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地图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看世界的视角,也在利用过程中引发了人们的反思。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制图业发展大事记
(1)概括促进1884年以来制图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制图业发展大事记
时间 | 重大事件 |
1884年 | 国际会议决定以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子午线为零度经线。 |
1891年 | 国际地理会议通过合作编制国际百万分之一地图的提案。 |
1910年 | 莱特从飞机上拍摄了第一张照片,航空摄影测量制图改变了传统的地面测图技术。 |
20世纪50-70年代 | 苏联和美国竞相发射卫星,人类开始从地球外空间进行全球性遥感制图。 |
20世纪50年代以来 | 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地图测绘,手工制图向自动制图转变,数字地图成为最现代化的地图品种,提供气象、导航等各类服务。 |
(1)概括促进1884年以来制图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
新材料·新视野·新方法
材料一由于传统史书对于殷商历史叙述过于简略,故一度有人质疑其是否存在。甲骨文发现后,殷商的历史得以证实。甲骨文记载的商王世系继承与《史记》所载不尽相同,并出现类似“嫡”“庶”的词语;甲骨文反映出商代祭祀分为不同等级,祭祀对象有祖先和天帝、日、月、云、星、山川河流等诸神,祭祀祖先的规模和频率超过了其它神;甲骨文还记载了商王与其它地区的朝聘贡巡之礼、军事联盟之礼、贵族之间的通婚之礼等。
——摘编自陈戌国《中国礼制史》
(1)①依据材料一,指出甲骨文反映了商代哪些社会状况?
②简述甲骨文的发现对历史研究的意义
材料二“世界史”和“全球史”是人们研究和认识历史的两种不同视角。严格意义的“世界史”在人们具备全球性地理知识后就出现了。它以政治、军事和外交为框架,把各区域、国家、民族的历史简单拼凑在一起,近代欧洲的发展使得众多史学家把欧洲视为先进和文明的样板。“全球史”出现于20世纪后半期,是当代全球化趋势在历史研究中的反映。它研究的重点是不同国家、地区和文明之间的差别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提倡全面客观地看待不同地区、民族的历史,肯定所有民族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材料三截止至20世纪末,关于人类全球化进程的起源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
(2)①依据材料二,比较“世界史”与“全球史”两种研究视角的不同点。
②阅读材料三,表明你赞同哪种观点(也可提出新观点),并运用“全球史”的视角简要说明。
材料四在中国古代,官修史书占据主要地位,君臣纪传构成史书的主题内容,儒家思想成为判断是非的标准。统治者读经书和史书,“经则守之而治身,史则考之而应变”。
近代中国的史学研究出现了新变化。20世纪初,梁启超指出传统史学存在“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等弊端。社会经济受到广泛重视,对边疆地区和世界历史的研究日益增多。进化论、唯物史观等先后成为史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许多史学家编写历史教科书。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一批史籍整理出来,历史读物出版繁荣,史学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除坚持唯物史观外,西方社会学、统计学等方法也被广泛运用,经济史持续成为研究热点,“现代化”等问题成为研究的新领域。
(3)阅读材料四,对中国史学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材料一由于传统史书对于殷商历史叙述过于简略,故一度有人质疑其是否存在。甲骨文发现后,殷商的历史得以证实。甲骨文记载的商王世系继承与《史记》所载不尽相同,并出现类似“嫡”“庶”的词语;甲骨文反映出商代祭祀分为不同等级,祭祀对象有祖先和天帝、日、月、云、星、山川河流等诸神,祭祀祖先的规模和频率超过了其它神;甲骨文还记载了商王与其它地区的朝聘贡巡之礼、军事联盟之礼、贵族之间的通婚之礼等。
——摘编自陈戌国《中国礼制史》
(1)①依据材料一,指出甲骨文反映了商代哪些社会状况?
