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解决好民族问题,事关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在观察美国的国家统一和国民整合方面,还必须注意到美国并没有大多数民族国家构建中的历史资源。虽然认同“美国人”是其国民的共同意识,但是这种凝聚力来自美国的政治理念,即亨廷顿所说的“美国信念”,因为美国没有植根于本土的可供其进行民族建构的民族主义历史、文化资源。
—一摘编自郝时远《美国民族政策不是中国的榜样》
材料二 俄罗斯东方学家雅科夫列夫认为,西藏自治区成立50年以来,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30多年来,先前较为落后的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得到了长足进步,人口数量和人均寿命大幅提升。
——摘编自2015年9月7日新华网《外国专家学者称赞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1)材料一表达了作者的哪些观点?美国1787年宪法是如何解决移民国家“国家统一和国民整合”问题的?
(2)概括材料二中雅科夫列夫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今中央政府加强对西藏管辖的重大事件
材料一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在观察美国的国家统一和国民整合方面,还必须注意到美国并没有大多数民族国家构建中的历史资源。虽然认同“美国人”是其国民的共同意识,但是这种凝聚力来自美国的政治理念,即亨廷顿所说的“美国信念”,因为美国没有植根于本土的可供其进行民族建构的民族主义历史、文化资源。
—一摘编自郝时远《美国民族政策不是中国的榜样》
材料二 俄罗斯东方学家雅科夫列夫认为,西藏自治区成立50年以来,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30多年来,先前较为落后的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得到了长足进步,人口数量和人均寿命大幅提升。
——摘编自2015年9月7日新华网《外国专家学者称赞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1)材料一表达了作者的哪些观点?美国1787年宪法是如何解决移民国家“国家统一和国民整合”问题的?
(2)概括材料二中雅科夫列夫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今中央政府加强对西藏管辖的重大事件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7—1937年间被称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十年”,民间资本与国家资本并行发展,互有消长,民族工业资本年均增长率超过8%。……1930年代发生的世界经济大萧条,令计划经济思潮在国际上崛起,也影响到国民政府的主政者。……“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成立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大银行的联合办事处(四联总处),对金融实行国家垄断;同时通过资源委员会控制战争资源,对经济实行全面干预。……到抗战后期,国家资本和官僚资本已处于压倒性优势。……战后国民政府又接收了大批敌伪产业,不仅导致了政权的腐败,也加大了“国进民退”的比重。
材料二 站在“文革”的废墟上痛定思痛,才有了1980年代的改革开放。民营经济的复活,给国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历经30年的休养生息,民营经济重新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比重和增长速度超过了国有经济,贡献了一半以上的GDP,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成为国家的主要税源。我国企业的99%为中小企业,其中80%为民营。
——一以上均摘自章立凡撰写的《清末以来中国三次“国进民退”的历史教训》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进民退”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政府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举措有哪些。
(3)根据以上材料并联系当前实际,就中国近代以来的“国进民退”或“民进国退”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
材料一 1927—1937年间被称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十年”,民间资本与国家资本并行发展,互有消长,民族工业资本年均增长率超过8%。……1930年代发生的世界经济大萧条,令计划经济思潮在国际上崛起,也影响到国民政府的主政者。……“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成立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大银行的联合办事处(四联总处),对金融实行国家垄断;同时通过资源委员会控制战争资源,对经济实行全面干预。……到抗战后期,国家资本和官僚资本已处于压倒性优势。……战后国民政府又接收了大批敌伪产业,不仅导致了政权的腐败,也加大了“国进民退”的比重。
材料二 站在“文革”的废墟上痛定思痛,才有了1980年代的改革开放。民营经济的复活,给国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历经30年的休养生息,民营经济重新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比重和增长速度超过了国有经济,贡献了一半以上的GDP,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成为国家的主要税源。我国企业的99%为中小企业,其中80%为民营。
——一以上均摘自章立凡撰写的《清末以来中国三次“国进民退”的历史教训》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进民退”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政府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举措有哪些。
(3)根据以上材料并联系当前实际,就中国近代以来的“国进民退”或“民进国退”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
2.单选题- (共17题)
3.
伯利克里在雅典公共庆节演剧的时候,给每个公民发放二个欧布尔的津贴,这等于一人一天的生活费。材料得出的结论是
A.废除民主权力的财产限制 |
B.为竞选公民大会主席拉选票 |
C.促进城邦文化艺术的发展 |
D.缩小公民内部的贫富差距 |
4.
1912年,一个记者在德国工业家奥古斯特·蒂森70寿辰时悲叹地说,在这个日子,人们对这位德意志最大的工业家和最富有的人之一太冷淡了。当时受到社会最大尊敬的仍然是贵族、军人。据此可知德国
A.民众对资本家持歧视态度 |
B.工业革命进展缓慢社会影响弱 |
C.传统文化固化了民众思想 |
D.民众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浓厚 |
5.
