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81119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1/30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的政党体制是两党制,民主党和共和党作为美国政治舞台上最重要的两大党,在与“三权”相应的各政治平台上展开角逐,尤其是为总统和参众两院议员席位进行激烈竞争,而其他党派由于美国选举制度的影响以及两大党各自具有一定的包容性、灵活性,难以长时间存在并扩大。
——胡鞍钢等《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是一党制,而是立足于共同政治经济基础上的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也不是多党制,而是共产党执政、多党参政。在政治关系上,各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两者是合作关系;在政权关系上,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参政,两者是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而不是竞争性的轮流执政关系。
——周余云《多维视野下的中国政党制度》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美中两国政党制度的特点。
(2)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中两国政党制度产生的共同的历史价值。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第一条第十款:各州不得缔结任何条约、结盟或组织邦联;不得对民用船只颁发捕押敌船及采取报复行动之特许证;不得铸造货币;不得发行纸币;不得指定金银币以外的物品作为偿还债务的法定货币。
第六条:本宪法及依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以及合众国已经缔结及将要缔结的一切条约,皆为全国之最高法律;每个州的法官都应受其约束,任何一州宪法或法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均不得有违这一规定。
第十条修正案: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得由各州人民保留。
——摘自1787年美国宪法
材料三1920年代,“联省自治”思潮风靡一时,《时事新报》、《改造杂志》等报刊上发表文章,从各个角度探讨了“联省自治”的紧迫性和可行性,许多名流包括梁启超、蔡元培、章太炎、胡适等都站到了这一行列中。在吴佩孚公开提出“武力统一”的主张后,各省军阀纷纷主张自治,最早是湖南军阀赵恒惕,其后浙江、广东、四川、云南、广西、贵州、陕西、江苏、江西、湖北、福建等省纷纷跟进,省宪运动潮流激荡全国,广东军阀陈炯明认为,“古今万国不外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两种。大抵国小民寡,集权之制容或可行,否则无不用分权制者。美之合众,德之联邦,皆分权制。英之帝国,其属地如澳洲,加拿大等皆完全自治,实为分权之尤”。他认为中国广土众民,只能实行分权自治,才可养成“民治精神”,建设民主。
——摘自《中华百年祭·政治卷》
(1)针对材料一中所提问题,秦始皇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与之前的措施(制度)相比,其有何进步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美国联邦制确立的背景及其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民国初年“联省自治”运动高潮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认识。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几乎每一位西方作家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引用《论语·学而篇》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中国政府的心情,并开心地说“现在,门打开了”。
——《环球时报》
材料五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国内发生的变化令人惊奇。中国已经获得尊重,地位日益提高,其在地区及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无疑将进一步增强。
——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西方人对“中国形象”分别作了怎样的描述?
(2)简要分析材料三中美国对中国形成第④和第⑥两个阶段总体看法的主要政治背景。
(3)结合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指出“门打开”后“有朋自远方来”的表现。
(4)材料五反映了新时期怎样的“中国形象”?结合新时期中国开展的重大外交活动加以说明。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后,在雅尔塔体制的基础上,确立了以美国和苏联为代表的两极格局。两个超级大国称霸与对立,并划分势力范围,分而治之;美国通过签订条约,直接插手盟国的内政,苏联向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输出自己的社会模式,都推行强权政治,支配国际事务;建立北约和华约两大政治军事同盟,进行军备竞赛,……极大地威胁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引自高恒《对战后两极格局下国际秩序的历史评价》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中国也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或地位较低的伙伴……对最近的将来来说,更有可能出现的不是一个由自治的区域集团组成的世界,而是一个由若干传统的大国势力范围组成的世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1971年7月6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堪萨斯城发表演说,指出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最富的国家。但是,现在我们面临着这样一种局面,另外四个潜在的经济力量有能力可以在各个方面向我们挑战。……美国在1973年提出“欧洲年”的主张,尼克松说:“这一年之所以将成为欧洲年,是因为国际环境,尤其是欧洲发生的变化,美国同新欧洲的关系是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可以维持的伙伴关系,从而共同合作。”
——引自黄安年《二十世纪美国史》
材料四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998年2月8日在访问意大利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知道,要摒弃旧的思维模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的惰性是很强的。然而个别国家(指美国)总是试图把一个单极世界的模式,也就是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导作用强加给这个世界,这是不现实的,甚至可能是很危险的。”
——新华网
(1)据材料一,概括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结合史实说明,20世纪60、70年代西欧是如何摆脱“卒子”地位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尼克松担心的“挑战”力量来自哪里?这些“挑战”力量对国际关系格局影响如何?美国在外交上又是怎样应对的?
(4)依据材料四,概括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特征。分阶段简述“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过程。

2.单选题(共15题)

