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材料二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材料一 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材料二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2.单选题- (共16题)
2.
古代雅典公民参加公民大会时会得到装饰着各种图像的青铜或铅制的证牌,公民可凭此在参加完会议后获取一定的薪酬。这说明古代雅典
A.注意提高公民参政热情 |
B.政治腐败现象日趋严重 |
C.重视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
D.公民大会兼有商业活动 |
4.
古罗马法律规定:口头契约必须采用统一的一问一答的形式,即债权人问:“你保证……?”债务人须回答:“我允诺……”,不采取此种形式的任何协议都得不到法律的保护。这体现了该时期的法律
A.注重形式程序繁琐 |
B.重视公法轻视私法 |
C.简洁灵活实用有效 |
D.忽视私有财产保护 |
5.
罗马法中规定:“如果道路因水灾或其他事变而毁坏时,邻近土地的所有人,在道路未修复前应任他人在自己道路上行走。”这说明在古代罗马
A.个人财产不受保护 |
B.注重维护公众利益 |
C.法律制度并不健全 |
D.保护奴隶主的权益 |
6.
清代乾隆以前银钱比价为1:1000以内,但至道光年间,银钱比价已高达1:1700左右。这种“银贵钱贱”的变化主要是由于
A.中国对外贸易处于优势地位 |
B.海禁政策导致中西贸易萧条 |
C.重农抑商政策限制白银流通 |
D.鸦片走私造成白银不断外流 |
7.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这主要是因为中国
A.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
B.开始向近代社会演进 |
C.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
D.专制君权受到冲击 |
8.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天下婚姻不论财”,废除买卖婚姻。太平天国曾提倡“一夫一妇”制。但是,洪秀全、杨秀清等领导人仍沿袭历代帝王的妃嫔制。这说明太平天国
A.政治主张具有矛盾性 |
B.坚持自由平等的民主观念 |
C.不具有反封建的意义 |
D.没有摆脱封建思想的影响 |
9.
近代某条约规定:“惟现在江上下游均有贼匪,除镇江一年后立口通商外,其余俟地方平靖,大英钦差大臣与大清特派之大学士尚书会议,准将自汉口溯流至海各地,选择不逾三口,准为英船出进货物通商之区。”该条约中的“贼匪”是指
A.清朝军队 |
B.太平天国 |
C.义和团 |
D.同盟会 |
10.
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材料反映了
A.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得到巩固 |
B.男子是家庭手工业的主要劳动力 |
C.小农经济没有绝对的性别分工 |
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缓慢发展 |
11.
历史学家王家范说:“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分布态势,极像哑铃,两头粗壮,中间细长。”关于“中间细长”者说法正确的是
A.产品主要自己消费缴纳赋税,很少投入市场 |
B.明中叶以后占主导地位 |
C.生产关系经历了征役制到雇募制的过程 |
D.其特点是规模小,与农业相结合 |
12.
明清时期,江南本地农村过剩人口、外来人口大量汇聚于城镇的工商业,促使多种服务需求大增,形成一支可观的服务大军。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南方经济获得较快发展 |
B.江南地区人口结构变化 |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
13.
皇室、贵族、官僚、地主都可以用经济的或非经济的手段造成巨量的土地集中。但是,王朝更替、宦海风波,都会在短时间内引起所有权的大规模转移……多产之家往往多妻妾多子孙,而再多的田产也经不起一析再析,几代之后,集中的土地又会化整为零。这主要说明了中国古代社会
A.土地所有权在各阶层间的流动 |
B.土地占有权的非连续性 |
C.土地兼并现象呈现减弱的趋势 |
D.小农经济不断受到冲击 |
14.
“我所认识的中国人之中,只有李鸿章比较热心改革,他具有最进步的思想。”(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常胜军”首脑戈登语)对这里的“最进步的思想”的正确理解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
B.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巩固清朝统治 |
C.实行君主立宪制 |
D.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走资本主义道路 |
15.
据一位日本学者统计,从1912年到1936年,中国进口轻工业产品下降幅度约有四分之三,1926年轻工业产品的出口则增加了一倍多。重工业产品主要是机器的进口,1912年占进口总额的13.7%,1936年则增至47%。这反映了
A.一战后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
B.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顺差 |
C.中国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
D.工业经济逐步占据主导 |
16.
1926年,针对日本“味之素”垄断中国的调味品行业,民族实业家吴蕴初宣布放弃自己成功研制的“国货味精”专利,国内由此出现了十几个味精品牌。吴蕴初此举
A.迫使日本调味产品退出中国市场 |
B.推动了国货运动并取得最后胜利 |
C.拓展了国内食品工业的国内市场 |
D.为民族工业发展争取了稳定环境 |
17.
“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卖的,不是批发的。”下列哪位历史人物的思想特点符合上述材料的描述
A.林则徐 | B.曾国藩 |
C.洪仁玕 | D.康有为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6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