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杰斐逊等美国思想家们指出,在美国可以实行“双重分权”机制的“复合的民主制”,概括性的说,就是把联邦的国家权力系统之间的横向分权,与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纵向分权的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上中下,左中右的“分权网络”称之为“双重保障”。
——摘编自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1911年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也同样采取了通过根本性法律文件(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形式对新成果、新兴资产阶级政权进行维护和保障,并大量采纳和借鉴美国宪法的内在精髓尝试建国。相似的宪法文件在中美两国相似的背景和国情条件下,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结果。
——王照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施受挫原因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实行“双重分权”机制的“复合民主制”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大量采纳和借鉴美国宪法的内在精髓尝试建国”的具体表现,并分析造成中国与美国实施结果截然相反的原因。
材料一杰斐逊等美国思想家们指出,在美国可以实行“双重分权”机制的“复合的民主制”,概括性的说,就是把联邦的国家权力系统之间的横向分权,与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纵向分权的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上中下,左中右的“分权网络”称之为“双重保障”。
——摘编自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1911年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也同样采取了通过根本性法律文件(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形式对新成果、新兴资产阶级政权进行维护和保障,并大量采纳和借鉴美国宪法的内在精髓尝试建国。相似的宪法文件在中美两国相似的背景和国情条件下,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结果。
——王照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施受挫原因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实行“双重分权”机制的“复合民主制”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大量采纳和借鉴美国宪法的内在精髓尝试建国”的具体表现,并分析造成中国与美国实施结果截然相反的原因。
2.
(加试题)“另类历史”是指某些作品本身不是严格的历史著作或史料,但其中包含着某种历史信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图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北宋东京)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余皆羹店、分茶、酒店、香药铺、居民……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二下图是《罗汉图》和《西斯廷圣母》

宋朝刘松年《罗汉图》,是《十六罗汉图》之一,又名《灵猿献果图》。作品虽取自佛教题材,但罗汉形象已不同于早期怪异的西域特征,更接近现实的世俗生活;小和尚接过灵猴摘送的果子,极富生活情趣的描写淡化了作品的宗教气氛。
中世纪的圣母玛丽亚像全部都是冰冷的、僵硬的。而意大利画家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则是慈爱的、美丽的。该画作不仅展示了女性的温柔、秀美与坦然的骄傲,更歌颂了圣母将怀中孩子奉献人类、拯救世间的崇高行为。其对圣母的赞美,在生活美的价值观上战胜了基督教的厌世哲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宋代城市格局和商品经济发展发生了哪些变化?作为研究宋都汴京社会生活的历史资料,与《东京梦华录》等文献资料相比有何优势?
(2)据材料二,比较两幅图的共同点以及在内涵上的不同点。
材料一下图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北宋东京)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余皆羹店、分茶、酒店、香药铺、居民……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二下图是《罗汉图》和《西斯廷圣母》

