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民主与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大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中书、门下较汉代之宰相,以尚书六部较汉代之九卿,在政制上,不可谓非一种绝大之进步。……尚书置左、右仆射,分判六部,各治三官,可免上述之弊。而尚书惟在政务之推行,至于出命覆夺,尚有中书、门下。故曰三省之于宰相,六部之于九卿,不得不说是政制上之一进步。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伯利克里在悼念公元前431年因与斯巴达人作战而倒下的雅典英雄的葬礼演说中,完全有理由自豪地宣称:我们的政体并不与其他人的制度相敌对。我们不模仿我们的邻人,但我们是他们的榜样。我们的政体确可以称为民主政体,因为行政权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隋唐时期的哪一政治制度?有学者认为这一制度“具有民主色彩”,请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2)据材料二,归纳雅典民主政治的优越性。柏拉图认为“极端的自由结果只能变为极端的奴役”,他对雅典民主制的批判着眼于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趋势的认识。
材料一 以中书、门下较汉代之宰相,以尚书六部较汉代之九卿,在政制上,不可谓非一种绝大之进步。……尚书置左、右仆射,分判六部,各治三官,可免上述之弊。而尚书惟在政务之推行,至于出命覆夺,尚有中书、门下。故曰三省之于宰相,六部之于九卿,不得不说是政制上之一进步。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伯利克里在悼念公元前431年因与斯巴达人作战而倒下的雅典英雄的葬礼演说中,完全有理由自豪地宣称:我们的政体并不与其他人的制度相敌对。我们不模仿我们的邻人,但我们是他们的榜样。我们的政体确可以称为民主政体,因为行政权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隋唐时期的哪一政治制度?有学者认为这一制度“具有民主色彩”,请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2)据材料二,归纳雅典民主政治的优越性。柏拉图认为“极端的自由结果只能变为极端的奴役”,他对雅典民主制的批判着眼于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趋势的认识。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荣革命后,英国以渐进改革的方式把传统政治转化为民主政治。法国则是在革命和复辟的反复中、共和与君主的交替中,以“进两步退一步”的方式,艰难地实现了政治民主化……尽管从政体形式、机构设置等方面有所差异,但制度本质上却极具相似点,这也暗合了“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古老的西方谚语
——李剑鸣《世界历史上的民主与民主化》
材料二 对于参加1787年费城制宪的美国的“国父们”来说,制宪的目的不是创造一个十全十美的、正义民主的、能流芳百世让后人和他们敬仰的政治体制,而是为了寻求一种现实的、有效的、能够及时挽救正在走向失败边缘的美利坚的政治途径
——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材料三 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
——美国1787年宪法
材料四 现在世界的趋势,既不容许我们重返古代,也不容许我们应用调和折中的办法,前者昧于世界发展潮流,后者不符合文化和谐之真意。唯有第三条路(全盘西化)才是我们当行或必须行的途径
——陈序经《中国文化之出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法两国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的背景以及“不是十全十美”的表现。
(3)你是否同意材料四的观点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材料一 光荣革命后,英国以渐进改革的方式把传统政治转化为民主政治。法国则是在革命和复辟的反复中、共和与君主的交替中,以“进两步退一步”的方式,艰难地实现了政治民主化……尽管从政体形式、机构设置等方面有所差异,但制度本质上却极具相似点,这也暗合了“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古老的西方谚语
——李剑鸣《世界历史上的民主与民主化》
材料二 对于参加1787年费城制宪的美国的“国父们”来说,制宪的目的不是创造一个十全十美的、正义民主的、能流芳百世让后人和他们敬仰的政治体制,而是为了寻求一种现实的、有效的、能够及时挽救正在走向失败边缘的美利坚的政治途径
——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材料三 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
——美国1787年宪法
材料四 现在世界的趋势,既不容许我们重返古代,也不容许我们应用调和折中的办法,前者昧于世界发展潮流,后者不符合文化和谐之真意。唯有第三条路(全盘西化)才是我们当行或必须行的途径
——陈序经《中国文化之出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法两国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的背景以及“不是十全十美”的表现。
(3)你是否同意材料四的观点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
史料意识史料的搜集、甄别、阐释、运用是新课程下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手段。阅读下列关于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描述,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东史郎日记》(日)
材料二 《南京大屠杀的虚构》出版后,日本右翼给予了高度评价,渡部升一在初版本的护封广告词中写道:“读了此书,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南京大屠杀,那就只能说他是煽动反日。”
材料三 下列三幅图片反映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材料四 阜阳三中李礼老师在给学生讲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时,引用了他爷爷朋友讲给他的一个事例:“当时我7岁,你叔叔4岁,鬼子打南京时,人们四处逃难。你叔叔尚小,就和保姆留在家里看房子。日军砸开咱家大门,保姆被杀,你叔叔右腿被打了一枪,昏死过去,侥幸捡了一条命”。
(1)史料证据按照获取的途径和保存状态可以分为实物证据、文献证据和口传证据三类,请依此对上述材料进行分类。若想证实李礼老师父亲朋友的说法,上述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哪则?
(2)材料一、二同样出自日本人,但对南京大屠杀一事为何有不同的论定?这说明了什么?
