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年学业水平测试模拟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二年级
试卷号:381522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3/15

1.判断题(共4题)

1.
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期间,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一切官职。为鼓励公民积极参政,向公民发放工资和“观剧津贴”。
2.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结束了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的职权,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3.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发生“价格革命”,金银贬值,物价上涨,从而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兴起。
4.
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不承认上帝的存在,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2.材料分析题(共1题)

5.
近代以来,欧洲在世界舞台上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实力虽有起伏,一体化进程也面临诸多困境,但欧洲仍对国际格局发展有着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我们)决心以根本利益的融合代替各民族间古老的对抗,用创建一个经济共同体的方式,为在长期以来被血腥的冲突分割的各族之间建立一个广泛而自主的共同体打下根基,并为建设能够指出未来各族共同命运的具体机构奠定基础.”
——摘自«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前言»
“……都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同我们在二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一次演说
20世纪90年代初,欧洲一体化面临前所未有天赐良机,欧洲人紧紧抓住这一意想不到的历史机遇……这种重大历史转折和战略提升,源自力促欧洲一体化实现跨越式发明的英明决策.
——伍贻康«欧洲一体化整合协调经验及其启迪»
欧盟在债务危机后,经济持续低迷,难民问题、移民问题等都造成了英国的困扰.财政负担也是英国人强烈脱欧的重要诱因,“脱欧”争论的一个重要议题是英国在欧盟预算中承担的份额.英国一边与欧盟保持着联系,另一边希望尽量降低欧盟经济给本国带来的负面影响.
——李红梅«国际经济关系新格局与中国的谋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煤钢联营在解决“各民族间古老的对抗”所起的作用,指出为何“血腥的冲突分割的各族之间”此时愿意合作创建共同体?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尼克松所说的挑战有哪些?对世界政治格局有何影响?
(3)材料三中所说的“天赐良机”是指什么?举例说明欧洲如何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
(4)从上述四则材料欧洲的一体化进程中,我们能得到什么认识?

3.单选题(共21题)

