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丘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80882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5/12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议会下院开会时,会议大厅里只有一张桌子,这张长条桌子从中间将大厅一分为二,执政党和反对党各坐一边,隔桌相望。更特别的是,两边前排就坐的议员连头衔都一一对应,一边是执政党的内阁成员,另一边则是与内阁成员相对应的“影子内阁”成员。1907年,保守党领袖张伯伦第一次正式建立反对党内阁,并使用了“影子内阁”这个形象的叫法。从此,反对党组建“影子内阁”的做法成了英国沿用至今的惯例。“影子内阁”的最终目标是寻找机会取代执政党的地位,转为正式的内阁。这种潜在的“替代危险”对执政一方起到制约作用,“影子内阁”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了政治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摘编自《民主与法制时报》
材料二 民国初期活跃于国会中的政党,可大致分为激进、保守二派。激进派的政党,严格说来,只有同盟会和国民党。统一共和党在并入国民党以前,是骑墙于同盟会与共和党之间的;民宪党则系由国民党分出。……统一共和党的党员虽有不少原属革命派,但以出身立宪派和旧官僚者为多,故在态度上较同盟会为温和。……与同盟会合组国民党的其他小党派,亦大多不是起于理想相同,而是因为眼见国民党将能在政坛上占优势。……至于正式国会后期出现的民宪党,虽系自国民党分出,但以吸收了许多进步党党员,在态度上亦较温和。作为激进派政党的同盟会和国民党,是使民国初年国会发挥功能的主要力量。
——张玉法《论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我国各民族已经团结成为一个自由平等的民主大家庭。我国人民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斗争中已经结成了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影子内阁”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政党政治活跃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党制度有何创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了第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改革的文件——《学制》。《学制序文》中说:“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产,昌其业,以遂其生者,此无他,端赖修身,开智,长其才艺也。而修身、开智、增长才艺又非学不可。故有学校之设立。”同时指出改革教育的目标是“自今以后一般人民,无论华族、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必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政府将全国划分成学区,设置各级、各类学校,逐步普及小学义务教育。1890年10月,日本明治天皇签署颁布了《教育敕语》。

——叶立群《日本的教育改革)》

材料二  1901年清末新政伊始,清廷就启用管学大臣张百熙着手学制制定工作。1902年8月,清政府正式公布中国近代第一部学校系统章程《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完备的现代学制,学制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培养目标、修业年限、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及相互衔接的关系,其主要内容多参照日本学制。1904年1月,清延再次颁布由张百熙等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其中强调,“至于立学宗旨,勿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沦(注: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刘翔《论明治维新对清末学制改革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本的教育改革特点。
(2)综合以上两则材料.指出中日两国教育改革的相似之处。
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南联盟地处巴尔干地区,与俄关系良好,为了控制巴尔干,缩小俄罗斯的势力范围,北约认为有必要惩罚一下南联盟。……科索沃是南联盟的一个省,1980年铁托去世后,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族带有分离主义色彩的骚乱频频发生,1998年2月,阿族极端分子组成的“科索沃解放军”与政府警察发生大规模冲突,引发了科索沃危机。西方国家借机大举介入,北约与南联盟矛盾激化。1999年3月24日,未经安理会授权,北约以“保护人权”之名,对南联盟发动了代号为“盟军”的空袭行动,科索沃战争爆发……北约以“民主、人权”为借口,把一国内部事务国际化,这大大助长了民族分离主义分子的气焰,严重威胁到有关国家的稳定。越来越多的人也认清了美国的真实面目,世界范围内(包括西方国家在内)掀起了反战、反美的抗议活动。

——摘编自芮立平、闫卫民《科索沃战争影响初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索沃战争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索沃战争带来的影响。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徐光启(1562—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万历二十五年举乡试第一,又七年成进士。从西洋人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徐光启与利玛窦交往中翻译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占、线、角、三角形等这些数学术语一直流传到今天,并传播到朝鲜、日本。江南水灾那年,徐光启回家为父亲守孝,看到农田被淹,十分忧心。此时,一位朋友从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甘薯,徐光启开荒试种获得丰收,他把种植心得与百姓分享,使本来在福建沿海种植的甘薯得以在江浙种植。魏忠贤当政时,由于徐光启耿直,遭到魏党弹劾,罢官回家,他把其多年对农业的研究心得进行系统化,加以编排、校对,并吸收西洋农业成就,写成了《农政全书》。

——摘编自彭勇(徐光启:历史给明朝的最后一个机会》

(1)根据材料,指出徐光启取得的主要科学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徐光启取得的科学成就的影响。

2.论述题(共1题)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学者金观涛曾将社会结构规定为某一社会中由政治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或称意识形态结构)互相偶合而成的形态稳定的组织系统。如下图

——摘编自金观涛《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中国传统社会与社会结构”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使图示符合材料描述。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3.单选题(共6题)

6.
伯利克里说:“担任公职的权利不属于哪个家族,而是贤者方可为之。家境贫寒不成为其障碍。”这反映出雅典
A.公民大会决策具有科学性
B.公职都通过抽签选举产生
C.城邦公正平等的民主原则
D.民主权利的使用注重程序
7.
美国国会于1791年通过了宪法的十条修正案。包括:信仰、出版、集会、示威的自由;携带武器的自由;军队不得进入民房;免于不合理搜查与扣押;禁止过度严厉的刑罚和罚款;宪法未赋予政府的权利都属于各州和人民等。1791年宪法修正案的突出特点是
A.厘清了联邦政府与各州的权利关系
B.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C.以明确的条文对公共权力进行限制
D.美国宪法的民主共和性质得以加强
8.
明朝皇帝每于郊祀上报皇天牧养有成时,都把全国的户口薄籍陈于祭台之上,即表示上天赐予他对人民、土地的所有权。这一做法反映了
A.明朝天人合一思想仍很盛行
B.封建统治者对.农业生产重视
C.土地国有仍是主流土地制度
D.明朝的人口户籍管理较严格
9.
宋代早市批售或零售“果子”竞争激烈,商贩用其特有的声韵叫卖,在勾栏瓦舍中的艺人听了相关的叫卖声而产生了“文八娘叫果子’的节目。这反映出宋代
A.商品经济发展影响文化创造
B.商贩叫卖之语符合宋词韵律
C.商业活动发展打破时空界限
D.勾栏瓦舍成为主要休闲场所
10.
1935年.国民党政府先后对金融和重要的战略物资进行统制。1937年7月又对粮食资源、交通卫生机关等进行统制,随后在上海成立了四行联合办事处总处,并由资源委员会主持沿海工厂内迁。这一做法
A.是为了应对国内的经济危机
B.直接导致民族丁业陷入困境
C.为争取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D.是官僚资本借国家政权巧取豪夺
11.
张之洞认为,中国物产之盛甲于五洲,但因交通不便,工艰运贵,所以出产不多,销售不广,且土货往往质粗价廉,只有经过机器、化学的加工.才能变粗为精,实现增值。由材料可知,张之洞认识到
A.经济对国家实力有重要影响B.中国处于商战劣势的根源
C.大机器生产对商战的重要性D.专制政体导致了商战不利

4.选择题(共1题)

12.

Tom, your room is too dirty. You must 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6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