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第十八中学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三历史周末自测卷三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80830

试卷类型:未知
试卷考试时间:2018/9/19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加试题)统一问题是探讨历史发展的重要课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91年,清朝确立了对漠北蒙古的正式管辖,但保留蒙古三大部首领汗的称号,在行政上依照蒙古之例编旗。蒙古原有若干部会盟的传统,编旗后盟长作为会盟的召集人,由皇帝在盟中诸旗中指定一人担任,同时起到代表朝廷监督各旗的作用。清朝统治者反复宣称“满蒙一体”,大力发展满蒙贵族的联姻关系,对蒙古王公百般优待,爵同宗室,使其成为清朝统治的得力柱石。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康熙帝曾说:“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清圣祖实录》
材料三孙中山(1866-1925)在创建南京临时政府时,深切感受到全国人民“热望祖国成为强大统一之中国”的迫切要求,他指出:“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如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今者五族一家,立于平等地位”。他认为,中国的统一,断不能指望外国列强,相反,中国内乱、分裂,莫不与军阀、列强有关。”
——根据《孙中山的国家统一观》、《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施恩”于蒙古的具体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所体现的清朝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关于中国统一的思想主张及其人生最后两年的主要政治实践。
2.
文艺作品往往随着时代变迁而呈现出鲜明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启蒙学者们认为,按照他们的思想推翻封建统治之后,一切“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可是,事实却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法国大革命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使贫富的对立变得更加尖锐,资产阶级的恶德败行以最丑恶的形式表现出来。商业日益变成欺诈。革命的箴言“博爱”在竞争的诡计和嫉妒中获得了实现。贿赂代替了暴力压迫,金钱代替了刀剑,成为社会权力的第一杠杆……为此,文艺领域的一些人把对革命之后现实的不满转向了对内心情感的关注。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封建统治被推翻后的社会状况与社会情绪。
(2)材料描述了哪种文艺潮流产生的历史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以法国的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为例说明其特征。
3.
1951年,美、英等国在旧金山召开对日媾和会议,签订了对日和约。中国、朝鲜、越南被排斥在会议之外,参加过对日作战的印度和缅甸拒绝参加会议,苏联等国拒绝在合约上签字。该和约的签订违反了
A.《联合国家宣言》
B.《开罗宣言》
C.《雅尔塔协定》
D.《波茨坦公告》
 
4.
(加试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世纪中叶,沙俄殖民主义者开始窥视中国领土。这伙侵略者到处烧杀抢劫,无恶不作。682年4月,康熙帝到盛京(今沈阳)谒陵后,由抚顺、兴京、哈达城(今西丰),出柳条边,5月到船厂(今吉林市),航行于松花江上,亲身视察边防情况。先在黑龙江(今爱辉)和呼玛尔两地建城驻兵,储存粮食,修造船只,筹划屯田,开辟驿路,以求战而能胜,胜而能守。
——《康熙帝抗击沙俄》
材料二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巩固自身统治,其治理边疆的政策广泛吸取了历代治理边疆的经验教训,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内容。例如:康熙帝:反击沙俄侵略,驱逐入侵者,收复被侵占领土而进行的一次自卫的正义战争。‚左宗棠收复新疆,被誉为“中国人的气质。当时的英国人曾这样评价:“一支由中国人领导的中国军队所取得的最辉煌的成就”。
——《近代军事史上最辉煌的成就》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面对沙俄侵略,康熙帝采取什么战略方针?中俄东段边界的界线在哪里?
(2)根据材料二,请您对清朝治理边疆两大事例任选一例,如果选择,请您指出《尼布楚条约》签订的时间,并评价它;如果选择‚结合所学,简述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策略和贡献,并简要指出《中俄改订条约》的内容。

2.单选题(共24题)

5.
(题文)伯里克利时代,凡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当时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是
A.四百人会议
B.五百人会议
C.公民大会
D.陪审法庭
6.
“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上述条文所体现的原则是
A.中央集权原则民主原则
B.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
C.自由平等原则权力制衡原则
D.中央集权原则分权原则
7.
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此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种状况应出现在下列哪一条约签订后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8.
“我们正处在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转变关头,……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史学家张荫麟在这里写的“新时代”是指
A.鸦片战争B.甲午战争C.抗日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
9.
下图是中国中央国家机构组织系统图。该组织系统最早形成于
A.新中国成立时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C.三大改造完成
D.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0.
在历史上,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在下列四组发生在20世纪的历史大事件中,前者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后者的有
①《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缔结—华约的建立
②尼克松访华——中日联合声明的签署
③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中国政府做出开发开放浦东的决策
④《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出台——欧盟的成立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全球与地区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列外交成就,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中日邦交正常化
②中美实现关系正常化
③中国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④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A.①②④③
B.①④②③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12.
有人认为“马歇尔计划远不止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对这句话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是
A.使美苏之间的“冷战”正式开始
B.它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C.它起到通过经济手段控制西欧的作用
D.目的是阻止革命,稳定欧洲资本主义统治秩序
13.
据战国策记载,秦国由于采用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所以国强民富,具有了其他各国难以抗衡的实力。此农业生产技术是
A.用牛耕种
B.水排
C.耧车
D.翻车
14.
某地发现一座古墓,考古人员发掘出的随葬文物有以下物品,请判断此古墓的大致年代
①丝织品
②景德年间瓷罐
③唐三彩
④活字印刷品
⑤烟叶残渣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明朝
15.
清初学者唐甄说:“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以上言论反映的思想是
A.重农抑商
B.农商并重
C.重商主义
D.自由主义
16.
19世纪上半叶,法国农村盛行一种“家庭加工系统”,即工厂本身或通过承包商把产品原料分给一些家庭加工,然后收回成品。这一现象说明在当时的法国
A.工业基于经济的多元结构B.工业革命尚未开始
C.工业化带动农业经济转型D.农村的劳动力过剩
17.
下图是中国境内两个历史时期的近代工业资本统计资料,仔细观察图表

