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天津市新华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卷II历史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81221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缺乏成热的政治科学和历史经验,人们尚不知代议制为何物的2000多年以前,实行宪政只能采取直接民主制的形式,因此,只有在地域有限、人口不多、集会方便、居民彼此熟悉的蕞尔小国中才有望建立宪政。尽管一般说来,早期的国家都是小国寡民式的,但存在时间都不会太长,因为国家的发展不可能是平衡的,如果某一个国家强大起来,就会谋求向外发展,兼并邻国,在消灭弱小邻邦的基础上发展为一个大国乃至帝国。东方国家的早期历史基本上都是走的这样一条兼并与扩张的常规道路。
——摘自程汉大《古希腊罗马为何成为宪政发源地》
材料二 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并被美国沿用至今、美国立宪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其根本在于建构理性与经验理性的有机结合,美国既通过理性的行为和榜样建立并维持立宪政府体制,又保持求真务实的精神,正視社会存在的多元利益冲突,并通过妥协化解政治矛盾。
——摘编自程汉大《美国立宪成功之道——经验理性与建构理性的有机结合鈦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希腊能够成为宪政发源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在建构理性和经验理性上的具体表现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五四”时期,爱因斯坦曾二度访问中国。“五四”的许多激进分子,为了表明列宁的民主是与爱因斯坦的革命科学相结合的,提出了“民主和科学”这个通俗口号。中国人认为革命飞跃和爱因斯坦主义是一致的。
——A•弗里德曼《爱因斯坦和毛:革命的比喻》
材料二 一位工人代表在座谈会上发言说:“总的感到对爱因斯坦这个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应狠狠地批判,应该摸这个老虎屁股。”1973年,《复旦大学学报》第三期发表了李柯的文章《评爱因斯坦的时空观》……文章说:“牛顿沿着形而上学的道路,把时空看成是高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最后成了神学。爱因斯坦沿着唯心论的道路,也使时空超越于物质世界之上,实质上也成了绝对时空,最后也不能不走上为神学张目的道路。”
——胡化凯《“文革”期间的爱因斯坦批判》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与“革命飞跃”的联系。提倡爱因斯坦主义在当时的中国有何积极作用?
(2)材料二反映中国人从哪两个角度对爱因斯坦进行了批判?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导致中国人对爱因斯坦评价不断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2.单选题(共16题)

3.
古代雅典学者曾言:“这些观众一个挨一个都坐在一起,胳膊碰胳膊、腿碰腿,情感也会在他们之间流动……每个人都是一个政治的人,自己被深深的囊括在城邦之中,与其他观众有着紧密的联系。”由此判断
A.戏剧公演成为了雅典人生活的一部分
B.雅典民主制的实质是成年男性的民主
C.戏剧公演有助于雅典人形成身份认同
D.观戏津贴调动了雅典公民的政治热情
4.
以下为四国宪法条款内容,按照颁布时间从早到晚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除经议会同意之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②如遇联邦领土内有威胁社会安全的情况,皇帝可宣布国内任何地方处于戒严状态。
③涉及大使、其他使节和领事以及以州为当事人的一切案件,其初审权属于最高法院。
④总统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有权缔结条约,实行大赦。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
5.
有学者评论:“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作者所说的能长期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是
A.分权制衡
B.议会权力至上
C.国王“统而不治”
D.两党制
6.
一位演说家称许:我们的政治体制最完美,政府由国王、贵族、平民三者组成,互相制衡,法律保障人人平等,以确保社会秩序,人民享有自由。这位演说家所说的体制最可能发生在:
A.五世纪的东罗马帝国
B.十八世纪的英格兰王国
C.十九世纪的美利坚合众国
D.二十世纪的大日本帝国
7.
