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上海开埠——上海城市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材料一:(1845年)终于公布了第一次《土地章程》。……最早(签订租地协议)的是宝顺洋行,又称颠地公司。……洋行所在位置为“东至黄浦滩,西至公路,南至第九分租地,北至公路(公共使用的道路)”,其中能确切定位的界限只有东至黄浦滩,而西界和北界皆为公路,似乎难以定位

材料二:《外滩,1849年》,目前所见最早的关于外滩的全景画,为画家蒙太尔多的作品,描绘上海开埠初的景观。如图所示,由左往右分布为:华记洋行、中国海关、宝顺洋行、李百里洋行及仓库……以及英国领事馆。
材料三:英人一直谋求一块合适的土地建造领事馆。英国领事巴富尔自商议英租界时就一直觊觎苏州河南岸与黄浦江河岸交界处即李家场(今北京东路)以北到苏州河的地块。……巴富尔给英国领事馆选址时可谓极具眼光,“英国的军舰在这里可以停泊,可以使英国人看得见而感到安全,我们的目的是在完全控制扬子江。我们藉着据有这个要塞的威力即可以向中国政府要求公允的条件,以稳定我们的商业关系”。
——材料选自《外滩何处是“源”》,2013.3.18《文汇报》
(1)宝顺洋行获得租地所依据的主要文件及内容是什么?
(2)《外滩,1849年》对了解上海租界和外滩有什么帮助?
(3)根据材料,谈谈你对上海租界和外滩的认识。
材料一:(1845年)终于公布了第一次《土地章程》。……最早(签订租地协议)的是宝顺洋行,又称颠地公司。……洋行所在位置为“东至黄浦滩,西至公路,南至第九分租地,北至公路(公共使用的道路)”,其中能确切定位的界限只有东至黄浦滩,而西界和北界皆为公路,似乎难以定位

材料二:《外滩,1849年》,目前所见最早的关于外滩的全景画,为画家蒙太尔多的作品,描绘上海开埠初的景观。如图所示,由左往右分布为:华记洋行、中国海关、宝顺洋行、李百里洋行及仓库……以及英国领事馆。
材料三:英人一直谋求一块合适的土地建造领事馆。英国领事巴富尔自商议英租界时就一直觊觎苏州河南岸与黄浦江河岸交界处即李家场(今北京东路)以北到苏州河的地块。……巴富尔给英国领事馆选址时可谓极具眼光,“英国的军舰在这里可以停泊,可以使英国人看得见而感到安全,我们的目的是在完全控制扬子江。我们藉着据有这个要塞的威力即可以向中国政府要求公允的条件,以稳定我们的商业关系”。
——材料选自《外滩何处是“源”》,2013.3.18《文汇报》
(1)宝顺洋行获得租地所依据的主要文件及内容是什么?
(2)《外滩,1849年》对了解上海租界和外滩有什么帮助?
(3)根据材料,谈谈你对上海租界和外滩的认识。
2.
19世纪的欧洲
今日我们的生活,有许多方面仍是承继19世纪,特别是帝国的年代,或由其所形塑。……直到今天我们还是很难平心静气地回顾这个世纪,回顾这个由于创造了现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从而创造了世界历史的世纪。对于欧洲人来说,这个时代特别使人容易动感情,因为它是世界史上的欧洲时代。……1914年后他们将遭遇些什么,回应些什么,都已暗示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到1914年之间的机遇里。
——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
(1)为什么说19世纪是“世界史上的欧洲时代”?
(2)如何认识“1914年后他们将遭遇些什么,回应些什么,都已暗示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到1914年之间的机遇里”?请具体分析说明。
今日我们的生活,有许多方面仍是承继19世纪,特别是帝国的年代,或由其所形塑。……直到今天我们还是很难平心静气地回顾这个世纪,回顾这个由于创造了现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从而创造了世界历史的世纪。对于欧洲人来说,这个时代特别使人容易动感情,因为它是世界史上的欧洲时代。……1914年后他们将遭遇些什么,回应些什么,都已暗示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到1914年之间的机遇里。
——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
(1)为什么说19世纪是“世界史上的欧洲时代”?
