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2)根据材料二,概括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各举出一位19世纪英法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写出其主要作品。
(3)根据材料三,指出这些作品蕴涵的时代精神。
材料一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宋)苏轼
材料二 19世纪上半叶,世界处于剧烈的变革与震荡之中。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社会理想与当时的现实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反差,一种对社会现状强烈不满、强调抒发个人情感、积极追寻理想世界的新思潮——浪漫主义应运而生。
材料三 早年由于受到启蒙运动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时代精神,蕴涵着革命的力量。特别是《第三(英雄)交响曲》以及《第五(命运)交响曲》,都以英雄为主题,表达了斗争胜利后的快乐,激发着人们的斗志,激励着人们与命运斗争。——人民版必修三教材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画种?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画种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各举出一位19世纪英法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写出其主要作品。
(3)根据材料三,指出这些作品蕴涵的时代精神。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世纪西欧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精神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建统治辩护;天主教会也是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它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为西欧国家实现统一的障碍。
(1)结合材料一回答,天主教会在西欧有什么影响?
(2)结合材料二回答,有哪些阶层反对天主教会?
(3)根据上述材料,说明西欧反封建斗争为什么首先表现为反对天主教神学。
材料一 中世纪西欧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精神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建统治辩护;天主教会也是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它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为西欧国家实现统一的障碍。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 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引起各阶级各阶层的强烈不满。……而教会的欺诈和无耻掠夺,最终落到人民群众身上……他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与日俱增。城市市民也不满天主教会的统治,这不仅是因为教会是封建制度的强大支柱,而且因为天主教会的许多清规戒律对工商业的发展不利。世俗君主和贵族则垂涎教会的财产,出于个人利益的打算,他们也站到反对天主教会的行列中来。——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三 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恩格斯
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回答,天主教会在西欧有什么影响?
(2)结合材料二回答,有哪些阶层反对天主教会?
(3)根据上述材料,说明西欧反封建斗争为什么首先表现为反对天主教神学。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7年2月,英国首相艾德礼在下议院发表对印度的政策声明,宣布最迟在1948年6月前把政权转让到“负责任的印度人”手里,蒙巴顿被选派来印度办理交接事务。他的助手伊斯梅回忆说1947年的印度是一艘舱中载满弹药而在大洋中着了火的船。当时的问题是在大火烧到弹药之前把火扑灭。事实上,除了按我们所说的那样去做外,在目前我们别无选择的余地。
材料二 1947年7月蒙巴顿公布了《印度独立法案》,主要内容为:
(1)印度分为印度教徒的印度斯坦国家和伊斯兰教徒的巴基斯坦国家。
(2)各土邦有权选择加入哪个自治领域;抑或两者都不加入,保持原来与英国的关系,但不能自治。
(1)材料一中所说“印度是一艘舱中载满弹药而在大洋中着了火的船”的真实含义指的是什么?英国打算如何“灭火”?
(2)据材料二指出蒙巴顿方案的特点。“蒙巴顿方案”中提出的印巴分治的主要原则是什么?简评蒙巴顿方案。
材料一 1947年2月,英国首相艾德礼在下议院发表对印度的政策声明,宣布最迟在1948年6月前把政权转让到“负责任的印度人”手里,蒙巴顿被选派来印度办理交接事务。他的助手伊斯梅回忆说1947年的印度是一艘舱中载满弹药而在大洋中着了火的船。当时的问题是在大火烧到弹药之前把火扑灭。事实上,除了按我们所说的那样去做外,在目前我们别无选择的余地。
材料二 1947年7月蒙巴顿公布了《印度独立法案》,主要内容为:
(1)印度分为印度教徒的印度斯坦国家和伊斯兰教徒的巴基斯坦国家。
(2)各土邦有权选择加入哪个自治领域;抑或两者都不加入,保持原来与英国的关系,但不能自治。
(1)材料一中所说“印度是一艘舱中载满弹药而在大洋中着了火的船”的真实含义指的是什么?英国打算如何“灭火”?
(2)据材料二指出蒙巴顿方案的特点。“蒙巴顿方案”中提出的印巴分治的主要原则是什么?简评蒙巴顿方案。
2.单选题- (共9题)
4.
伯里克利时期,贵族会议丧失了一切政治权力,只处理与宗教有关的事务,这就是伯里克利津津乐道的“任职优先不属于某一特殊阶级”。这说明
A.贵族奴隶主被赶出政治舞台 |
B.公民完全取消等级制 |
C.贵族丧失了左右政坛的特权 |
D.公民范围达到最大化 |
5.
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曾经说:“环顾我们国家中的其他部分,你会发现一切都依照规则和法律的规定而运转。”这句话反映出当时罗马社会
A.人人精通法律
B.法律适用于所有人
C.法律至上的原则
D.统治阶级没有特权
A.人人精通法律
B.法律适用于所有人
C.法律至上的原则
D.统治阶级没有特权
6.
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是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学说第一次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较好的贯彻。这种机制包括
①各州与中央之间的分权制衡
②立法、行政、司法分权制衡
③参众两院对立法权的分权制衡
④不同人种间权力分配平衡
①各州与中央之间的分权制衡
②立法、行政、司法分权制衡
③参众两院对立法权的分权制衡
④不同人种间权力分配平衡
A.① |
B.①②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7.
“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只要国民党停止进攻苏区行动,只要任何部队实行对日抗战……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对敌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中国共产党表达这一宣言促进了()
A.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 B.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 |
C.联合政府的早日成立 | D.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
8.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在中国东北重点发展煤炭、钢铁、水泥、机械等重工业。日本的意图是
A.在东北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
B.满足侵略战争的需要 |
C.将东北变成日本的原料产地 |
D.侵占中国的东北三省 |
10.
当沉浸于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索之中时,人们能够回想起来探索与发现的诸种辉煌成就……看起来仿佛是在每一个方面,人类行动的疆界都变得更为广阔。能反映此观点的是
①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②马丁·路德倡导宗教改革
③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④拜伦的《唐璜》
①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②马丁·路德倡导宗教改革
③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④拜伦的《唐璜》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11.
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中立党和维新党分别是指
A.顽固派和洋务派 | B.洋务派和维新派 |
C.洋务派和革命派 | D.维新派和革命派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9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