《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年未满25岁,为合众国国民未满七年,及当选时非其选出州之居民者,不得为众议员……年未满30岁,为合众国民未满九年,及当选时非其选出州之居民者,不得为参议院议员。众议员名额和直接税,应按照本联邦内各州的人口分配。这种人口的决定,除全部自由人外,应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3/5,这种自由人包括必须服一定年限的劳役的人口,不包括未纳锐的印第安人。材料反映当时美国的问题是
①1787年宪法存在着严重的种族歧视
②美国人权存在着严重问题
③美国的选举权、被选举权受到极大的限制
④美国最先承认了人权,同时确认了存在于美国的有色人种奴隶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
义和团运动无疑更具有反侵略的勇气,除个别例外,当时的改良派、革命派对义和团评论皆多持贬义;而东南地区的洋务派督抚却走向反帝斗争的对立面,热衷于与西方国家合作,建立了“东南互保”。可见当时
A.南方地区的革命斗争受到严重压制
B.政府态度左右各方势力的政治立场
C.西方侵略主要集中于中国北方地区
D.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存在不同方式
9.
英国史学家韦尔斯说:“19世纪以前的两千多年,很少有中国人对于他们自己的文明一般优越于世界其他各处的文明产生过任何认真的疑问”。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 中国古代文明一直领先于世界
B. 封建政府禁绝任何外来文明
C. 中国古代文明并非世界领先
D. 封建政府缺乏对本国文明的深刻反思
10.
鸦片战争之初,英国向中国提出直接正式平等交往的要求,没有任何结果。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外国公使要求驻京,咸丰欲以全免英国商品关税为条件,换取英法撤销这项要求。这反映出当时的清政府
A.极度反感英国的侵略行径
B.固守传统的天下观
C.了解英国来华的真实意图
D.被迫接受自由贸易
11.
《天朝田亩制度》既有革命性又有空想性,造成这种双重性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特点
B.农民小生产者的经济地位
C.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D.洪秀全的主观愿望
12.
1935年,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必须“使我们的政策,具有明确的人民性质和深刻的民族性质”,必须使苏维埃本身适应目前策略变动的各种需要。上述认识
A.强调了土地革命的重要性
B.为推动国共合作创造条件
C.指引红军战略转移的胜利
D.为持久抗战奠定思想基础
13.
1937年11月28日,《泰晤士报》社论对某一会战进行高度评价:“中方伤亡固极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足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这一战役
A.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B.是华北规模最大的一次对日作战
C.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计划
D.标志着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到来
14.
1942年1月,中国政府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协同英军作战,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该史实深刻反映了
A.中国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巨大贡献
B.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巨大威力
C.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
D.中国大大支援了美国的太平洋战争
15.
2008年爆发自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马克思再一次成为了时髦。马克思的著作再度畅销。德国马克思故居展览馆馆长比特里克斯则说:“我记不清听到人们这样讲了多少次:‘这个人是对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克思再度被人熟知的原因是
A.马克思主张阶级斗争推翻资本主义社会
B.马克思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严重弊端
C.资本主义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D.西方社会认为马克思主义可以阻止金融危机的爆发
16.
建国初期,我国法制建设的总任务是通过立法建立国家政权组织,司法机关的重要任务是开展镇压反革命的斗争,以维护政权和社会秩序。1953年开始,法制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和保障经济建设。这些举措说明
A.我国法制建设开始走向制度化
B.社会主义改造推动了法治的完善
C.依法治国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D.法制建设服务于国家的中心工作
17.
学习了“一国两制”后,下面四位同学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你认为哪一位同学的观点最符合“一国两制”的理论
A.孙华:“一国两制”首先要坚持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B.许利:“一国两制”会改变中国大陆的社会主义性质
C.苏明:“一国两制”只适用于中国,对其他国家不适用
D.李铭:“一国两制”就是要改变港、澳、台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18.
1974年6月26日,欧洲共同体八国(爱尔兰除外)和美国在内的北约15国签署了《北大西洋关系宣言》,除美国重申对保卫北大西洋地区的义务外,宣言强调了“友好平等和团结的精神”以及“保持密切的磋商、合作和相互信任。”材料表明,西欧对欧美关系有了新的定位,这主要表现在
A.摆脱西欧防务对美国的依赖
B.谋求西欧政治外交上的自主
C.实施不同于美国的东欧政策
D.加强欧共体内部的政治联盟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