宋朝刘松年《罗汉图》,是《十六罗汉图》之一,又名《灵猿献果图》。作品虽取自佛教题材,但罗汉形象已不同于早期怪异的西域特征,更接近现实的世俗生活;小和尚接过灵猴摘送的果子,极富生活情趣的描写淡化了作品的宗教气氛。
中世纪的圣母玛丽亚像全部都是冰冷的、僵硬的。而意大利画家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则是慈爱的、美丽的。该画作不仅展示了女性的温柔、秀美与坦然的骄傲,更歌颂了圣母将怀中孩子奉献人类、拯救世间的崇高行为。其对圣母的赞美,在生活美的价值观上战胜了基督教的厌世哲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宋代城市格局和商品经济发展发生了哪些变化?作为研究宋都汴京社会生活的历史资料,与《东京梦华录》等文献资料相比有何优势?
(2)据材料二,比较两幅图的共同点以及在内涵上的不同点。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北朝时期颜之推在官学衰落、贵族子弟身亡家破的悲剧中,意识到教导族中子弟学习德行与知识的重要性,写下一部体系宏大的《颜氏家训》,给颜氏一族和社会带来了广泛深远的影响。整部《颜氏家训》中,颜之推大量引用儒家经典的原文和典故,将儒家思想渗透进颜氏家族子弟的人格中。《颜氏家训》“述立身治家之法,辩证时俗之谬,以训子孙”,它的有关教育子女、治理家庭、人伦秩序的观念对构建和谐家庭具有指导意义。据《中国丛书综录》记载,自魏晋南北朝之始,历朝历代都有“家训”类的成书作品。宋朝出现的5本家训作品都深受《颜氏家训》的影响,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封建社会家庭教育体系。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颜氏家训》与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并简要说明中国家训文化的历史价值。
材料一 南北朝时期颜之推在官学衰落、贵族子弟身亡家破的悲剧中,意识到教导族中子弟学习德行与知识的重要性,写下一部体系宏大的《颜氏家训》,给颜氏一族和社会带来了广泛深远的影响。整部《颜氏家训》中,颜之推大量引用儒家经典的原文和典故,将儒家思想渗透进颜氏家族子弟的人格中。《颜氏家训》“述立身治家之法,辩证时俗之谬,以训子孙”,它的有关教育子女、治理家庭、人伦秩序的观念对构建和谐家庭具有指导意义。据《中国丛书综录》记载,自魏晋南北朝之始,历朝历代都有“家训”类的成书作品。宋朝出现的5本家训作品都深受《颜氏家训》的影响,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封建社会家庭教育体系。
——摘编自罗乐《(颜氏家训)家庭美德思想及其价值》
材料二 梁启超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他将中西方思想融合起来,贯穿到家庭教育当中。梁启超对子女进行科学知识教育,以趣味引导学习,让子女自主学习。他认为做学问不能纸上谈兵,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梁启超教育子女“人必有爱国心,然后可以用大事”。他将道德分为公德和私德,认为中国传统道德偏于私德,是为“人人独善其身”;西方道德偏于公德,是为“人人相善其群”。他志在把子女培养成具有独立人格、具有公德心、意志坚定、知书达理的人才。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对当代家庭教育具有现实意义。——摘编自段燕蓉《论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指出《颜氏家训》与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颜氏家训》与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并简要说明中国家训文化的历史价值。
2.单选题- (共19题)
4.
公元前451年之前,雅典男子与他们外国妻子所生的孩子可以获得完全公民权。而伯利克里改革后,只承认父母双方都是雅典公民的孩子拥有公民权。这一变化
A.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 |
B.扩大了雅典公民的参政范围 |
C.提高了雅典女性的社会地位 |
D.推动公民法向万民法的转变 |
5.
(加试题)《瀛环志略》中记载:“(某国)都城设有公会所,内分两所,一曰爵房,一曰乡绅房。爵房者,由爵位贵人及耶稣教士处之:乡绅房者,由庶民推择有才识学术者处之。国有大事,王谕相,相告爵房,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复转告乡绅房,乡绅酌核,上之爵房,爵房酌议,可行则上之相而闻于王,否则报罢。”这段文字描述的制度最有可能是
A.近代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及上下两院制 |
B.近代法国的共和制及参、众两院制 |
C.近代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及参众两院制 |
D.近代德国的君主立宪制及联邦、帝国两院制 |
6.
把敌人这个既重要而又薄弱的战略后方变成了解放军继续前进的战略基地,南可进退长江,威慑国民党统治的中心;西可直出汉水、大巴山,叩击川东门户。这样的战略态势
A.揭开了渡江战役的序幕 |
B.出现在淮海战役结束后 |
C.表明国共决战的时机成熟 |
D.得益于进军大别山的行动 |
7.
鸦片战争后的十几年间,以“夷”称外国人,依然成为常态。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夷”字的使用自此受到了限制。这反映了清政府
A.认可了平等外交的思想 |
B.传统观念的重大变化 |
C.放弃了“天朝上国”观念 |
D.开始向西方学习法律 |
8.
有学者痛陈:“当20世纪揭开帷幕的时候,中国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已经奄奄一息,濒临灭亡的边缘。”下列各项中体现这一说法的是
①《马关条约》开苏州、福州为商埠
②北京东交民巷被划为“使馆界”
③英法联军洗劫并火烧圆明园
④八国联军疯狂毁坏中华文明遗产
①《马关条约》开苏州、福州为商埠
②北京东交民巷被划为“使馆界”
③英法联军洗劫并火烧圆明园
④八国联军疯狂毁坏中华文明遗产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③④ |
9.
陇海铁路,原名陇秦豫海铁路,又名海兰铁路,是甘肃兰州(甘肃简称“陇”)通往江苏连云港(古称海州,简称“海”)的铁路干线,是近代史上兵家必争之地,下列重大军事行动跨越过这条铁路干线的有

①北伐战争
②太原会战
③徐州会战
④淮海战役

①北伐战争
②太原会战
③徐州会战
④淮海战役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10.
(题文)1942年2月,蒋介石访问印度,与印度政治领袖甘地会谈(下图中间穿白者),试图奉劝这位政治领袖放弃反对战争的立场。甘地一方面表达了对中国抗战的祝福,另一方面拒绝了蒋介石的主张。下列关于该历史事件的解读,正确的是