“当我们走近行宫的时候,火声劈拍劈拍的响着,殷红的火焰,映在从事放火的军队们的面庞上,使他们看起来,仿佛恶魔一样,虽是毁坏他们所不能恢复的东西,却洋洋自得的,觉得很是光荣。”19世纪中期西方随军记者的这一描述反映了
A.英国军队攻陷镇江 | B.英法联军占领北京 |
C.日本军队攻占旅顺 | D.八国联军进占北京 |
6.
“几十年来的工业和商业的历史,只不过是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的历史。只要指出在周期性的重复中越来越危及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生存的商业危机就够了。”《共产党宣言》的这一论述主要表明
A.资产阶级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 |
B.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了 |
C.资本主义社会无法解决自身的基本矛盾 |
D.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自我完善的表现 |
7.
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非常重视民主法制建设,民主法制进程非常迅速。以下民主法制的内容按照所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宣告了新中国人民民主政权的合法性
②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③提出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④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①宣告了新中国人民民主政权的合法性
②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③提出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④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A.①②③④ |
B.②①④③ |
C.③④①② |
D.①②④③ |
8.
1949年6月,***明确提出“联合苏联,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联和其他各国的无产阶级和光大人民,结成国际的统一战线。”基于此,新中国实行了
A.“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 |
B.“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
C.“求同存异”的外交政策 |
D.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
9.
有学者在评论某事件时说,此事件后“台湾再也不是国家,从此‘中华民国’就在台湾变成‘代名词”’。此学者评论的事件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正式成立 |
B.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 |
C.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
D.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艾森豪威尔总统宣称:“如果欧洲国家组成一个真正的整体,那将给北约带来巨大的好处”,后来又说:“共同市场建成的那一天,将是自由世界历史上最美好的日子之一。”这反映出
A.西欧联合有助于遏制苏联 |
B.西欧国家之间的政治合作加强 |
C.美国失去主导欧洲的地位 |
D.美欧已从对手转化为合作伙伴 |
11.
“第三世界”大约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以来大为流行,中国使用这一概念,是指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的崛起
A.标志着亚非拉民族国家的兴起 |
B.冲击了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 |
C.使美国霸权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
D.表明和平共处成为国际共识 |
12.
唐人《茶瓯》诗云:“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磁(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枣花势旋眼,苹沫香沾齿。”该诗直接反映出唐代
A.茶器生产注重实用功能 | B.制瓷业发展培育了民间品茶之风 |
C.邢越两窑瓷器各具特色 | D.南北方形成不同风格的制瓷系统 |
13.
有人认为:“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两宋时期内,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以下解释中最合理的是
A.唐朝是中国封建经济的繁荣时期,上述学者的观点有误 |
B.宋代时中国封建经济有革命性变革,上述学者的观点正确 |
C.上述观点有翔实的史料和文物支持论证,上述观点可信 |
D.宋代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唐朝,上述观点是相对唐朝而言的 |
14.
(题文)日本学者加藤繁说:“坊的制度——就是用墙把坊围起来,除了特定的高官以外,不许向街路开门的制度——到了北宋末年已经完全崩溃,庶人也可以任意面街造屋开门了。”这一变化有助于
A.江南地区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
B.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
C.商业从农业、手工业中的分离 |
D.城市商业空间的拓展 |
15.
蓝鼎元《鹿洲初集卷三》记载:“(清)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罔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中的“禁”
A.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进程 |
B.推动了民间正当贸易的发展 |
C.加剧了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出超 |
D.导致了东南沿海民生的困境 |
16.
15世纪中后期,意大利原先对银行和国际贸易的垄断地位失落,在英国、西班牙等国,意大利产的毛呢被本地产的排挤,意大利人逐渐向往乡绅地主的生活,热衷于官吏生涯。这说明
A.意大利缺乏国内市场和本土原料优势 |
B.工业革命引发欧洲经济版图变动 |
C.文艺复兴削弱了意大利人的竞争意识 |
D.东西方的陆上商路退居次要地位 |
17.
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70、80年代,传统的以农业生产为主导的区域经济格局,开始逐渐被以资本主义工商业为核心的新兴的区域经济发展态势所替代。下列符合材料中“新兴的区域经济”的是


A.① |
B.①②③ |
C.③④ |
D.①②④ |
18.
张謇从“通州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的思想出发,于1895年冬开始筹办大生纱厂,建成投产后精心经营,取得了较好的效益。这反映了
A.民族工业发展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 |
B.民族工业在甲午战后获得初步发展 |
C.实业救国思潮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
D.个人努力程度决定民族工业发展状况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