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二中高二下历史期末冲刺训练(三)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380858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7/7

1.单选题(共44题)

1.
伯里克利在一个演讲中说,”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制,是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这体现了
A.雅典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B.雅典民主不只是贵族的民主
C.雅典公民是雅典民主的决定性力量D.雅典民主根本上是公民的人民民主
2.
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指出,雅典公民只是言辞的欣赏者,根据演说词的好坏来判断事实,而政治领袖们“忙于施展个人阴谋,以图获得对民众的领导权”。这一论述旨在
A.表达对雅典公民的赞赏
B.说明民主政治存在弊端
C.表达对民主政治的反对
D.说明政治素养的重要性
3.
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说:“就市民法来说,奴隶被认为不是人;但是根据自然法,情形便不同了,因为自然法认为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这表明乌尔比安
A.主张人人平等的自然法B.反对奴隶制度
C.认为奴隶制与自然法相悖D.支持奴隶的生存权
4.
罗马《十二铜表法》中的第八表规定:“不法砍伐他人树木的,每棵均处25阿司(古代罗马货币单位)的罚金。”这说明当时罗马
A.法律只保护富有者的利益
B.注重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C.法律规定具有一定教条性
D.公共利益高于私人的利益
5.
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大部分辉格党人放弃运用契约理论、天陚人权或者人民主权这些激进观念为革命合理性做出辩护。相反,认为光荣革命是对宪政传统的恢复。这表明在当时英国
A.政治合法性受历史传统影响
B.光荣革命成果受到挑战
C.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D.政治生活缺乏理性精神
6.
在1649年1月27日宣判查理一世死刑的国王审判委员会会议上,愿意出席法庭的只占全体成员的一半(共135人,67人出席),而且费了好大力量才使他们一致同意。在判决书上同意签字的仅有52个人。这说明英国
A. 有制约王权的历史传统   B. 王权与议会的矛盾激烈
C. 有尊重传统的社会心理   D. 君主立宪制下王权受限
7.
1972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尼克松的窃听丑闻,即“水门事件”爆发后,《华盛顿邮报》一直追踪报道;民主党候选人乔治·戈迈文声称水门事件是对美国民主与自由的践踏;国会也成立了特别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材料最能体现美国
A. 主权在民原则
B. 天赋人权原则
C. 分权制衡原则
D. 联邦制原则
8.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在今天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外交行为,可当时的人们却感到愤愤不平。这种“不平”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强烈的国家主权意识
B.对国际外交原则缺少理解
C.传统的天朝上国思想
D.不断增强的爱国主义意识
9.
据文献记载,英国选择福州作为通商口岸,“意在武夷山茶”,但开放近9年,福州港茶叶外销量仍然极低。直到1853年,福州的茶叶贸易才开始兴盛,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鼎盛,与上海、武汉合称为中国三大出口茶市,并长期居第一。导致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机器制茶业兴起
B.海关关税的降低
C.国内政局的变动
D.国际茶市的扩大
10.
1894年7月,日本《朝日新闻》发表连续报道:《清国商人归国》(11日)《袁世凯归国》(21日)《有七十一名支那人回国》(27日)《清国公使馆员回国》(28日)《支那人归国》(29日)《清国公使馆和领事家族归国》(31日),这一系列报道
A.预示中日大战迫在眉睫
B.宣传日本政府亲善外交
C.渲染清人仓皇逃离日本
D.传达中日已经断绝邦交
11.
1933年4月1日,蒋介石批准成立鄂豫皖赣四省农民银行。最初其主要经营业务集中于农业信贷与农村救济。1933年底,四省农民银行开始更多地担负起军事经费调拨等工作。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日本侵华范围不断扩大
B.革命根据地日益壮大
C.国民经济建设深入开展
D.世界性经济危机扩散
12.
1938年10月到1944年春,中国战场上出现过汪精卫投降、皖南事变、百团大战、张自忠牺牲的枣宣会战,以下解读合理的是
A.日本放弃了灭亡中国计划,改变侵华方针B.体现了与日本侵华方针间的密切联系
C.国共关系已破裂D.中共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13.
1943年春节,有记者报道太行根据地乡村民众过年的情况:旧历元旦,驻在各村的团体机关与驻地民众一同举行团拜,机关领导还和村代表携带礼物,慰问村中抗战烈属;“耍钱”等各种不正当的娱乐已经减少,演新戏、开晚会等是最常见的娱乐;有些村的民众不辞远途去凭吊左权将军的陵墓。据此可知
A.根据地村民的文化素养普遍提升
B.传统节日受重视的程度有所下降
C.根据地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D.民俗节日呈现出革命动员的特征
14.
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对陕甘宁边区进行采访将红军将领红军长征、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等向全世界进行详细报道。1937年斯诺写出《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并在伦敦出版。该书
A. 是外国人首次报道中国革命的著作
B. 为国共结束对峙走向合作奠定基础
C. 有利于红军反“围剿”取得最终胜利
D. 为中国人民抗战取得国际舆论支持
15.
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年计(规)划编制的四种决策类型》,它反映了我国
决策类型
五年计(规)划
决策主体
决策方式
“一言堂”决策
二五、三五、四五
国家主要领导人
个人决策
内部集体决策
一五、五五、六五
政府内部
集体决策、程序化决策
咨询决策
七五、八五、九五
政府内部+外部精英
集体决策、程序化决策、协商决策
集思广益决策
十五、十一五
政府+外部精英+公众
集体决策、程序化决策、协商决策
 
