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后,明确规定:“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结果造成“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的尴尬处境,于是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明成祖即位后,命官品较低的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于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参与机务,称为“内阁”。“阁臣之预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仍然是皇帝的私人秘书。永乐中期以后职权渐重,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从明英宗朱祁镇开始,后面的皇帝多为荒怠懒惰或宠幸宦官之人,他们往往会将政务交给内阁处理,于是内阁地位进一步提高。到了明神宗万历年间张居正任内阁首辅大学士后,明朝内阁的权力达到了顶点。
——《百度百科》
材料二:光荣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它根本上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原有的君主专制形式继承了下来,国王继续保留了许多重要权力,但是他只能在议会广泛限制的范围内行使这些权力,国家主权的中心已无可挽回地从国王一边转到议会一边。从此以后,英国就是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进行和平和渐进的制度的改革。……首相、内阁和政府的产生与组成的法定程序:英王任命首相→首相提出内阁成员和政府成员名单→英王批准后内阁和政府便告组成。在英国内阁制中,首相一身二任(政府首脑和多数党领袖)是掌握国家实权的关键人物,但是以首相为首的内阁和政府都必须接受议会的监督,如首相有义务向议会报告工作,有责任回答议员的质询。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和《百度百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明朝内阁制形成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17世纪晚期至19世纪中期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改革的和平进程。
(3)综合上述材料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英内阁制度的不同。
材料一: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后,明确规定:“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结果造成“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的尴尬处境,于是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明成祖即位后,命官品较低的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于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参与机务,称为“内阁”。“阁臣之预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仍然是皇帝的私人秘书。永乐中期以后职权渐重,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从明英宗朱祁镇开始,后面的皇帝多为荒怠懒惰或宠幸宦官之人,他们往往会将政务交给内阁处理,于是内阁地位进一步提高。到了明神宗万历年间张居正任内阁首辅大学士后,明朝内阁的权力达到了顶点。
——《百度百科》
材料二:光荣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它根本上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原有的君主专制形式继承了下来,国王继续保留了许多重要权力,但是他只能在议会广泛限制的范围内行使这些权力,国家主权的中心已无可挽回地从国王一边转到议会一边。从此以后,英国就是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进行和平和渐进的制度的改革。……首相、内阁和政府的产生与组成的法定程序:英王任命首相→首相提出内阁成员和政府成员名单→英王批准后内阁和政府便告组成。在英国内阁制中,首相一身二任(政府首脑和多数党领袖)是掌握国家实权的关键人物,但是以首相为首的内阁和政府都必须接受议会的监督,如首相有义务向议会报告工作,有责任回答议员的质询。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和《百度百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明朝内阁制形成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17世纪晚期至19世纪中期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改革的和平进程。
(3)综合上述材料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英内阁制度的不同。
2.单选题- (共18题)
2.
有人认为希腊的民主政治是一种比较充实的民主政治。这里的“充实”是指
A.所有人都能享有平等的权利 |
B.全体公民在治理公共事务上享有平等权利 |
C.全体公民决定一切国家大事 |
D.指民主政治的制度完备 |
3.
智者学派授人以修辞、演讲之术而不论其学习目的之善恶,使他们攫取城邦权力或在法庭上胜诉,受到了很多雅典人的欢迎,但也有些人认为智者学派败坏了雅典的民主政制。这反映了
A.民主与专制的冲突 | B.功利与道德的矛盾 |
C.平民与贵族的对立 | D.个人与集体的分歧 |
5.
在罗马法学家眼里,法律必须维护社会秩序。如罗马法规定:法律承认个人有独立的人格,承认个人为法的主体,承认个人生活中有一部分是不可干预的,即国家在未经个人许可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按照材料的观点可推断出
A.法律至上成为近代欧洲的立法原则 |
B.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 |
C.较好地处理了与外邦人的利益关系 |
D.限制了贵族对公权的滥用 |
6.
