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选举是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主要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任何行政官员都不应根据人民的选举来任命。议会中掌握着多数的政党通常将任命它自己的领袖;各大臣自然均由为首的大臣选任;而为首的大臣本人,尽管实际上由议会指定,但在一个王国政府则应正式地由国王任命。美国宪法规定四年一度由全体人民选举总统,当***及其政府,这仍是皇帝的特权。
(2)根据材料二,为什么说1832年议会改革后“民主的道路并没有走完”?英国议会改革表现出哪些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德意志帝国议会选举的进步之处与不足。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西方选举制度的认识。
材料一 任何行政官员都不应根据人民的选举来任命。议会中掌握着多数的政党通常将任命它自己的领袖;各大臣自然均由为首的大臣选任;而为首的大臣本人,尽管实际上由议会指定,但在一个王国政府则应正式地由国王任命。美国宪法规定四年一度由全体人民选举总统,当***及其政府,这仍是皇帝的特权。
——摘编自武寅等著《西方国家政治制度》
(1)结合英国责任内阁制,指出材料一中密尔设计的任命行政官员的办法。根据材料一,密尔认为美国总统选举有何弊端?(2)根据材料二,为什么说1832年议会改革后“民主的道路并没有走完”?英国议会改革表现出哪些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德意志帝国议会选举的进步之处与不足。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西方选举制度的认识。
2.论述题- (共1题)
2.
近代以来西方在中国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均远胜此前,但中国文化仍以其鲜明特色而立于世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有为思想中最具价值的内容是关于大同的理论构想,它是以传统大同思想为底本,糅合了西方人道主义、社会主义及民主政治思想的一个创造。与康有为的大同理想不同,孙中山的“大同主义”是现在型的行动纲领。孙中山说:“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这是他自己的理论发明,又集中了他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一揽子方案。它的特点是选择和吸收西方各种社会主义学说的有用成分,同时又承继了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
——摘编自马勇等著《近代中国与世界》
材料二 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中国“中西会通”和“中西融合”的呼声不绝于耳。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从此,中国思想文化的格局又一次发生了巨大改变—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五四”时期的新文化人物,包括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都主张中西学的会通与融合。随着马克思主义文化在中国的崛起,近代中外文化经百年的互动与融合,最终促成中华古老文化的新生。
——摘编自张允熠《近代中西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汲取的西方“民主政治思想”及其指导下的政治实践,概述孙中山“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20世纪上半期的相关史实,就“近代中西思想文化的融合”问题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材料一 康有为思想中最具价值的内容是关于大同的理论构想,它是以传统大同思想为底本,糅合了西方人道主义、社会主义及民主政治思想的一个创造。与康有为的大同理想不同,孙中山的“大同主义”是现在型的行动纲领。孙中山说:“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这是他自己的理论发明,又集中了他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一揽子方案。它的特点是选择和吸收西方各种社会主义学说的有用成分,同时又承继了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
——摘编自马勇等著《近代中国与世界》
材料二 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中国“中西会通”和“中西融合”的呼声不绝于耳。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从此,中国思想文化的格局又一次发生了巨大改变—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五四”时期的新文化人物,包括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都主张中西学的会通与融合。随着马克思主义文化在中国的崛起,近代中外文化经百年的互动与融合,最终促成中华古老文化的新生。
——摘编自张允熠《近代中西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汲取的西方“民主政治思想”及其指导下的政治实践,概述孙中山“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20世纪上半期的相关史实,就“近代中西思想文化的融合”问题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3.单选题- (共14题)
3.
“在梭伦、克里斯提尼等执政时,老百姓的权利虽有增加,但由于出席陪审团没有报酬,让有钱的人在法庭占尽优势。”据此,伯利克利推行的津贴措施
A.培育了选民的心智 |
B.防止了贵族的专权 |
C.损害了公民的品格 |
D.扩张了平民的权利 |
4.
《十二铜表法》规定:“债权人得拘禁债务人六十日。在此期内,债务人仍可谋求和解;如不获和解,则债权人应连续在三个集市日将债务人牵至广场,并高声宣布所判定的金额。在第三次牵债务人至广场后,如仍无人代为清偿或保证,债权人得将债务人卖于台伯河外的外国或杀死之。”这一规定反映了罗马法
A.限制贵族特权 |
B.蕴含私权观念 |
C.保护平民利益 |
D.维护奴隶制度 |
5.
