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221年,中国人口约为2000万。公元前206年,中国人口约为1400万。公元前120年,中国人口约4000万。到公元2年,中国人口约为5801万。
——赵文林等《中国人口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下表为美国人口数量及政策统计表(部分)
——《简明人口学词典》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人口政策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年)
——《“人口红利”持续派发房企价值重估始起步?》
(3)根据材料三,中国人口结构在哪个时段比较合理的?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今我国全面放开二胎生育政策的原因。
材料一公元前221年,中国人口约为2000万。公元前206年,中国人口约为1400万。公元前120年,中国人口约4000万。到公元2年,中国人口约为5801万。
——赵文林等《中国人口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下表为美国人口数量及政策统计表(部分)
1776年 | 美国建国时人口数量为250万 |
1873年 | 政府颁布《康托斯法》,禁止邮寄和从外国进口一切避孕材料 |
1915年 | 美国人口数量突破1亿 |
1968年 | 组建“人口和家庭生育计划委员会”,研究家庭生育计划事宜 |
1970年 | 设立“人口增长和美国前景委员会”,研究美国人口发展状况及相关问题 |
1974年 | 提出人口稳定即“静止人口”是最理想的目标 |
——《简明人口学词典》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人口政策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人口红利”持续派发房企价值重估始起步?》
(3)根据材料三,中国人口结构在哪个时段比较合理的?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今我国全面放开二胎生育政策的原因。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叶小文《多少沧桑付流水,常念家国在心怀》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一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需有史实依据。)
材料
名言 | 出处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论语》 |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 司马迁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顾炎武 |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林则徐 |
“我以我血荐轩辕” | 鲁迅 |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 吉鸿昌 |
——摘编自叶小文《多少沧桑付流水,常念家国在心怀》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一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需有史实依据。)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2年1月9日,中华民国教育部正式成立,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采取了诸多改革措施。1月19日,《中华民国教育部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指出:“各省都督府或省议会鉴于学校之急当恢复,发临时学校令,以便推行。”此外,《通令》还包括:清末各项学堂均改称学校,监督、堂长一律改称校长;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布之教科书,一律禁止使用;注重小学手工科,体操科应注重兵式;中学不分文、实科。2月,蔡元培发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认为清末教育宗旨中“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仰自由相违”。
1912年4月,蔡元培邀请范源濂担任教育部次长。蔡元培说:“现在是国家教育创制的开始,要撇开个人的偏见、党派的立场,给教育立一个统一的、智慧的百年大计。我之敢于向您提出这个请求,是相信您会看重国家的利益超过了党派的利益和个人的得失以上的。”蔡元培聚集了一大批思想新、视野开阔、有学识、积极肯干、朝气蓬勃的教育人士。记者黄远庸评论说:“教育部新旧杂用,分司办事,俨然有建设气象。”鲁迅也曾回忆道:“说起民元的事来……当时我也在南京教育部,觉得中国将来很有希望。”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初教育改革的影响。
材料 1912年1月9日,中华民国教育部正式成立,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采取了诸多改革措施。1月19日,《中华民国教育部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指出:“各省都督府或省议会鉴于学校之急当恢复,发临时学校令,以便推行。”此外,《通令》还包括:清末各项学堂均改称学校,监督、堂长一律改称校长;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布之教科书,一律禁止使用;注重小学手工科,体操科应注重兵式;中学不分文、实科。2月,蔡元培发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认为清末教育宗旨中“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仰自由相违”。
1912年4月,蔡元培邀请范源濂担任教育部次长。蔡元培说:“现在是国家教育创制的开始,要撇开个人的偏见、党派的立场,给教育立一个统一的、智慧的百年大计。我之敢于向您提出这个请求,是相信您会看重国家的利益超过了党派的利益和个人的得失以上的。”蔡元培聚集了一大批思想新、视野开阔、有学识、积极肯干、朝气蓬勃的教育人士。记者黄远庸评论说:“教育部新旧杂用,分司办事,俨然有建设气象。”鲁迅也曾回忆道:“说起民元的事来……当时我也在南京教育部,觉得中国将来很有希望。”
——摘编自田正平《蔡元培与民初教育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颁布《通令》的目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初教育改革的影响。
2.单选题- (共12题)
4.
