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5月四模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80874

试卷类型:四模及以后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19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年,各地通过多种方式隆重纪念这位重要的思想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马克思没有描绘一幅社会主义的蓝图,这不是他的目标。他想要分析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不断变革的生产力。换句话说,他想要确定的是,在资本主义内部,生产力产生了它的反命题,并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的过程,就像以前的奴隶制和封建制一样。他最早注意到经济周期是资本主义经济一个常见现象

——摘编自(美)布鲁、格兰特《经济思想史》

材料二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那么它在消灭这种生产关系的同时,也就消灭了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从而消灭了它自己这个阶级的统治。……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共产党宣言》设想的未来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将如何实现?
(3)结合所学知识并综合上述材料,针对当今世界存在的问题,说明马克思主义对当今世界的价值?
2.
今年是戊戌变法120周年,有关这次变革的讨论再次引发人们的思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戊戌维新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自上而下的制度变革,或者按通常的说法,是一次大的变法。通行的观念是将中国在晚清时候的变革梳理出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递进过程,而戊戌维新所处的正好是第二层次。虽然在今天看来,戊戌维新真的还没有到达这一层次。戊戌变法一百天就完蛋了,然后中国开始向后转,导致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大倒退,甚至洋务运动时期取得成果都被否定。但如果我们不把戊戌变法局限于“百日维新”,而是向前推的话,就会发现,变法实际上是一幅非常壮丽的画卷

——摘编自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所言,戊戌变法没有达到第二层次,这是为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作者为什么说“变法是一幅非常壮丽的画卷”?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戊戌变法失败造成的深远影响。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爱因斯坦指出,牛顿的各种发现已进入公认的知识宝库,成为“伟大的人类之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牛顿在《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第一版的序言一开始就指出,他要“致力于发展与哲学相关的数学”,这本书是几何学与力学的结合,是一种“理性的力学”,一种“精确地提出问题并加以演示的科学,旨在研究某种力所产生的运动,以及某种运动所需要的力。他的任务是“由动现象去研究自然力,再由这些力去推演其它的运动现象”。

——摘编自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序》

材料二 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十分赏识这位来自乡村的青年才俊,为他提供了优厚的条件,让他能够专心地进行研究。莱恩图书馆(1676—1695)是剑桥大学最有名的和得天独厚的图书馆,它坐落在纳维尔庭院的西端,屋顶上伫立着的四座石像,代表四门最古老的学科:神学、法学、物理学和数学。图书馆的馆藏十分有价值,牛顿在那里如鱼得水。

——摘编自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解读)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理性的力学”包含哪些成果?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牛顿取得科学成就的因素有哪些?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牛顿的成就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2.单选题(共15题)

4.
“在梭伦、克里斯提尼等执政时,老百姓的权利虽有增加,但由于出席陪审团没有报酬,让有钱的人在法庭占尽优势。”据此,伯利克利推行的津贴措施
A.培育了选民的心智
B.防止了贵族的专权
C.损害了公民的品格
D.扩张了平民的权利
5.
《联邦宪法》第六条第二款:“宪法、为实现宪法而制定的联邦立法、根据联邦授权已经缔结和将要缔结的条约,为联邦最高法律;各邦宪法和立法若与联邦最高法律抵触,各邦法官应受最高法律约束。”该条款确立的原则是
A.集权制原则
B.联邦制原则
C.共和制原则
D.人民主权原则
6.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第一条内容为“嗣后大清大皇帝、大英国君主永存平和,所属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天朝上国”不得不接受耻辱
B.宗藩体制不得不接受条约体制
C.为此后实现长期和平奠定基础
D.国际平等原则得到了很好贯彻
7.
下表是某一时期中央人民政府组成表。这表明
A.国共合作下的广州国民政府成立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组织形式
C.中共联合各方面共同创建新中国
D.新时期民主协商政治取得了实效
8.
在一份公报中有这样的表述: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这表明
A.中美关系终于实现了正常化
B.中美关系正经历严峻的考验
C.中国已经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D.中美正在寻求正常化的道路
9.
《剑桥美国史》:“在冷战的背景下,复杂的问题得以简单化,美国的主要威胁来自里根所称的‘邪恶帝国’苏联。1991年苏联的解体摧毁了这个框架,开启了通往乔治·布什乐观地称为‘新世界秩序’的道路,而这条道路也许不可避免地注定是一条混乱之路。”这段话旨在强调
A.冷战客观上缓和了国际局势
B.美苏对抗导致世界秩序稳定
C.美国主导新世界秩序的重建
D.新旧秩序转换中的局势动荡
10.
有史家注意到,苏南地区毗邻上海,本属首当其冲之地,但直到光绪年间,时人记叙还提到纺织与耕种相济以谋食营生的事实,甚至“村镇收租之家,至其时,积布累累,问之,则皆佃者之穷而无告以布当钱米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苏南缺乏近代民族工业
B.苏南地区小农挣扎求生
C.苏南没受上海开埠影响
D.苏南经济结构几无变迁
11.
民国初年有一副对联:“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民国初年社会风貌有了较大变化
B.纪年的改革体现帝王观念的顽固
C.男女平权表明社会平等已经实现
D.风习的变化与政治变革基本无关
12.
明代中期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化速度加剧,随之而来的则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道光《苏州府志》卷一记载,晚明苏州府“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聚居市镇者十之三四,散处乡村者十之一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商品经济推动人口流动
B.聚居是城镇化进程的动因
C.政府放宽人口迁徙限制
D.苏州府官员理念开放宽容
13.
有学者指出,18世纪晚期工厂制度出现了,到19世纪中叶,英国所有棉布都已经在工厂里生产,工厂制度代替了分包制和原工业的工场,成为工业经济特有的生产方式。对“特有”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A.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完成
B.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
C.产生了比蒸汽机更大的影响
D.促进了工业革命深入发展
14.
《新全球史》载:“1500年以后,跨文化互动在更大的地理范围内展开,文化间的碰撞比之前几百年间的更具破坏性……欧洲的影响决定性地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平衡。”这表明在新航路开辟后:
A.欧洲的影响力逐步扩大
B.跨文化互动才得以展开
C.文化碰撞阻断跨洋交流
D.欧洲维持了世界力量平衡
15.
在他们的心中,自然法则是最高的准则,任何人间的王权、神权、金钱都应该从属于最高准则。由此开始的解放释放了巨大能量,冲击着18至19世纪的欧洲。他们
A.建构了全新的科学体系
B.崇尚理性并且病入膏肓
C.批判并抨击了所有观点
D.希望重新建立法治社会
16.
“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个人,也不是说在古代社会无价值。不过因他不能支配现代人心,适合现代潮流,还有一班人硬要拿他出来压迫现代人心,抵抗现代潮流,成了我们社会进化的最大障碍。”这表明陈独秀旨在
A.否定孔教传统的是非和价值标准
B.肯定孔教是传统社会的精神支柱
C.强调孔子个人学说不合现代生活
D.从现代生活角度重估孔教的价值
17.
下图是一场全国性大讨论的报纸照片,这场大讨论
A.恢复了濒临崩溃的国民经济
B.重申了实事求是的基本精神
C.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D.创立了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
18.
下图的作者是荷兰的画家蒙德里安,他认为艺术应根本脱离自然的外在形式,以表现抽象精神为目的,追求人与神统一的绝对境界,即“纯粹抽象”,与之相似的作品是
A.《向日葵》
B.《悲惨世界》
C.《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D.《等待戈多》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