(2)如何认识“1914年后他们将遭遇些什么,回应些什么,都已暗示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到1914年之间的机遇里”?请具体分析说明。
3.
陈独秀眼中的中西文化
《东方》记者又谓:“民视民听,民贵君轻,伊古以来之政治原理,本以民主主义为基础。政体虽改而政治原理不变;故以君道臣节名教纲常为基础之固有文明,与现时之国体,融合而会通之,乃为统整文明之所有事。”呜呼!是何言耶?夫西洋之民主主义(Democracy)乃以人民为主体,林肯所谓“由民(bythepeople)而非为民(forthepeople)”者是也。所谓民视民听,民贵君轻,所谓民为邦本,旨以君主之社稷——即君主祖遗之家产——为本位。此等仁民爱民为民之民本主义(民本主义,乃日本人用以影射民主主义者也,其或径用西文Democracy而未敢公言民主者,回避其政府之干涉耳),皆自根本上取消国民之人格,而与以人民为主体,由民主义之民主政治,绝非一物。倘由《东方》记者之说,政体虽改而政治原理不变;则仍以古时之民本主义为现代之民主主义,是所谓蒙马以虎皮耳,换汤不换药耳。毋怪乎今日之中国,名为共和而实不至也。即以今日名共和而实不至之国体而论,亦与君道臣节名教纲常,绝无融合会通之余地。盖国体既改共和,无君矣,何谓君道?无臣矣,何谓臣节?无君臣矣,何谓君为臣纲?如何融合,如何会通,敢请《东方》记者进而教之,毋再以笼统含混之言以自遁也
(2)概述材料中陈独秀与《东方杂志》记者的主要分歧。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陈独秀中西文化观的认识。
《东方》记者又谓:“民视民听,民贵君轻,伊古以来之政治原理,本以民主主义为基础。政体虽改而政治原理不变;故以君道臣节名教纲常为基础之固有文明,与现时之国体,融合而会通之,乃为统整文明之所有事。”呜呼!是何言耶?夫西洋之民主主义(Democracy)乃以人民为主体,林肯所谓“由民(bythepeople)而非为民(forthepeople)”者是也。所谓民视民听,民贵君轻,所谓民为邦本,旨以君主之社稷——即君主祖遗之家产——为本位。此等仁民爱民为民之民本主义(民本主义,乃日本人用以影射民主主义者也,其或径用西文Democracy而未敢公言民主者,回避其政府之干涉耳),皆自根本上取消国民之人格,而与以人民为主体,由民主义之民主政治,绝非一物。倘由《东方》记者之说,政体虽改而政治原理不变;则仍以古时之民本主义为现代之民主主义,是所谓蒙马以虎皮耳,换汤不换药耳。毋怪乎今日之中国,名为共和而实不至也。即以今日名共和而实不至之国体而论,亦与君道臣节名教纲常,绝无融合会通之余地。盖国体既改共和,无君矣,何谓君道?无臣矣,何谓臣节?无君臣矣,何谓君为臣纲?如何融合,如何会通,敢请《东方》记者进而教之,毋再以笼统含混之言以自遁也
——陈独秀:《再质问<东方杂志>记者》(1919.2,原载《新青年》6卷2号)
(1)简述陈独秀与《东方》杂志论争的社会背景。(2)概述材料中陈独秀与《东方杂志》记者的主要分歧。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陈独秀中西文化观的认识。
2.单选题- (共22题)
4.
中国的“民主”,最早在《尚书》中有:“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伯里克利曾骄傲的说:“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对以上两段材料中的“民主”解读最恰当的是
A.两则材料中“民主”内涵有相似之处 |
B.两则材料中的“民主”有本质的不同 |
C.前者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 |
D.后者体现了人民主权的理念 |
5.
“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A.重视法律程序 | B.强调明文公示 | C.体现法官至上 | D.明确依法办事 |
7.
“你如果想了解德国,就必须抓住这样一个事实:德国,特别是普鲁士,是一个倒着的金字塔,牢牢埋在地里的塔尖是普鲁士士兵头盔上的尖铁,一切都由它托起”。威廉•李卜克内西意在说明德国
A.社会结构极不稳定 | B.具有军国主义传统 |
C.继承了普鲁士扩张政策 | D.德国士兵享有崇高地位 |
8.
