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其中包含了对公文权力运行的审查与监督,驳正违失指对中央及地方官员的权力监察。北宋前期通过银台封驳司主管公文的传递、审查、新闻发布和档案的整理留存等,是公文传递审查权和封驳权的合一,机密公文必须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发送,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宪法设计权力制约的理论依据,并分析宋代封驳制度与美国权力制约的主要不同点。
材料一 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其中包含了对公文权力运行的审查与监督,驳正违失指对中央及地方官员的权力监察。北宋前期通过银台封驳司主管公文的传递、审查、新闻发布和档案的整理留存等,是公文传递审查权和封驳权的合一,机密公文必须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发送,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
——孟宪玉《宋代封驳制度权力制约的精神的当代价值》
材料二 美国宪法设计了一个不允许任何权力分支部门掌握全部政府权力,同时又能整体而有效地推进政府工作的权力关系模式。它规定国会有权要求总统条陈政策以备审议,有权建议、批准总统对其所属行政官员的任命,有权批准总统对外缔结的条约等,从而体现了国会对总统的制约。……同时,美国宪法还规定了总统对国会的制约。表现在:总统有立法发掘权,副总统兼任参议院议长,对立法机关的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论权力制约原则》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封驳制度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宪法设计权力制约的理论依据,并分析宋代封驳制度与美国权力制约的主要不同点。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西周起,中国形成了藩属体制和海外朝贡贸易关系。为监管中原地区内部及与各藩部、蕃属国间的经济交往,各朝代产生了关津、榷场、市舶等多种税关机构。藩属体制下核心层是中央王朝地区,至中唐以前,关津大多遵循了孟子的“讥而不征”(只稽查而不征税)等主张。随着唐宋商品经济发展,逐渐成为课收商利的税关,财政经济开始居重。致明清时期,运河、长江或交通沿线商税之关广泛设置。核心层外为边疆地区,形成了具有官营外贸和管理双重职能的商贸交往场所和监管机构,如汉代关市、隋唐互市、宋代榷场、明清茶马司等。边疆外为边境地区,在“厚往薄来”的政策影响下,边境税关多为“怀柔远人、市惠藩属”。明前中期海外贸易政策走向政治极端,只有在政治朝贡之内才被允许。
近代以后,在条约体系下,中国在沿海开放口岸逐渐设立起由外国人管理的西式新关,新关被洋员控制,逐渐成为海关,新设的海关和原有常关并存。之后,通商口岸的常关渐归新关管理。1927年以后,国民政府逐渐与列强签订关税自主新约。1928年,国民政府实行统税,其收入逐渐超过厘金和常关税。在此前提下,国民政府陆续废除常关,海陆边关统一征税。由此意味中国全国范围内统一型的、西式近代国境海关最终确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税关体系的变化,并简析其意义。
材料 自西周起,中国形成了藩属体制和海外朝贡贸易关系。为监管中原地区内部及与各藩部、蕃属国间的经济交往,各朝代产生了关津、榷场、市舶等多种税关机构。藩属体制下核心层是中央王朝地区,至中唐以前,关津大多遵循了孟子的“讥而不征”(只稽查而不征税)等主张。随着唐宋商品经济发展,逐渐成为课收商利的税关,财政经济开始居重。致明清时期,运河、长江或交通沿线商税之关广泛设置。核心层外为边疆地区,形成了具有官营外贸和管理双重职能的商贸交往场所和监管机构,如汉代关市、隋唐互市、宋代榷场、明清茶马司等。边疆外为边境地区,在“厚往薄来”的政策影响下,边境税关多为“怀柔远人、市惠藩属”。明前中期海外贸易政策走向政治极端,只有在政治朝贡之内才被允许。
近代以后,在条约体系下,中国在沿海开放口岸逐渐设立起由外国人管理的西式新关,新关被洋员控制,逐渐成为海关,新设的海关和原有常关并存。之后,通商口岸的常关渐归新关管理。1927年以后,国民政府逐渐与列强签订关税自主新约。1928年,国民政府实行统税,其收入逐渐超过厘金和常关税。在此前提下,国民政府陆续废除常关,海陆边关统一征税。由此意味中国全国范围内统一型的、西式近代国境海关最终确立。
——摘编自姚永超《论中国海关的起源、布局与体系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税关体系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税关体系的变化,并简析其意义。
2.论述题- (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材料

——据户迪、贺然《中国近代路牌广告的历史》整理
上表为近现代中国某些时期上海路牌广告发展概况简表。从表中提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3.单选题- (共19题)
4.
伯利克里改革将国家所有公职向全体公民开放,但一贫如洗的平民,即便幸运地被选上了,也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公务。这说明
A.雅典民主政治徒有其表 |
B.公民群体政治素养有限 |
C.民主运行机制脱离实际 |
D.贵族阶层操纵民主政治 |
6.
