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联盟]福建省莆田第六中学2018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实验班)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81001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12/1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近代西方宪政发展史上,“妥协”与“悖论”是两个绕不开的话题。首先,在西方民主政治中,妥协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政治现象。它是暴力之外唯一有效解决冲突的手段,以妥协方式解决冲突是西方民主政治的基本价值取向,英国人便承袭了典型的妥协传统。民主依赖于妥协,正如美国宪法本身就被认为是“一捆妥协案”。在制宪者们看来,真正的共和政体不是追求社会意见与意志的同一性。而是允许多种意见、意志和利益在一种有秩序的体制下妥协共存。妥协精神对保证西方民主政治的健康运行有着重要意义。
其次,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往往存在与启蒙思想家们所倡导的民主思想和原则相背离的地方。对其认识,不可只看它怎么说,更要看它怎么做,运作比字句更重要,只有了解实际的运作过程,才能有真正深刻的理解。

——摘编自龙太江《政治妥协与西方民主政治》;钱乘旦《“说”与“做”的悖论》

结合材料和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其中一个话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至少须有两个国家的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2.材料分析题(共1题)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初活跃于国会中的政党,可大致分为激进、保守二派。激进派的政党,严格说来,只有同盟会和国民党。统一共和党在并入国民党以前,是骑墙于同盟会与共和党之间的;民宪党则系由国民党分出。……统一共和党的党员虽有不少原属革命派,但以出身立宪派和旧官僚者为多,故在态度上较同盟会为温和。……与同盟会合组国民党的其他小党派,亦大多不是起于理想相同,而是因为眼见国民党将能在政坛上占优势。……至于正式国会后期出现的民宪党,虽系自国民党分出,但以吸收了许多进步党党员,在态度上亦较温和。作为激进派政党的同盟会和国民党,是使民初国会发挥功能的主要力量。如果在野党的功能是以言论和立法来监督政府,并以诉诸选民的办法促使执政者重视国利民福,同盟会和国民党确是具有这方面的资格与潜能。但以执政者无限制的伸张行政权,在野党和立法者愈伸展其监督权,结果使政治势力走向两个极端。当政治势力走向两个极端,而又不能取决于选民时,政治的危机即升高。民初国民党之策动“二次革命”、以及“二次革命”失败后执政者一意伸张一己的权力,均为政治走势走向两极端的表现,亦为政治危机升高的表现。结果是两败俱伤。
——张玉法《论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
材料二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论十大关系》
(1)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特点,并分析民国初年政党政治活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党制度有何创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3.单选题(共16题)

3.
伯里克利时期,贵族会议丧失了一切政治权力,只处理与宗教有关的事务,这就是伯里克利津津乐道的“任职优先不属于某一特殊阶级”。这说明
A.贵族奴隶主被赶出政治舞台
B.公民完全取消等级制
C.贵族丧失了左右政坛的特权
D.公民范围达到最大化
4.
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一套“地域和体制双向平衡机制”,这种分权制衡机制体现在
①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之间
②总统和内阁之间
③总统和最高法院之间
④国会参众两院之间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
仔细观察反映近代德国民主的漫画。对该漫画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专制主义是德国民主进程的绊脚石
B.军国主义是导致世界大战的元凶
C.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阻碍民主进程
D.德国民主历经坎坷走上康庄大道
6.
1873年,保皇党人麦克马洪继任法国总统。1877年,他解散众议院,但再次选举的议会共和派仍然保持多数,最终麦克马洪承认:“不能将行使解散众议院之权树立为治国体制。”这体现出当时法国(  )
A.实行总统共和制,总统权力过大
B.保皇党人再度复辟帝制
C.议会抵制麦克马洪的违宪行为
D.走向共和的历程曲折艰难
7.
有学者认为“尽管大西洋把英、美、法三国永远地分割开了,但三国的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的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17世纪和18世纪发生于大西洋两岸的这三个伟大历史事件的相同点是
A.君主立宪制和民主社会的构建
B.资产阶级和君主专制的斗争
C.民主代议制和共和政体的建立
D.“权利”的诉求和“人权”的伸张
8.
1701年,英国上院提出一项动议,主张子爵每年起码要有4000镑的固定收入,男爵的年收入不低于3000镑。此“动议”旨在
A.维护贵族内部的等级制
B.提升新贵族的地位
C.保护上院的行政权力
D.加强君主专制的权力
9.
有人在评价领事裁判权时说:“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从而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对领事裁判权理解正确的是:
A.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
B.是一项符合时代需要的法律规定
C.实现了中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进程
D.直接引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10.
同治中兴(1862年—1908年)以来军机大臣之有实力者如下表:
第一
文祥(满洲人)、沈桂芬(汉族人)时代
同治初年
第二
李鸿藻(汉族人)、翁同龢(汉族人)时代
同治末年及光绪初年
第三
孙毓汶(汉族人)、徐用仪(汉族人)时代
光绪十年至光绪廿一年
第四
李鸿藻(汉族人)、翁同龢(汉族人)时代
光绪廿十一年至光绪廿四年
第五
刚毅(满洲人)、荣禄(满洲人)时代
光绪廿四年至今
 