钱乘旦在《第一个工业化社会》中写道:“‘光荣革命’以后的这套政治制度在英国叫做‘旧制度’。根据这种制度,少数贵族掌握政权,他们通过议会分享权力。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的顺利发生,但是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必然被工业化社会所淘汰。”根据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光荣革命后的英国政治无质的变化 |
B.光荣革命实现了少数贵族专制统治 |
C.工业革命完全否定了英国当时政治 |
D.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政治制度发展 |
6.
《联邦宪法》第六条第二款:“宪法、为实现宪法而制定的联邦立法、根据联邦授权已经缔结和将要缔结的条约,为联邦最高法律;各邦宪法和立法若与联邦最高法律抵触,各邦法官应受最高法律约束。”该条款确立的原则是
A.集权制原则 |
B.联邦制原则 |
C.共和制原则 |
D.人民主权原则 |
7.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第二十条规定:“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此后,所有年满25岁的男性都有权参加帝国议会的选举。而英国在1884年议会改革后,选民权的比重也才上升到成年男性的60%。由此可见19世纪的欧洲
A.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更加民主和公开 |
B.英国拥有更加强大的贵族寡头政治传统 |
C.选举权的广泛程度不等于民主化的水平 |
D.秘密选举会使处于依附地位的人受胁迫 |
8.
图片是一定时期的历史符号。下图是中国共产党在某一历史时期的宣传标语,其内容真实反映了当时


A.创建人民军队成为迫切需要 |
B.国共两党斗争目标趋于一致 |
C.阶级和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 |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 |
9.
二战结束后,接受日本投降签字国家的顺序是美、中、英、苏、澳、加、法、荷等。1946年5月,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以美、英、苏、中、法为序,经过中国法官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的次序排列。对法官席次变化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中国法官的积极斗争 |
B.中华民族的巨大贡献 |
C.中国实力的显著提升 |
D.中国利益的必然要求 |
10.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资政新篇》提出:“兴车马之利,……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兴银行,……兴器皿技艺。有能造精奇利便者,准其自售。”义和团时期揭帖称:“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把线砍,旋即毁坏大轮船。”导致两者对待西方文明态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 农民阶级的落后性与保守性
B. 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程度不同
C. 两者社会主要矛盾存在差异
D. 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
A. 农民阶级的落后性与保守性
B. 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程度不同
C. 两者社会主要矛盾存在差异
D. 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
11.
在1927年召开的八七会议上,中共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此时的中共
A.工作重心开始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
B.并没有摆脱俄国革命模式束缚 |
C.已经不再受共产国际的直接指导 |
D.开始认识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 |
12.
《中华文明史》写道,作为19世纪后半期的一种官方或准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观,它所要回应的实际上是如何处理传统与近代的关系。这是鸦片战争后不断困扰中国人的一个大问题。甲午战败也揭示了其缺陷。在当时“主流意识形态”指引下
A.国人开始关注世界形势 |
B.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第一步 |
C.全国掀起维新变法运动 |
D.中国政治体制发生了巨变 |
13.
当启蒙运动实际发生时,法国人并没有将此称为启蒙运动和给定义。1783年,《柏林月刊》以“什么是启蒙运动”为题进行公开征文讨论,下列符合征文要求的是
A.注重提倡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 |
B.经过别人的引导来运用自己的理智 |
C.不需改造社会和改善人的命运 |
D.脱离自己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
14.
在他们的心中,自然法则是最高的准则,任何人间的王权、神权、金钱都应该从属于最高准则。由此开始的解放释放了巨大能量,冲击着18至19世纪的欧洲。他们
A.建构了全新的科学体系 |
B.崇尚理性并且病入膏肓 |
C.批判并抨击了所有观点 |
D.希望重新建立法治社会 |
15.
《新青年》自第2卷刊登通告:“自第二卷第一号起,新辟‘读者论坛’一栏,容纳社外文字,不问其‘主张’‘体裁’是否与本志相合。”同时,《新青年》第1到3卷每一号的封三都刊有《投稿简章》,明确提出“来稿无论或撰或译,皆所欢迎”。此举
A.宣告新文化运动开始 |
B.体现了兼容并收的原则 |
C.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 |
D.大力弘扬了“五四精神”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