“凡中国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发给管事官(英国领事)照办”。外国人取得上述特权始于
A.19世纪20年代 | B.19世纪40年代 |
C.19世纪60年代 | D.19世纪80年代 |
9.
“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颠倒圣人名教,君臣伦常……士不能诵孔子之经,举中国数千年诗书典籍,一旦扫地荡尽”。这份文告的主要政治目的是
A.反对天主教 | B.捍卫孔子权威 |
C.丑化太平军 | D.反对英法联军 |
10.
79岁的杨老先生少年时的习作“不要放鞭炮”写道:“新年到,放鞭炮,……金钱耗去太无聊!如今国仇还未报,不如省钱买枪炮。……救国不靠空口号,实地工作最紧要!”其中“国仇”指的是
A.八国联军侵华 | B.甲午战争 |
C.抗日战争 | D.朝鲜战争 |
12.
在近代,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后来又提出“物质文明不高,不足阻社会主义进行”。导致这种认识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一战爆发 | B.十月革命胜利 |
C.苏联解体 | D.马克思主义诞生 |
13.
“70年代,……美国电影对现时中国政治题材的表现越来越少,传统的中国与华人形象又走上银幕。70年代中期,影星布鲁斯•李(即李小龙)所塑造的中国功夫形象风靡一时”。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A.美国继续敌视中国 | B.中美关系改善 |
C.中国重返联合国 | D.中美正式建交 |
14.
乔治•凯南在1946年初写道:“我们没有其他选择,只能在我们的德国部分建立一种独立的形式,让它具备足够的满足,足够的安全和足够的优势,不受制于来自东方的威胁”。这表明他主张
A.实现德国统一 | B.惩治纳粹战犯 |
C.展开对苏冷战 | D.建立欧洲联盟 |
16.
宋高宗曾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朕所以留意于此,庶几可以少宽民力”。由此可见“市舶”的出现
A.缓和了民族危机 | B.增加了财政收入 |
C.加重了人民负担 | D.改善了中外关系 |
17.
作家丹尼尔•笛福说:格拉斯哥城是“大不列颠最清洁、最美好、结构最好的城市之一,……但到了1839年,它被称为存在如此大量的肮脏、犯罪、痛苦与疾病的地方”。导致这一转变的直接因素是
A.经济危机 | B.工人运动 | C.黑死病 | D.工业革命 |
18.
“西方的战争和国内革命使这个僵化的帝国终于出现一丝松动的迹象。帝国地方实力派认为,西方的优势是建立在军事基础之上的,一旦这种优势消失,则外患可消,内乱可弥”。文中的“地方实力派”当指
A.保守派 | B.洋务派 | C.维新派 | D.保皇派 |
22.
“几年之内,四百家以上的新期刊出现,文章充满了白话文风格的关于西方社会和中国复兴的内容。从孔子到最受人崇敬的古代传奇人物到包办婚姻和裹足,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上述现象开始于
A.戊戌变法时期 | B.清末新政时期 |
C.新文化运动时期 | D.国共合作时期 |
23.
《新撰外国地理》课本的章节目次包括:“中国本部、满洲、波斯、印度、暹罗、法属亚洲、英属马来半岛、英属加拿大及黑暗大陆总论等”。这本书是
A.18世纪初期英国对世界地理的看法 |
B.19世纪晚期朝鲜对世界地理的描述 |
C.20世纪初期日本对世界地理的分类 |
D.“二战”后中国对新国家出现的叙述 |
24.
1904年,上海《警钟日报》发表了光复会领袖之一陶成章的文章,其中有这样的观点:“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孰为中国人?汉人种(族)是也!”对此评论最恰当的是
A.作者有强烈反抗外族压迫的情绪 |
B.作者透露了明显的反满革命倾向 |
C.作者主张合乎当时需要但有狭隘民族主义观 |
D.作者以进化论为依据,强调中华民族优越感 |
3.选择题- (共18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2道)
选择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7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