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A.太平天国等农民运动的发展
B.清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政策
C.洋务运动的兴起与蓬勃发展
D.汉族官僚政治势力的增长
11.
1947年2月10日,上海《大公报》对586位民众政治态度的民意调查统计
问题
赞成人数
反对人数
对美军驻华的态度
4
538
对美国现行对华政策的态度
61
464
对民国宪法的态度
124
381
对内战的态度
34
535
 
该调查说明
A.《大公报》立场客观公正
B.美国对华政策左右中国内战
C.美国实施扶蒋反共政策
D.民众失去对国民政府的信任
12.
建国初期,我国制定了《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婚姻法》、《工会法》、《惩治贪污条例》、《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等一系列重要法律。1954年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1949年到1957年,中央制定的较重要的法规性文件共1261件。这说明建国初期
A.我国全面学习苏联的立法经验
B.法律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发挥了重要作用
C.政协很好地代行了人大的职能
D.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推动了立法工作
13.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B
“一国两制”的方针
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C
《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
标志着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D
1982年宪法的颁布
中国进入了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A.A
B.B
C.C
D.D
14.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贸易伙伴限于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1957年我国于广州创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通称“广交会”),以港澳和东南亚为重点发展对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贸易,广交会是中国适应新形势的对外贸易场所。材料反映出
A.中国对外贸易形成“一边倒”格局
B.中国对外贸易的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C.中国开始呈现出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D.中国彻底打破了美国对华经济封锁
15.
1948年10月丘吉尔提出了三环外交思想,他认为当时并存的三个圆环将西方串联起来:第一环是英联邦;第二环是英国、美国等英语国家;第三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英国是唯一一个在每一环中都占重要地位的国家。这体现了英国
A.迈出了西欧联合的关键一步
B.对美国有利用与轻视的心态
C.强调国家利益淡化意识形态
D.力图保持自己昔日大国地位
16.
历史学习中要注意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下表中历史概念和解释对应正确的是
 
概念
理解
A
重农抑商
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禁止商业活动
B
近代化
在我国近代化就是西方资本主义化
C
实业救国
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挽救中国的危亡
D
新民主主义革命
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
 
A.A
B.B
C.C
D.D
17.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正如整个世界感受过史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的影响一样,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他强调的是
A.理性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
B.经济全球化是由于先进工具的创制引发的
C.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很快被世界接受并实践
D.民族主义顽强地对抗着现代化对全球的影响
18.
“列宁符号”是一个典型的象征概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对一些具有重要革命意义的时间、场所、组织、物品、建筑、道路、学校等进行列宁名字命名或形象符号装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借助“列宁符号”的主要出发点是
A.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
B.推进民主革命社会化、大众化
C.借以排除“左”倾错误的干扰
D.宣扬中俄革命形势间的一致性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