6.
清道光帝收到耆英的奏折,更清晰地了解到英方的要求后,作了一些让步,下达谕旨(部分内容):“一、厦门、宁波、上海准其贸易,但再次强调“不准久住据为巢穴”;二、福州不准开放,不得已可改为泉州;三、香港仍坚持“赏借”;四、对于赔款不再反对,只是询问款项如何筹措”,该谕旨   
A.拒绝了英国通商口岸的要求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7.
1930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通告,提出“扩大红军的总策略是要扩大红军向着中心城市发展”。同时,又提出“打破游击战争中之上山倾向、保守观念、分散政策等农民意识和土匪倾向”。由该报告可判断出当时   
A.中共中央对时局估计过于乐观B.革命形势利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C.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不断完善D.中共党内存在“左”倾冒进思想
8.
«中日战争国际共同研究»中评价抗战中一次大会战时认为:“在战争中给予来犯之日军以迎头痛击,大量杀伤日军,迫使其一再增兵,同时亦为中国沿海工业内迁及政府机构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并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在战略上使日本对华战争陷入持久作战,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美梦”.这场会战指的是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9.
《剑桥中华民国史》认为:“这一战役不仅标志着政府在中国大陆的有效抵抗的结束,而且也标志着多年来已成为国民党作战特征的军事失误、管理失当和叛逃现象已达到顶峰。据信蒋介石本人做出了在徐州平原作战的决定,而不是像所建议的那样撤向淮河这一天然屏障……由于权力如此集中于一个人手中,失败的责任也只能由一个人来负。”下列有关这一战役胜利意义说法正确的是
A. 解放战争中战略决战的开始
B. 基本解放长江以北广大地区
C. 统治中国22年国民政府覆灭
D. 新民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10.
1917年4月,列宁不赞成立即推翻临时政府,主张首先争取全部政权归苏维埃,逐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到了10月,党中央决定近期起义推翻临时政府。这一政策变化
A.受国内政治形势的影响
B.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完成
C.满足了国民的和平要求
D.确立社会主义革命方针
11.
在中国大事年记中曾对2001年有过这样的评价:“今年是中国荣耀之年,国家形象在几年后可以向世界人民展示,在经济上融入到国际大家庭之中,最为关键的是我们在地缘政治和能源战略上取得了非常大的突破.”这里的“突破”主要意指
A.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中国积极参加,并发挥了主导作用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C.“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D.中共成立80周年之际,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
12.
“2001年,日本首相向联合国声明: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对此在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该材料表明日本
A.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B.日本民众与国际社会对立情绪增长
C.国民经济获得持续增长
D.要求获得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席位
13.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对农耕文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下列农具主要功能与其他三个不属于一类的是   
A.
B.
C.
D.
14.
唐代商贸繁荣,商人生活也就成为文人笔下常用的题材:“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诗中反映出当时   
①商帮的活动范围很广  ②市场设置不再受地点限制 
③民族间贸易往来频繁  ④长安城是重要的商业城市
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15.
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年),一方面,有贵族宫殿式的庄园;另一方面,则是农人破败的茅屋草舍。一方面,是工厂主舒适的生活享受;另一方面,则是失业工人绝望的生存挣扎。这一时期英国著名的保守党首相迪斯雷利曾把英国说成是一个“两个民族”的国家,“当茅屋不舒服时,宫殿是不会安全的。”材料主要说明
A.工业化带来了一定的社会危机
B.圈地运动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C.自由主义政策不再适应经济发展
D.英国尖锐的阶级矛盾威胁封建统治
16.
史学界普遍认为,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其主要表现有   
①是维新变法和民主革命运动的重要经济前提
②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和中共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③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和商品经济发展,促进经济近代化
④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大大压缩了外国资本在中国的发展空间
A.①②③B.③④C.①③④D.①②
17.
下图是南京晨光1865科技·创意产业园。该址原为李鸿章于1865年兴建的金陵制造局。其产品除供应南洋、北洋各防营使用外,还接受各省防营订货。以下关于该局表述正确的是
A.有利于清王朝镇压天京的太平军
B.是清末洋务运动期间的重要民用工业
C.记录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轨迹
D.见证了中国从传统手工业向大机器生产的演变
18.
古巴前领导人卡斯特罗称:“全球化是客观现实,它显示了在这个大家居住的星球上我们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乘客。一小撮乘客居住在豪华的客舱,85%的乘客拥挤在不卫生的船舱里。很显然,这艘船上不公正的事太多了,它很难浮在水面上。它的航程是如此不合理和荒唐,以致它不可能抵达安全的港口。”这段材料无法揭示出
A.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休戚相关B.全球化造成利益分配不均
C.缺乏公正性的全球化难以为继D.全球化的潮流应该被抵制
19.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指出:“人类必须在他自身内寻求那种属于神性的世间生存,主观性因此取得了绝对的认可,而在自己本身获得了对于神明的关系的决定它把绝对的真理关系被(教会)歪曲的地方,发掘的纤毫毕露,并设法把这种歪曲彻底摧毁.”材料中的“它”最有可能是
A.智者运动
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D.启蒙运动
20.
宋曹«书法约言»说:“笔笔着力,字字异形,行行殊致,极其自然,乃为有法……又须骨涵于其,筋不外露.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方是规矩,方令人有字外之想.”下列书法作品中,与材料最为契合的是
A.
B.
C.
D.
21.
一位科学家曾根据某理论提出如下预言:引力场是一个弯曲的时空,在强引力场中光谱会朝红端移动,引力场会使光线发生偏移。该理论   
A.开创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B.推动人们深入认识微观世界
C.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D.是对量子理论的成功运用
22.
中国驻法大使郭嵩焘的翻译马建忠,于1877年写信给李鸿章汇报来欧洲的思想认识,指出欧洲各国“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由此可以说明马建忠   
A.开始开眼看世界B.聚焦西方科技军备
C.认为西学有本末之分D.思想转向同情革命
23.
***说:“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上述材料出自下列哪本著作?   
A.《论人民民主专政》B.《井冈山的斗争》
C.《论十大关系》D.《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24.
孙中山认为,要解决农民问题,可以照地价向地主征收重税;如果地主不纳税,便可以将其田地拿来充公,以实现耕者有其田。孙中山的这一主张   
A.反映农民平分土地的根本愿望B.可以动员农民拥护苏维埃政权
C.推动了辛亥革命走向胜利D.仍属于资产阶级土地纲领
25.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发表。《决定》总结了过去几年教育改革的成败得失,指出了我国教育事业落后的原因和教育体制的弊端。在《决定》的指导下,我国的教育改革全面展开,不断深化,有些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此后我国   
A.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B.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D.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26.
“它们都看出了想象、象征、神话和有机的自然观隐含着的实质,并将它视为克服主观和客观、自我和世界、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分裂的巨大努力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前后严密一贯的思想和感情的主体部分”。最符合上述创作倾向的是   
A.
B.
C.
D.

4.选择题(共1题)

27.

这个组织成立于1995年1月1日,以通过实施市场开放、非歧视性和公平贸易等原则,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实现为宗旨.该组织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判断题:(4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1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