A.计划经济体制的完善过程
B.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被极大调动
C.社会主义民主的逐步发展
D.政府对经济生活的调控作用减弱
16.
1961年2月8日,***接见法国参议员密特朗时说,中法之间存在一堵墙,但是“只要在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下,是可以拆掉的”。这说明当时中国外交
A.开始对外谋求“求同存异”
B.有意打破中法间意识形态的束缚
C.旨在摆脱苏联外交的影响
D.致力于打破美国对华的外交封锁
17.
1961年,第三次“柏林危机”出现:苏联重新提出西柏林撤军要求,事件以苏联在东柏林筑起柏林墙作结,这体现了
A.苏联对东欧的控制加强B.两极格局的态势
C.冷战的紧张情形D.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18.
下图是有关美苏关系的漫画:在原子弹爆炸的蘑始云下,美国总统肯尼迪和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分别通过电视媒体在对话。该漫画反映了
A.美办核竞赛严重威胁了世界安全
B.古巴导弹危机使美苏的冲突加剧
C.核危机客观上促使美苏关系缓和
D.和平竞赛已成为美苏关系的主导
19.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施行“缓和”外交政策,成功组织了“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顺利解决了欧洲边界问题和柏林危机问题。美国受困于越南战争,也提出了“和平演变”的战略。这说明
A.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
B. “冷战”方式有了新内容
C. 美苏由对峙走向合作
D. 苏攻美守局面的形成
20.
作为西方强国的美国从世界史的角度认识到苏联正以一切努力推进社会主义制度,因而改变原先那种对待德国的敌意态度,而视其为一个未来的政治伙伴。为此美国
A.促成德法矛盾缓和
B.在经济上援助德国
C.扩大军备竞赛规模
D.与苏联关系破裂
21.
西汉初年,民营工商业经营相对独立。但在汉武帝之后,民间资本大量由工商业向农业转移,以田庄为代表的以农为主、辅以工商的混合型经营模式逐渐壮大。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垄断经营和实施专卖制度
B.土地兼并现象的日益加重
C.民间资本的经营方式较为落后
D.私营工商业承担高额赋税
22.
王若叟在宋哲宗元年(1086年)的一道奏疏中说:“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获间,借贷赒给,无与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这反映
A.佃户有迁移的自由B.佃户对富民的紧密依赖关系
C.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D.均田制破坏、土地兼并严重
23.
明清年间,佛山与湖北的汉口镇、江西的景德镇和河南的朱仙镇并称我国的“四大名镇”, 与北京、汉口、苏州并称为“天下四大聚”,材料体现了以佛山为代表的
A. 江南工商业市镇发展 B. 由于闭关锁国松弛,沿海城市的发展
C. 我国经济格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D. 近代城市兴起
24.
1727年,清政府推行开豁贱籍的政策,宣布取消山西乐户、浙江惰民、徽州伴当(仆人)宁国府世仆等“贱民”的贱籍,户口统一编入正册,使“俾得兴奋向上,免至污贱终身、累及后裔”。这一举措
A.是对传统封建等级秩序的彻底否定
B.促进了社会流动和统治秩序稳定
C.减轻了农民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
D.改变了传统“因业而贱”的职业观
25.
晚明时期,盛行文人士大夫与陶工合作制作茶壶的风气,不仅要在壶身刻诗铭句,还要刻上文人名款和匠人名款。这一风气反映出当时
A.瓷器制作技术的高超
B.匠籍制度已经被废除
C.传统等级观念的突破
D.市民文化居主导地位
26.
晚清时期在工商和社会服务业领域,已远不是“三百六十行”所可形容。晚清民初中国的职业分化现象,其初兴虽近乎西方,然本土的市场、知识及制度因素却使不同职业体现出不同的行业特征。材料说明
A.工业化和城市化使社会职业分工更趋于细致化
B.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进入资本输出阶段
C.传统社会士农工商结构出现了严重分化
D.自由职业群体的兴起大大推动政治运动
27.
下表为英国人口变动表(单位:万)。据此可以推知变化的原因是
1500年
1600年
1650年
1700年
1750年
1800年
1850年
300
400
522.5
500
575
850
1675
 