A.蒋介石访印促成了印度人民加入了反法西斯战争 |
B.蒋介石具有国家元首和盟军战区统帅的双重身份 |
C.蒋介石访印从根本上改变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战局 |
D.蒋介石访印后中国和印度两国外交关系开始改善 |
11.
英国《金融时报》认为:“(中国的)新丝路将成为美国主导的欧洲战后重建以来最大的经济外交计划”。二战后,美国在欧洲的“经济外交计划”
A.有利于二战后西欧国家的经济恢复 |
B.标志着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形成 |
C.客观上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 |
D.加强了美国在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
12.
金银窖藏是古代中国地主、官僚、商人保藏财产的重要办法。明代福建海商在菲律宾等地经商所积的白银,即多窖藏于地。近年来闽南各地曾屡次发现当年窖藏的西班牙银币。该材料最能反映
A.当时民间的中外贸易仍然存在 |
B.古代中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
C.金银窖藏无益于商品经济发展 |
D.西班牙银币在世界范围流转 |
13.
18世纪中叶,为利用水力,大规模的工厂都必须建在水流湍急的偏僻山谷,但远离原料和销售市场。曾经担任格拉斯哥大学实验员的瓦特发明了“万能蒸汽机”并获专利。它以煤作燃料,可根据需要建立工厂,摆脱了河流的限制。“万能蒸汽机”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科学理论的发展 |
B.自由主义的影响 |
C.专利政策的保护 |
D.市场需求的推动 |
14.
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泰勒提出“裙边理论”:“经济增长时,女人会穿短裙,因为她们要炫耀里面的长丝袜;当经济不景气时,女人买不起丝袜,只好把裙边放长,来掩饰没有穿长丝袜的窘迫。”一个时期的时尚和流行因素是当时时代特征的反映和缩影。下列时尚现象最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15世纪新航路开辟后,超短裙在欧洲广泛流行 |
B.二战后初期,超短裙成为引领全球的时髦装束 |
C.20世纪60、70年代,超短裙传入中国,受到中国女性的追捧 |
D.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流行色彩灰暗的长裙 |
15.
下表为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一些词语出现次数变化统计表(部分):(单位:次)
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结论是
词语 | 中共十二大 | 中共十三大 | 中共十四大 | 中共十五大 | 中共十六大 |
“左” | 16 | 5 | 11 | 1 | |
侵略 | 12 | 1 | 3 | 2 | |
阶级斗争 | 13 | 4 | 4 | 1 | |
制度 | 34 | 77 | 46 | 64 | 76 |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 12 | 3 | 5 | 10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 | 26 | 37 | 26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 | 14 | 4 | 16 |
非公有制经济 | | | | 2 | 6 |
社会保障体系 | | | | 1 | 4 |
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结论是
A.意识形态不再重要 |
B.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
C.“左”倾思想已经根绝 |
D.非公经济的发展缓慢 |
16.
(题文)1992年8月4日《人民日报》载“13年前,首钢人做梦也没有想到……1991年首钢销售收入91.4亿元,是1978年的6.3倍;实现利税29.26亿元,是1978年的6.72倍;实现利润23.6亿元,是1978年的7.9倍,平均每年递增17.22℅,超过世界500家大企业1953年以来平均增长速度的一倍……”这一现象反映了
A.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大型企业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
B.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企业效益显著提高 |
C.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的建立,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初步形成 |
17.
康德认为:“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这说明启蒙的真谛在于
A.人身自由 |
B.思想自由 |
C.推翻专制 |
D.主权在民 |
18.
南宋后期,在荆州和建康设有火药兵器制作院。荆州每月能制铁火炮一两千支,建康在两年多造出了三万八千多件火药武器,并能制造大量的火箭和十斤重的铁炮壳。这说明
A.南宋大规模制造火药武器 |
B.火药最先是在南宋发明的 |
C.南宋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
D.火药武器确保了南宋的安全 |
19.
爱因斯坦曾这样评价过牛顿:“其实在您的时代,阁下的思想和创造力已是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即使在今天,您的诸多创见仍指引着物理学的发展。虽然在我们的追根究底之下,这些观念必须以其他违反日常经验的东西来取代。”对上述相关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①牛顿的“思想和创造力”为启蒙运动产生提供了基础
②爱因斯坦否定了牛顿的力学体系
③相对论是“违反日常经验的东西”
④爱因斯坦对牛顿评价比较客观
①牛顿的“思想和创造力”为启蒙运动产生提供了基础
②爱因斯坦否定了牛顿的力学体系
③相对论是“违反日常经验的东西”
④爱因斯坦对牛顿评价比较客观
A.①③④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 |
20.
下图反映了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某一军事行动。此军事行动带来的影响是

①使得绥靖政策进一步瓦解
②推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
③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④英法美达到了祸水东引的目的

①使得绥靖政策进一步瓦解
②推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
③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④英法美达到了祸水东引的目的
A.①②③ |
B.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 |
21.
1938年9月,英国首相张伯伦在伦敦机场发表演说时说:“在我国历史上,这是第二次把光荣的和平从德国带回到唐宁街(英国首相府)来。”与张伯伦所谓两次“光荣的和平”相关的条约是( )
A.《凡尔赛和约》《非战公约》 | B.《凡尔赛和约》《慕尼黑协议》 |
C.《五国条约》《慕尼黑协议》 | D.《洛迦诺公约》《反共产国际协定》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