按雅典城邦旧制,公民担任公职是尽义务,一律不给工资,甚至要由自己负担有关开销。伯利克里时期,首先为担任民众法庭陪审员的公民发给每日生活补贴;后来发展到参加公民大会均可领取津贴。城邦的这些变化表明
A.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B.民主政治的物质基础遭破坏 |
C.古希腊城邦实行轮番而治 |
D.公民广泛参政有了经济保障 |
5.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签约谈判中,清政府对增开商埠、割地、修改税则、赔款各项均比较容易予以接受。但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则以有违礼制为由多次拒绝,甚至打算以全免关税来换取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这说明清政府
A.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 |
B.仍然抱有天朝上国观念 |
C.采取了灵活的外交策略 |
D.开始建立近代外交体制 |
6.
有学者认为,“自日本发动九一八侵华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就从来没有停息过。日军的侵略无论是局部还是全面,中国人民对它的抗击活动也就相应地局部或全面展开。中国政府抗战是八年,而中国人民的抗战是十四年”。与传统的八年抗战观点相比,上述观点更能客观公正地反映
A.中国抗战的国际地位 |
B.中国抗日战争全过程 |
C.人民在抗战中的作用 |
D.中国抗日战争的艰难 |
7.
有评论者说:“俄国的革命来得太迅速了。3月份刚刚取沙皇政府而代之的临时政府,还没有来得及品尝胜利果实就步了沙皇政府的后尘。”临时政府迅速地步沙皇政府的后尘的最主要原因是
A.它没有改编沙皇旧军队建立自己的武装 |
B.它未阻止列宁等领导人回到彼得格勒 |
C.它继续沿用沙皇政府的外交政策 |
D.它没有满足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 |
8.
1757年,乾隆降旨限定广州一口通商,并从乾隆中期开始,清廷相继制定了《防范外夷规条》《交易章程》等一系列全面约束管制外商活动的正式章程。该政策
A.旨在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 |
B.养成了国民的妄自尊大心理 |
C.客观上迟滞了近代化起步 |
D.成为近代列强侵华的导火索 |
9.
据统计,1890年上海机器织布局一般工人平均月工资是5元银元左右,同一时期武昌织布官局的工人月工资是7-10元,熟练的技术工人能达到30元甚至更多。而1883年直隶普通农民除去各种赋税折算每月收入不过1元多。这说明了
A.农民和工人之间的矛盾尖锐 | B.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
C.新的生产方式推动经济发展 |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
10.
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商人通例》和《公司律》。此后又陆续颁布了《奖励公司章程》《奖励商勋章程》等相关法规。这反映了清政府
A. 开始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B. 积极扶植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C. 奖励实业顺应时代潮流
D. 主动变革社会经济体制
A. 开始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B. 积极扶植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C. 奖励实业顺应时代潮流
D. 主动变革社会经济体制
11.
1961年,中共中央提以“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其中“调整”就是“适当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速度,即尽可能提高农业发展的速度,提高轻工业发展的速度,适当控制重工业的发展速度。”据此,“调整”的直接作用是
A.解决大炼钢铁造成的严重经济问题 |
B.发展轻工业以带动城市的经济改革 |
C.取消人民公社以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
D.彻底否定了“多快好省”的总路线 |
12.
法国第一个创办文学沙龙的是德·朗布依埃侯爵夫人,在她的沙龙里话题无所不包,学术、政治、时尚,甚至流言蜚语。18世纪后,文学沙龙话题不仅有文学艺术还有政治科学,有时也会出现激进的思想言论。“文学沙龙”在当时的客观作用是
A.表达了平民的政治诉求 |
B.开启了文艺复兴运动 |
C.有利于启蒙思想的传播 |
D.推动了文学艺术繁荣 |
13.
1912年,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说:“中国十年以后,必至有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此时杜渐防微,惟有国家社会主义……兄弟欲办铁路,每主张铁路国有,是国家社会主义,为民国富强之基。”据此推断孙中山
A.发展了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思想 |
B.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
C.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以改造中国 |
D.认为铁路交通为国家富强的根本 |
14.
孙中山1914年创立的中华革命党和1919年改名的中国国民党,参与者不多。但到了1920年代前期,中国国民党党员激增,其主要原因是( )
A.孙中山改组了国民党,实施联俄联共政策 |
B.孙中山发起护法战争,维护了《临时约法》 |
C.北伐战争爆发,有识之士加人中国国民党 |
D.国共两党正式决裂,国民党掌握全国政权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