A. 原有的人口基数比较小    B. 工业革命影响人口变动发展
C. 人口呈现持续稳定增长    D. 工业革命后出生率水平较高
28.
在社会发展大潮中,近现代英国乡村经历了兴旺发展、持续衰落、逐渐恢复的历史过程。其“持续衰落”主要是由于
A.新航路的开辟
B.工业革命的推进
C.混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D.政府强有力的政策
29.
下表是1840~1886年中国茶叶出口总量变化表,据此表明
年份
1840
1843
1860
1970
1886
万吨
1.9
0.81
5.51
10.00
13,41
 
A.中国茶产业发展兴盛
B.其中国传统产业在世界市场占有优势
C.中国农产品商品化,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随着中西文明交流,中国饮茶之风在西方盛
30.
据1879年的《纽约时报》报道,中国江浙的农妇纺布一周可挣28美分,纺织女工一周可挣60美分;农民种地一月挣1.5美元,码头搬运工一月挣4~5美元。这一状况
A.说明近代工业发展迅速
B.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产物
C.导致殖民侵略日渐加剧
D.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31.
下图是中国兴业烟草公司在《申报》(1919年5月17日)上刊载的一则“泰山牌”香烟广告,其商品命名别具深意。该广告表明
A.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B.《申报》以弘扬爱国主义为己任
C.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
D.民族资本家对时势的策略性利用
32.
1866年,左宗棠在奏折中指出:“自洋船准载北货行销各口.北地货价腾贵,江浙大商以海船为业者,往北置货,价本愈增,比及回南,费重行迟,不能破价以敌洋商,日久销耗愈甚,不惟亏折货本,寝至歌其旧业。”这反映出
A.外企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洋务官员与洋人分利的意识
C.中外正当贸易已经出现逆差
D.传统手工业缺乏国际竞争力
33.
1958年***视察农村时说:办人民公社的好处是,它可以把工、农、商、学、兵合在一起,便于领导。他还认为,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曰大二曰公”。在当年的农村工作会议上,还通过了要求人民公社举办公共食堂、幸福院等决议。这表明发展人民公社的根本目的是
A.适应大跃进运动需要
B.加强农村的政治建设
C.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D.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4.
下表是1953~1965年中国农业税征收情况表(税额单位:细粮/亿公)。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
时间
农业实产量
实征农业税
农业税占实产量%
1953~1957年
8017.80
933.21
11.60
1958~1962年
6983.20
833.32
11.90
1963~1965年
5004.50
374.02
7.50
 