1880年7月法国政府规定:“凡1880年7月6日以前,因政治犯罪和因违反新闻法行为而被判刑者,一律赦免。”被赦免者既有巴黎公社战士,也有君主派人士。这表明在当时的法国
A.政府欲通过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共和制 |
B.国民议会中有多数议员希望恢复君主制 |
C.政府力图借助工人阶级确立共和制 |
D.宪法规定议会有立法、缔结条约和特赦权力 |
7.
1782年,英国诺思-福克斯内阁因议会通过不信任案被迫集体辞职。24岁的小皮特上台组阁,再遭议会不信任,但他寻求国王的支持,解散了议会下院,重新选举,最终取胜。下面评论正确的是
A.此时国王行政权力仍然很大 |
B.小皮特破坏了民主化的进程 |
C.行政权扩张打破了议会制约 |
D.是责任内阁制下的正当行为 |
9.
清政府宣战诏书下至各地方时,地方督抚称皇帝的诏令是被挟持下的“矫诏、乱命”,故称“此乱命也,粤不奉诏”,并认为“乱民不可用,邪术不可信兵衅不可开”“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内者,决依条约保护”。对这种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反映了清廷中央威信的下降 |
B.导致了北洋军阀割据现象的形成 |
C.从根本上避免了北方战事的发生 |
D.发生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
12.
1927年,田中义一主持了日本东方会议,正式形成了大陆政策,明确提出将“满蒙”与:中国本土”相分离的方针。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六名士兵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1.5米路轨,诬称中国中国军队蓄意所为并对中国守军发动进攻,制造“九·一八事变”。事变后日本政府对外声明爆炸事件是“突发”事件,中国守军破坏路轨,日军“有必要先发制人”。此后日本未立即惩处肇事人员并在四个多月内占领中国东三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九·一八事变”是日本蓄意制造的侵华战争,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 |
B.柳条湖爆炸案打乱了日本政府的对外征战计划 |
C.日本关东军挑起事变得到政府授意 |
D.“九·一八事变”是突发性的偶然事件 |
13.
建国初期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在政协会议上说:“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所谓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同时我们亦不同于苏联及东欧各国的政权治权合一的制度。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制度。”这个“新制度”指的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
C.民族区域自治制 |
D.社会主义制度 |
14.
据学者统计,20世纪50年代的《人民日报》中使用“和平”一词的频率最高,尤其是1950年和l956年是使用频率的两个最高点。材料现象表明
A.国内和平已经完全实现 | B.新中国坚持和平外交政策 |
C.中国与西方的对抗减弱 | D.新中国渴望建立和平的建设环境 |
15.
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的一张中苏友好宣传海报,主题语是“中苏两国人民友谊万岁!”这一海报反映了当时中国外交的特色是


A.“另起炉灶” |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C.“一边倒” |
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16.
1954年1月9日周恩来指出:“从朝鲜问题看到亚洲方面一些迫切的国际问题……目前已经发展到了必须由各有关大国举行协商来加以审查和解决的阶段……中国认为,由即将在柏林召开的四国外长会议,导向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的五大国会议,来促进迫切的国际问题的解决,将会有利于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及保障国际和平与安全。”这说明中国
A.放弃“一边倒”外交政策 |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C.倡导“求同存异”的方针 |
D.主张协商解决国际问题 |
17.
1964年法国宣布了即将与中国建交的决定。美国对此表示反对,认为法国的行为“损害了自由世界的安全和政治利益。这反映了当时
A.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矛盾加剧 |
B.中法关系改善冲击两极格局 |
C.欧洲联合使多极化格局形成 |
D.中国多边外交取得较大成就 |
18.
1947年7-8月,苏联为加强与东欧经济联系,、助东欧经济发展,分别与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等东欧国家签订了贸易协定,史称“莫洛托夫计划”。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它的产生背景是冷战加深、对抗加剧 |
B.它割裂了世界市场,使世界经济呈现半球化 |
C.它主要目的是反击美国为首的"关贸总协定" |
D.它一定程度防止了美国、东欧国家的经济渗透 |
3.选择题- (共3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8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