材料一 “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东史郎日记》(日)
材料二 《南京大屠杀的虚构》出版后,日本右翼给予了高度评价,渡部升一在初版本的护封广告词中写道:“读了此书,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南京大屠杀,那就只能说他是煽动反日。”
材料三 下列三幅图片反映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材料四 阜阳三中李礼老师在给学生讲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时,引用了他爷爷朋友讲给他的一个事例:“当时我7岁,你叔叔4岁,鬼子打南京时,人们四处逃难。你叔叔尚小,就和保姆留在家里看房子。日军砸开咱家大门,保姆被杀,你叔叔右腿被打了一枪,昏死过去,侥幸捡了一条命”。
(1)史料证据按照获取的途径和保存状态可以分为实物证据、文献证据和口传证据三类,请依此对上述材料进行分类。若想证实李礼老师父亲朋友的说法,上述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哪则?
(2)材料一、二同样出自日本人,但对南京大屠杀一事为何有不同的论定?这说明了什么?
2.单选题- (共14题)
5.
学者刘刚在《自由的款式》一书中说:“(雅典)城邦以广场取代王宫作为城邦的标志性建筑,表明城邦的缔造者们已将公民的公共生活置于王权的需要之上;以神庙取代王室作为城邦的精神性标志,表明公民的公共精神已从王权的束缚下彻底解放出来。”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城邦民主政治直接取代了王权 |
B.城邦充分保障公民的个体生活 |
C.发放观剧津贴与此追求正相悖 |
D.此状况容易侵犯公民个人权利 |
6.
公元4世纪,一支军队的首领曾立下遗嘱,希望把他一半的财产捐赠给那些曾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的士兵亲人。但他死后,其亲人却没有履行遗嘱,因此被告上法庭。该首领的家人违背下列哪一法律:
A.习惯法 |
B.平民法 |
C.公民法 |
D.万民法 |
7.
杨小凯在《中国政治随想录》中写道: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作者所说的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是指
A.分权制衡 |
B.虚位元首 |
C.议会权力至上 |
D.责任内阁制 |
8.
根据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过程图,你能得出的有效信息有:

①呈现出政局动荡不安、政权更替频繁和政体反复变化的特点
②其焦点表现在君主制和共和制的政体形式的斗争、维护和发展民主共和的斗争上
③从过程上看,反映出法兰西的共和之路是艰难曲折的,但民主共和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④其共和制的确立深受启蒙运动思想的重要影响

①呈现出政局动荡不安、政权更替频繁和政体反复变化的特点
②其焦点表现在君主制和共和制的政体形式的斗争、维护和发展民主共和的斗争上
③从过程上看,反映出法兰西的共和之路是艰难曲折的,但民主共和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④其共和制的确立深受启蒙运动思想的重要影响
A.①②③ |
B.③④ |
C.①② |
D.①②③④ |
9.
美国当地时间2017年2月4日晚,美国国土安全部发表声明,根据联邦法官裁决,全面暂停实施总统特朗普颁布的入境限制令,恢复此前对待入境旅客的检查方式。这一事件说明
A.各州拥有高于联邦政府的权力 |
B.法院拥有制衡元首的权力 |
C.美国总统无权签署入境限制令 |
D.美国的司法权高于行政权 |
10.
下表是关于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战争赔款与支出军费统计数据,而1840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约为4000万两,据此合理的认识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破坏程度更低 |
B.清政府对国防军事建设的资金投入停滞 |
C.战争赔款减少缓解了清政府的财政窘境 |
D.清政府的财政体系面临崩溃的局面 |
11.
徐中约教授指出:“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他们力图更新并改造国家,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对该观点理解有误的是
A.强调中国人民奋斗的主动性 |
B.认为中国与世界是相互联系的 |
C.中国已经摆脱儒家思想束缚 |
D.中华民族在应对挑战中逐步觉醒 |
12.
下列关于古都南京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它为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冠上了自己的名字而受辱
②它作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临时政府所在地而骄傲
③它为八国联军攻占烧杀抢的罪行而饮恨
④它见证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而自豪
①它为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冠上了自己的名字而受辱
②它作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临时政府所在地而骄傲
③它为八国联军攻占烧杀抢的罪行而饮恨
④它见证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而自豪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14.
近代某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出后,大清举国哗然。不久,清帝下《罪己诏》:“去岁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该条约
A.宣告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破产 |
B.首开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 |
C.签订后中外反动势力开始了公开勾结 |
D.使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工具 |
15.
在瑞典作家扬·米达尔的书中,记录了解放前某时期农民的感受:“国民党逃了,红军来了,我们分到了土地。从那时候起,日子好起来了。手上有土地,不用交租,我们就够吃了。”农民生活的变化直接得益于
A. 北伐战争
B. 遵义会议
C. 南昌起义
D. 土地革命
A. 北伐战争
B. 遵义会议
C. 南昌起义
D. 土地革命
16.
“锻炼成一只不可战胜的力量。一旦强虏寇边疆,慷慨悲歌奔战场,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这段歌词描述的是
A.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的武装斗争 |
B.长征时期红军的艰苦斗争 |
C.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英勇抗战 |
D.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 |
3.选择题- (共2题)
18.
Welcome to the zoo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4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