A.国民经济比例问题由凸显到缓解
B.工业化建设减轻了农民负担
C.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了农业发展
D.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开始松动
35.
1959年在第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李富春报告:“1959年工农业总产值计划为2970亿元,比1958年的2050亿元增长40%,即增加820亿元。其中,工业和手工业产值计划为1650亿元,比1958年的1170亿元增长41%;农业总产值计划为1220亿元,比1958年的880亿元增长39%。”这体现了
A.党实行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的方针
B.经济发展状况良好
C.工农业协调发展
D.我国经济建设受“左”倾思想影响严重
36.
1985年1月、国家物价局和国家物资局规定:允许企业按市场价出售和购买“计划外”的产品,也就是国有企业在计划内的所需生产资料和产品按国家调拨价供应,超出计划内的所需生产资料和产品则按照市场价格从市场购买或出售。此规定
A.说明计划经济体制基本废止
B.体现了国有企业发展面临困境
C.客观上促进了民营企业发展
D.反映了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
37.
1984年被称为“中国企业元年”,尽管中央文件明确鼓励私人创办企业,许多民营企业仍然挂靠在集体名下。如李经纬创办的“健力宝”品牌挂靠在佛山市政府名下,鲁冠球创办的“万向”集团挂靠在萧山市政府名下。这反映出
A.传统发展理念仍需突破
B.民营企业缺乏法律支持
C.国有企业改革刻不容缓
D.改革开放已经裹足不前
38.
斯大林逝世后,从赫鲁晓夫直到叶利钦对斯大林的评价,都极力贬低斯大林,甚至恶毒谩骂斯大林。相反,英国首相丘吉尔却称赞斯大林“是个卓越的人物,令我们残酷的时代敬仰,他在其中奉献了自己的一生”。这提示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
A.以历史亲历者的标准来衡量
B.以社会需要标准来考察
C.重视当事人所处的历史条件
D.注重评判者的阶级立场
39.
意大利学者彼特拉克(1304年一1374年)认为:在上帝的创造物中,人占据最高地位,因而对上帝的认识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了,应该把人作为思考的对象。这说明他
A.具有反宗教的理性精神
B.注重对人的哲学化研究
C.开启了文艺复兴的先河
D.意欲使人摆脱神学束缚
40.
《时务报》是维新派创办的一个影响较大的报纸,梁启超曾说,他在主笔该报时“记事则西多而中少,译报则政详而艺略”。这说明梁启超
A.反对学习西方器物技艺
B.热衷于报道西方的政闻
C.注重营造维新舆论环境
D.借报刊批驳洋务派主张
41.
1902年11月,上海南洋公学的学生们为反抗校方的专制统治而集体退学。受其影响,东南许多地区的退学、罢课、集会等反抗斗争风起云涌,被社会上称为“学界风潮”。这种现象表明
A.清末“预备立宪”丧失民心
B.民主共和成为主流社会思潮
C.新型知识分子在政治上崛起
D.封建思想统治地位受到动摇
42.
***在中共七大上指出:“在中国的条件下,除了国家自己的经济、劳动人民的个体经济和合作经济之外,一定要让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范围内获得发展的便利,才能有益于社会的向前发展。”***旨在强调
A.坚持新民主主义道路的必要性
B.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迫性
C.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局限性
D.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
43.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l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它成了拥邓力量的第二次呐喊。”反映了
A.左倾思想长期严重泛滥
B.文革后中国社会各界的心声
C.改革开放的诉求
D.《剑桥中国史》的科学性、客观性
44.
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叙述,既有历史事实,又有历史解释的是
A.(北宋)司马光:“作青苗、免役、市易、赊贷等法,以聚敛相尚,以苛刻相驱。”
B.(北宋)苏轼:“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
C.(南宋)范冲:“自任己见,非毁前人……天下之乱实兆于安石。”
D.(近代)梁启超:“其所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4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9

    5星难题:0

    6星难题:25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