以下结论不正确的是
A.外国资本在中国占有优势
B.商办企业发展迅速
C.民族工业趋向衰落
D.两类资本所占比重差距在缩小
18.
读“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抽样统计曲线图”,从图上看出,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抽样份数:18529户)从l978年到1982年呈现上升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①农村逐步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③走农业合作化道路
④实行政企分开的政策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9.
“从19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之间的冲突被另一个问题所取代,即对艺术的社会价值的疑问。人们想‘如实’地表现这个世界,这种考虑在一些作品中有所反映……”下列作品中能够反映材料中所说的“这种考虑”的是
A.《唐璜》
B.《巴黎圣母院》
C.《人间喜剧》
D.《母亲》
20.
(题文)20017年德国电视台举办了“最杰出的德国人”的评选活动。宗教改革先驱马丁·路德名列第二。下列给出的理由正确的有:
①他于1517年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②他主张人人有权阅读《圣经》
③他主张灵魂得救在于心中的信仰
④主张神职人员要洁身自好,不能结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1.
说到宋词,有人誉称“唱彻宋代的歌声”。当其时,词坛群星璀璨,词风或豪放雄壮,或婉约细腻。其中“婉约细腻”的代表人物是
A.苏轼
B.辛弃疾
C.关汉卿
D.柳永
22.
屈原是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又是楚辞作者的杰出代表,他生活的祖国在下图的
A.①
B.②
C.③
D.④
23.
某科学著作阐述了这样的基本原理:在加速运动系统里的惯性力,可以运用到时空中的各种物体运动上。这一著作应该是
A.《论物体的电动力学》
B.《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
C.《自然哲学中的数学原理》
D.《广义相对论的基础》
24.
(加试题)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思想潮流更迭快、冲突激烈。这主要是因为
①新旧多种政治力量共存
②各阶级、各阶层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
③民族危机的日益严重和国内政治的黑暗
④当时的思想潮流相对于中国国情来说都有局限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5.
有人在谈论新三民主义之“民权主义”时说,孙中山不再只是抽象地提倡“自由、平等、博爱”,而是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即“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下列构成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发生演变的背景有
①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②美国总统威尔逊宣扬“民族自决”
③马列主义学说及其在俄国的实践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对西方民主思想的反思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6.
1909年初,《大公报》上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当时使人们“开眼界”的大众传媒是
A.电视B.电影C.报纸D.广播
27.
一位史学家在讨论英国妇女地位的变化时说:“政府部门的急剧膨胀与男子短缺,使妇女的社会、经济力量突然获得进展。妇女就业人数从217万成长到297万人,增加了80万人。过去,她们充当女侍,或待在父母身边,或依附丈夫;现在,她们离家工作,甚至远离家乡,取得独立的社会地位。”这种情况最有可能出现在下列的哪一时期
A.北美独立战争期间
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C.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
D.第三次科技革命出现后
28.
下列两张历史照片共同的主题词,最恰当的是
A.强权政治
B.助纣为虐
C.霸权主义
D.铸剑为犁

3.选择题(共5题)

29.

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小组借助红外探测太空望远镜,通过地面观测等方式,在距地球仅40光年外发现围绕单一恒星运行的7颗系外行星。专家认为:“这一酷似太阳系的行星系,堪称迄今寻找外星生命的最佳地点,寻找第二个地球不是能否的问题,而是何时的问题”。这说明(    )

①认识运动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

②世界上只有不可认识之物,没有尚未认识之物

③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

④实践可以把人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30.

我国城镇居民的住房面积已达到人均{#blank#}1{#/blank#}平方米,农村的{#blank#}2{#/blank#}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31.

我国城镇居民的住房面积已达到人均{#blank#}1{#/blank#}平方米,农村的{#blank#}2{#/blank#}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32.I get up at 7:00. ( 改为否定句 )
33.I get up at 7:00. ( 改为否定句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24道)

    选择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