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在《论告示》中指出:“没有一个人可以被禁止钓鱼,正如没有一个人可以被禁止捕鸟一样,但某人可能被禁止进入他人土地。”这说明在古代罗马
A.注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
B.注重对社会公共资源的保护 |
C.确立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
D.注重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 |
7.
沃波尔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能言善辩,曾先后担任国防大臣、海军司库、主计大臣、财政大臣等职务,其执政晚期,反对派聚集在王储威尔士亲王弗雷德利克周围,盼望有朝一日王位更迭后得到重用,从而形成了“太子帮”。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A.君主立宪制发生变异 |
B.责任制内阁尚未形成 |
C.国王仍掌握军政大权 |
D.政党政治还不够成熟 |
8.
帝国宪法规定、普鲁士国王和首相为帝国的皇帝和首机,形成了“普鲁士是由贵族领导的,帝国则是由普鲁士领导的“局面。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德国由普鲁士占据主导 |
B.德国统一由普鲁士完成 |
C.德国缺乏实施宪政基础 |
D.德国资产阶级势力弱小 |
9.
从1973年的“水门事件”起,美国的独立检察官成为排除政治干扰来反对腐败的有效手段,以避免行政部门的自我调查。这一制度此后多次沿用,但也被称作“第四权”而遭致广泛指责,最终在1999年被国会停用。该制度的变化说明美国
A.分权制衡原则处于动态发展中 |
B.司法独立的传统遭受严峻挑战 |
C.行政权的扩张势头很难被遏制 |
D.政治实践凸显反腐任务的艰巨 |
10.
全面抗战爆发后,根据地依据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的原则进行选举,选出的议员中,既有共产党员和工农群众,也有不少开明的地主、士绅和国民党员。根据地的民主选举
A.巩固并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B.剥夺了土豪劣绅的政治权利 |
C.践行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
D.推动了民主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 |
11.
歌曲是时代的产物,与“游击战,敌后方,坚持反扫荡”反映出共同时代主题的歌词是
A.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
B.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
C.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 |
D.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
13.
2015年,《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标志着南京大屠杀史实从“中国记忆”上升到“世界记忆”。下列各项可以成为最有力证据的是
A.屠杀现场遗迹 |
B.侵华老兵战争回忆 |
C.历史文献记载 |
D.幸存者的控诉材料 |
14.
下图为美国特种部队游骑兵75团的徽章,徽章下方有国民革命军“青天白日”图案和“缅甸之星”标志,这一设计最能体现的史实是()


A.美国支持国民党军队打内战 |
B.美国多次发动侵略战争 |
C.二战期间中美合作抗日 |
D.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
15.
1918年前,俄罗斯都在使用罗马儒略历,该历法比常用公历晚两周。布尔什维克在夺取政权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于1918年1月26日颁布废除儒略历的政令,使用公历。该政令
A.标志着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
B.彻底扫除封建制度的残余 |
C.推动与不同民族文化交流 |
D.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奠基 |
16.
根据《共同纲领》的规定在1949年的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一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要在活动中实现合法化,仪式化。这些措施
A.提升了新生政权的国际影响力 |
B.标志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站了起来 |
C.强化了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感 |
D.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 |
17.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当时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A.都适应了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 |
B.分别标志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
C.都改变了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 |
D.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 |
18.
有学者在评价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时说,这种民主形式可以“赋予权力机关和公职人员权力合法性以及公共决策合法性”。与这种民主形式相一致的制度是
A.政治协商制度 |
B.基层的“海选”制度 |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19.
据中国网刊载:1973年,***委托民主人士章士钊前往香港与台湾人士接触,商谈国共两党再度合作事宜。1975年,年迈的蒋介石思乡心切,委托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密约***访问台湾。这些做法
A.表明两岸之间矛盾基本消除 |
B.彰显了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
C.结束了两岸之间的军事对抗 |
D.宣告了和平统一方针的确立 |
20.
下表是1969年到1971年《人民日报》对联合国不满、批评和谴责的文章占当年该报纸关于联合国政治类文章的比例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 | 1969年 | 1970年 | 1971年 |
比例 | 71.43 | 17.24 | 3.13 |
A.第三世界国家控制了联合国 |
B.中日两国实现了建交 |
C.中国国内“左”倾思想已根除 |
D.中国对美政策做出调整 |
21.
20世纪50年代某西方报纸评论:“(此次会议是)亚洲最大国家的代表第一次在西方为亚洲讲话——周恩来今天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代表,成为全世界注意的焦点。”此次会议
A.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 B.推动了印度问题的解决 |
C.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D.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