5.
伯利克里说:“一个公民只要有任何长处,他就会受到提拔,担任公职,这是对他优点的奖赏,跟特权是两码事。贫穷也不再是障碍,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不管他的境况有多黯淡。”该材料能体现出雅典民主制的原则是
A.普选制
B.选贤任能
C.法治
D.群众监督
6.
罗马法中规定:并不是罗马法上所有的自然人都可以成为买卖契约的主体,聋哑人、精神失常者、年幼的人和受监护的妇女被排除在买卖契约主体范围之外。这表明罗马法
A.没有真正体现平等原则
B.注重当事人的行为能力
C.缺乏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D.重视契约保护私有财产
7.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说:“当一个国家开始规定选举资格的时候,就可以预见总有一天要全部取消已做的规定,只是到来的时间有早有晚而已。”在托克维尔看来
A. 规定选举资格违背平等自由精神
B. 充分的选举权是时代发展的潮流
C. 美国对选举资格的限制已经取消
D. 选举自由是民主政治的核心要素
8.
自“闺蜜干政门”爆发以来,朴槿惠成为韩宪政史上第一位在位时接受调查的总统。三大在野党宣布将在国会启动总统弹劾案,青瓦台和朴槿惠宣布将尊重国会最终决议,但在此之前检方应暂停调查。主要体现的原则是
A.代议制原则
B.宪政原则
C.总统权力至上原则
D.分权制衡原则
9.
1878年,德国首相俾斯麦提交的一项议案遭到帝国议会的否决。不久,按照俾斯麦的要求,联邦议会解散了帝国议会并重新选举。新一届帝国议会投票通过了该议案,经皇帝批准后生效。这反映出德意志帝国
A.成为名副其实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B.首相有权力解散议会
C.帝国议会的立法权受行政权控制
D.联邦议会没有立法权
10.
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
A.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
B.开始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C.开放了中国整个沿海地区
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11.
太平天国政权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军政合一的政权机构;一度宣布废除私营商业,经营公营商业(后又恢复私营商业);实行“圣库制度”;社会习俗上“废除买卖婚姻”,规定“凡天下婚姻不论财”。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A.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B.是空想性与进步性的统一体
C.具有日益脱离广大农民群众的趋势
D.政权的性质日益趋于封建化
12.
***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说:“近代式的若干工商业都市和停滞着的广大农村同时存在,几百万产业工人和几万万旧制度统治下的农民和手工业工人同时存在,管理中央政府的大军阀和管理各省的小军阀同时存在,反动车队中有隶属蒋介石的所谓中央车和隶属各省军阀的所谓杂牌军这样两部分车队同时存在。”上述材料反映出***意在
A.研究中国近代社会的不平衡性
B.揭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客观条件
C.论证中国革命成功的必然性
D.指明坚持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13.
抗战前,中国许多重要的设施、桥梁、道路等处莫名出现了大量日本口服药“仁丹”广告,后来发现该广告主要通过胡子的画法来表示不同的含义,如左右胡尖上翘表示道路畅通无阻,八字胡左尖下弯表示左道不通,右道通。这表明
A.日本重视商业广告宣传作用
B.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蓄谋已久
C.中国药品市场受到日本冲击
D.中国技术落后导致交通不畅
14.
杨奎松评价近代某事件是:“双方一个力图以承诺民主为掩护,将国家重新统一在一党的控制之下;一个则必欲以事实上割据的办法来保存自己的军队和干部,完全是背道而驰。”该事件是
A.辛亥革命时期的南北和谈
B.国民党一大实现了国共合作
C.抗战胜利后的重庆谈判
D.1949年的北平和谈
15.
1917年,第二国际的领袖们疯狂地攻击列宁不顾俄国的“落后”程度,硬要“直接过渡到无产阶级专政”,“立刻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试图使一个怀孕的妇女生下一个完全没有成熟的婴儿”。这些批评主要是针对
A.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C.《四月提纲》的提出D.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16.
李可夫在1917年讲道:“社会主义变革太阳将从何处升起?我想,根据现有条件,根据居民的生活水平,开始社会主义变革不是我们的事情,我们没有力量和客观条件来做到这一点……我们面临着伟大的革命任务,但我们不能超出资产阶级的利益的范围来完成这项任务。”该讲话时的俄国:
A.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
B.四月提纲提出用暴力夺取政权
C.一战失利引发七月流血
D.十月革命推翻临时政府
17.
列宁曾提出四点要求:“第一,立即与同盟国停战;第二,把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第三,没收资本家的工厂、矿工和其他工业企业,交给各厂的工人委员会管理;第四,确认苏维埃取代临时政府为最高权力机关。”这表明此时布尔什维克党的中心任务是
A.推翻临时政府统治
B.推行新经济政策
C.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D.巩固社会主义政权
18.
1949年国民党当局在台湾地区实施戒严法,规定出入境的船只、车辆、航空机及其他通信交通工具必须检查,必要时得停止其交通,以此限制人民的行动自由。这种局面被打破始于
A.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停止炮击金门
B.海协会、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
C.允许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
D.两岸实现直接双向“大三通”
19.
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19世纪后半叶中国所经受的屈辱和灾难使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满清帝国进行了痛苦的自我反省和重新组织”,以下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甲午战争战败是这一时期中国屈辱的表现
②《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③开展洋务运动是满清帝国自我反省的表现
④“百日维新”是满清帝国重新组织的一次努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选择题(共1题)

20.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习俗丰富多彩。请仿照例句,在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中选择两个进行仿写,使仿写的两个句子与例句组成排比句。

例句:春节贴对联放鞭炮,寄寓生活红火吉祥如意;{#blank#}1{#/blank#},{#blank#}2{#/blank#} ;{#blank#}3{#/blank#},{#blank#}4{#/blank#}。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5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