②简述甲骨文的发现对历史研究的意义
材料二“世界史”和“全球史”是人们研究和认识历史的两种不同视角。严格意义的“世界史”在人们具备全球性地理知识后就出现了。它以政治、军事和外交为框架,把各区域、国家、民族的历史简单拼凑在一起,近代欧洲的发展使得众多史学家把欧洲视为先进和文明的样板。“全球史”出现于20世纪后半期,是当代全球化趋势在历史研究中的反映。它研究的重点是不同国家、地区和文明之间的差别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提倡全面客观地看待不同地区、民族的历史,肯定所有民族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材料三截止至20世纪末,关于人类全球化进程的起源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
观点 | 起源 |
全球化500年 | 从新航路开辟算起 |
全球化150年 | 从工业革命的传播算起 |
(2)①依据材料二,比较“世界史”与“全球史”两种研究视角的不同点。
②阅读材料三,表明你赞同哪种观点(也可提出新观点),并运用“全球史”的视角简要说明。
材料四在中国古代,官修史书占据主要地位,君臣纪传构成史书的主题内容,儒家思想成为判断是非的标准。统治者读经书和史书,“经则守之而治身,史则考之而应变”。
近代中国的史学研究出现了新变化。20世纪初,梁启超指出传统史学存在“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等弊端。社会经济受到广泛重视,对边疆地区和世界历史的研究日益增多。进化论、唯物史观等先后成为史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许多史学家编写历史教科书。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一批史籍整理出来,历史读物出版繁荣,史学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除坚持唯物史观外,西方社会学、统计学等方法也被广泛运用,经济史持续成为研究热点,“现代化”等问题成为研究的新领域。
(3)阅读材料四,对中国史学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单选题- (共6题)
3.
伯利克里上台后,计划重建被希波战争摧毁的雅典卫城。尽管遭到贵族派的反对,但他仍获得了公民大会的支持,赋予其建造卫城之权。这反映出
A.伯利克里时期贵族的公民权被彻底铲除 |
B.雅典民主政治的突出特点是“轮番而治” |
C.公民大会是雅典事实上的最高权力机构 |
D.伯利克里因设五百人议事会而广受支持 |
4.
1871年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和联邦议会的立法权涉及迁徙居住和公民权、海关与贸易、帝国赋税、度量衡与货币制度、铁路、邮政和电报等范围,还规定联邦法律高于各邦法律的制度。以上规定起到的作用是
①有利于建设统一强大的国家
②促进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③强化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
④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①有利于建设统一强大的国家
②促进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③强化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
④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5.
分权思想源出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近代启蒙运动期间,明确阐述分权学说的是英国的洛克,法国的孟德斯鸠发展了洛克的学说,系统地提出三权分立原则。美国率先将此原则付诸实践。由此推断启蒙运动
A.借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之名宣传新思想 |
B.激化国王与议会的矛盾,引发英国革命 |
C.促使法国共和派和君主派最终达成妥协 |
D.提倡的一些原则被写入了美国联邦宪法 |
6.
下图是创作于1854年的版画《英格兰的“白人奴隶”》,反映了纺织厂里发生的现象。据此可以判断


A.奴隶贸易对欧洲影响较深远 |
B.工业革命提高妇女政治地位 |
C.英国工人阶级工作环境恶劣 |
D.此画体现了现代主义的风格 |
7.
1938年-1940年,四百多家工厂和上万名技术人员撤退到四川和陕西等内地。战前工业以制造消费资料为主,而在战时新工业中,有50%制造与军事有关的产品。对以上材料解释正确的是
①抗战时期中国的工业布局发生了较大变化
②服务于抗战需要,中国被迫调整产品结构
③此举奠定了大西南在中国工业的核心地位
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延缓了中国工业化进程
①抗战时期中国的工业布局发生了较大变化
②服务于抗战需要,中国被迫调整产品结构
③此举奠定了大西南在中国工业的核心地位
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延缓了中国工业化进程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