党领袖才能任首相
B.首相任免要依法履行程序
C.新首相需要对英国国王负责
D.国王有任免首相的决定权
7.
1890年,普鲁士政府的全部候补官员中有40.4%是贵族,1900年为44.6%,到1914年时,这一比例达到了55.5%。导致德国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统一后的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
B.浓厚的封建残余阻碍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C.军国主义思想指导不断发动对外侵略扩张
D.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没有代议制特征
8.
1936年,“国防文学”大行其道,涌现出了夏衍的《赛金花》和《上海屋檐下》、阳翰笙的《李秀成之死》、田汉的《卢沟桥》等杰作。“国防文学”出现的主要背景是
A.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C.中国华北地区危机严重
D.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9.
1894年《申报》写道:“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我正宜乘机惩戒日本,规复琉球,乃可一劳永逸。”该认识
A.正确分析了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
B.高度评价了洋务运动的作用
C.反映了中国舆论界虚骄自大的心态
D.力求坚定民众抗日信心
10.
1840年8月,中英双方文书往来发生变化。英国文书不在用“禀贴”格式,而用“咨会”字眼。中方复函,则放弃“谕”“批”等,而改用“照会”样式。这一样式成为中国外交文书的重要范式。这一变化说明了
A.英国达到了战争的目的
B.中方接受了平等外交理念
C.中国放弃了天朝上国理念
D.外力迫使外交形式上对等
11.
十月革命爆发前俄国存在各种社会矛盾,随着社会危机的不断加深,不仅下层群众要求改变现状,就连俄国的资产阶级也想通过推翻沙皇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材料表明
A.二月革命后俄国存在着继续革命的诸多因素
B.一战最终促成了俄国的十月革命
C.俄国民主革命的必然性与紧迫性
D.俄国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
12.
1917年8月,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列举了革命后准备实施的措施:打碎旧的国家机器;一切官吏由选举产生;公务员的薪金不得超过熟练工人的平均工资等。这些措施直接源于
A.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
B.国际工人协会的指示
C.空想社会主义的观点
D.巴黎公社的斗争经验
13.
中国《反分裂国家法》颁布后,西方媒体却蓄意将其描述为是一部“授权发动战争”的法律。而台湾当局也正是看重了海外媒体的这一特征,竭力利用国际媒体来拓展“国际生存空间”,妄图使台湾问题国际化。这说明在解决台湾问题上
A.揭露国际媒体的错误导向
B.避免直接出现武力争端
C.应加强对外宣传的影响力
D.应构建舆论战传播体系
14.
下图是1949~2009年中国各阶段制定的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的数量变化示意图。它从本质上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民主政治
A.逐渐走向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
B.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日益完善
C.以法治国的正式确立
D.基层民主政治的扩大
15.
到1951年10月,全国有27个省、8个行署、146个市、2038个县召开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到1952年底,全国所有的省、市、县、区、乡都召开了人民代表会议,绝大部分乡的人民政府委员会已由乡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这表明当时
A.基层民主制度开始确立
B.“民主建政”有利于国家政权建设
C.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16.
“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界碑,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方针的最终形成。”这里的“它”是指
A.日内瓦会议的顺利召开
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C.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功建立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制定
17.
下表为1970—1973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据此可以推知当时
A.中美建交推动中国开创外交新局面
B.中国注重改善与西方的关系以应对苏联的威胁
C.西方国家放弃敌视中国的外交政策
D.中国推行的不结盟外交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同
18.
1967年,尼克松在《外交季刊》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在这个小小的星球上,容不得数以10亿计或许是全人类中最有才能的人民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之中。”材料的主旨是
A.提倡美国与中国结成友好同盟
B.讽喻新中国的孤立无援
C.主张各国对中国实行孤立政策
D.认为对中国的孤立政策是无益的
19.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末,广大亚非拉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形成了新中国建国以来的第二次建交高潮。该外交成就主要得益于中国
A.推动日内瓦会议达成了共识
B.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C.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D.打破了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
20.
在冷战过程中,美国先后发动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由于越战的拖累和旷日持久的冷战,美国经济日衰,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由于冷战的需要,美国在资金和市场等方面对其亚洲盟友以支持,促成了“四小龙”的腾飞。从中可以看出
A.亚洲经济发展冲击两极格局
B.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发展
C.亚太经济合作前景广阔
D.两极格局影响世界经济
21.
不结盟运动各成员国充分平等,成员国无须承担义务,会议决议和宣言经过讨论协商以一致同意形式通过,1973年成立的协调局只是协商机构,不具领导和指挥效能。可见,不结盟运动有利于
A.促进世界经济新秩序的形成
B.提升第三世界的国际地位
C.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D.推动国际关系走向民主化
22.
1960年,第二十一届联大通过公约宣布“所有人民都有自决权”。1970年塞内加尔第一任高院院长凯巴•姆巴耶首提“发展权”概念,并立即受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强烈支持。1974年,第二十九届联大把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各国实现发展权的首要任务。这反映出
A.联大是实现发展权的基本保障
B.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
C.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初步确立
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23.
1971年,美国对外短期债务的增长已使黄金储备不足以抵偿债务的1/4,美元汇率大跌。1973年美元再度贬值10%,各国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1979年3月欧洲货币体系正式建立。20世纪70年代日本垄断的亚洲开发银行在国际领域广泛活动。这说明
A.国际金融体系呈现三足鼎立局面
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走向瓦解
C.国际货币体系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D.经济多极化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2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