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现代化进程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不可避免。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在炮火中逐渐清醒并深刻反思自己的文化。第一次在鸦片战争后,主要围绕“中体西用”论进行;第二次在甲午战败以后,宣扬“西体中源”;从民国初年到五四运动前夕,第三次文化反省的“西体西用”论,最终陷入了民族虚无主义的泥潭,但也刺激了现代化探索方向的转变;开端于1928年的文化反省则因规模不大,后又爆发了华北事变,人们的注意力转移而就此结束。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并说明中、英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取向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材料一 现代化进程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不可避免。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在炮火中逐渐清醒并深刻反思自己的文化。第一次在鸦片战争后,主要围绕“中体西用”论进行;第二次在甲午战败以后,宣扬“西体中源”;从民国初年到五四运动前夕,第三次文化反省的“西体西用”论,最终陷入了民族虚无主义的泥潭,但也刺激了现代化探索方向的转变;开端于1928年的文化反省则因规模不大,后又爆发了华北事变,人们的注意力转移而就此结束。
——摘编自李晓语《浅析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材料二 约翰·密尔说,英国人“生而自由”。这指引着英国把抗拒王权、限制王权看作是“自由”的传统,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英国人极为尊崇经验的理性思维使他们追求政治的实际内容而并非形式。他们实行宗教宽容政策,推动了纺织业的近代化和经济的自由化。但英国尊崇传统的风尚也阻碍了后期的革新。如钱乘旦所言,“一个民族往往容易在前进的道路上战胜迎面扑来的艰难险阻,但要战胜自己创造出来的成绩和荣耀却相对困难。”——摘编自吕文辉《浅析英国传统文化对其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国人不断反思传统文化的背景和目的。(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并说明中、英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取向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06年9月1日,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先从改官制入手。同年11月6日,清政府宣布中央官制改革方案,其中涉及司法的部分是将刑部改为法部,专任司法行政;大理寺改为大理院,专掌审判。大理院正卿为正二品,由当时主持修订法律的著名法学家沈家本出任。
1907年7月6日,清政府公布地方官制改革方案,规定各省按察司改名为提法司,改按察使为提法使,专管司法行政,并监督各级审判;省会增设巡警道一员,专管全省警政事务;同时分设审判各厅以为司法独立之基础。但同时又规定,总督、巡抚“总辖该管地方外交军政,统辖该管地方文武官吏”;还明确规定各省布政使、提学使、提法使应“受本管督抚节制”,而提法使正是地方司法改革的直接组织者。官制改革方案的最后一条规定:“各省应就地方情形,分期设立高等审判厅、地方审判厅、初级审判厅。分别受理各项诉讼及上控事件。其细则另以法院编制法定之。”慈禧太后命由东三省先行试办;此外直隶、江苏两省因新政较有基础,又是较为开化的地区,也择地先为试办;其余各省,限十五年办好。
——摘编自迟云飞《晚清预备立宪与司法“独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司法“独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政府司法“独立”的特征及影响。
材料 1906年9月1日,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先从改官制入手。同年11月6日,清政府宣布中央官制改革方案,其中涉及司法的部分是将刑部改为法部,专任司法行政;大理寺改为大理院,专掌审判。大理院正卿为正二品,由当时主持修订法律的著名法学家沈家本出任。
1907年7月6日,清政府公布地方官制改革方案,规定各省按察司改名为提法司,改按察使为提法使,专管司法行政,并监督各级审判;省会增设巡警道一员,专管全省警政事务;同时分设审判各厅以为司法独立之基础。但同时又规定,总督、巡抚“总辖该管地方外交军政,统辖该管地方文武官吏”;还明确规定各省布政使、提学使、提法使应“受本管督抚节制”,而提法使正是地方司法改革的直接组织者。官制改革方案的最后一条规定:“各省应就地方情形,分期设立高等审判厅、地方审判厅、初级审判厅。分别受理各项诉讼及上控事件。其细则另以法院编制法定之。”慈禧太后命由东三省先行试办;此外直隶、江苏两省因新政较有基础,又是较为开化的地区,也择地先为试办;其余各省,限十五年办好。
——摘编自迟云飞《晚清预备立宪与司法“独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司法“独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政府司法“独立”的特征及影响。
2.单选题- (共6题)
3.
在伯利克里执政时期,雅典官员必须依法行事,一旦触犯法律,便要受到惩处。伯利克里本人在首席将军任上就曾被控渎职而受到法庭审判,并被处以罚金。这
A.体现了雅典法律至上的原则 |
B.标志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
C.是对雅典公共权力的有效制约 |
D.折射出罗马法影响深远 |
4.
1927年11月,宋庆龄、邓演达等发表《对中国及世界革命民众宣言》称,“农民必能于最近与城市之革命势力重心联合”,“(将来)政权主要的掌握在工农为中心的平民群众手上,其经济建设必超越资本主义之毒害向社会主义前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三民主义开始与工农运动相结合 |
B.更多的革命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
C.以农村为中心的革命新形势出现 |
D.部分国民党人继续弘扬新三民主义 |
5.
下表
为不同学者关于冷战起源的不同认识。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学者 | 观点 |
竺培芬 | 认为冷战是由美国酝酿和发动的,根源在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苏联只是被动的应战者,美国必须对冷战承担主要责任。 |
沈志恩 | 冷战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是双方行为的结果,并非美国单方面对苏联发动的。冷战并非美国独家制造,而是“美苏共振工动所致”。 |
陈亚峰 | 在冷战的起源中,英国政府极端仇视共产主义意识形念,对美苏冷战的爆发起了始作俑者的作用。 |
张华 | 斯大林把美国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当作假想敌而采取敌视态度,进而冷战不可避免。 |
为不同学者关于冷战起源的不同认识。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国家利益的冲突是冷战发生的主要原因 | B.美苏冷战的发动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 |
C.美英等国应该对冷战发动承担主要资任 | D.极端意识形态不利于构建国际和平秩序 |
6.
下表为1750~1900年世界部分国家及区域工业生产发展占世界份额表,对该表所反映的问
题最为合理的解释是

题最为合理的解释是

A.欧美的崛起得益于两次工业革命 | B.闭关锁国使工业发展丧失外驱力 |
C.半殖民地经济结构比例大多失衡 | D.科学技术的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