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材料 一种政体如果要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必须使全邦各部分的人民都能参加而怀抱着让它存在和延续的意愿。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1)希腊城邦的民主是后世的典范。结合所学,说明伯利克里执政期间是如何实现“长治久安”。
材料二 将立法权交予代表民众的议会手中,这是近代英国宪政制度形成的第一步。而要实现真正的民主,避免议会滥用权力……还要把公共权力分散在不同机构和部门之中
——摘编自魏建国《宪政体制形成与近代英国崛起》
(2)依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宪政制度的特点。
材料三 (英国)政权的外形虽没有任何改变,但权力的内在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国王和议会交换了位置,国家主权的重心无可挽回地从国王一边转到议会一边,一个人的统治让位于一群人的共同执政,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宪政国家由此诞生。
——程汉大《西方宪政史论》
(3)以上材料论述的是哪一事件?用所学史实解释“政权的外形虽没有任何改变,但权力的内在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1)希腊城邦的民主是后世的典范。结合所学,说明伯利克里执政期间是如何实现“长治久安”。
材料二 将立法权交予代表民众的议会手中,这是近代英国宪政制度形成的第一步。而要实现真正的民主,避免议会滥用权力……还要把公共权力分散在不同机构和部门之中
——摘编自魏建国《宪政体制形成与近代英国崛起》
(2)依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宪政制度的特点。
材料三 (英国)政权的外形虽没有任何改变,但权力的内在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国王和议会交换了位置,国家主权的重心无可挽回地从国王一边转到议会一边,一个人的统治让位于一群人的共同执政,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宪政国家由此诞生。
——程汉大《西方宪政史论》
(3)以上材料论述的是哪一事件?用所学史实解释“政权的外形虽没有任何改变,但权力的内在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合法的政治参与方式非常有限。明清时期,统治者推出一些有利于普通地主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措施。明太祖设立通政司处理臣民的章奏,规定除田土、诉讼之争,一般民户皆可上书言事,算是为政治表达开了一个方便之门。清朝前期,为解决大批“士者”出路,政府允许纳赀捐官,并不断扩充科举取录的名额。……在西方的冲击下,维新派办报纸、书局,组织社团。……甲午战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警告“民心先离,将有土崩瓦解之患”。戊戌变法是政治体制改革,但因触犯既得利益权贵,仅行百日即被废止、……庚子祸乱后清上层几乎没有谁再反对改革、、……1908年,清廷开始筹办地方咨议局、中央资政院,以选举民意代表、“博采群言”并发挥其“舆论总汇”的功能。“皇族内阁”的结局,使这一民意机构走向政府对立面。
——摘编自徐军《中国古代政治参与的历史考察》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合法的政治参与方式的不同之处。
材料二 他是“一个为天下服务的大政治家”。“把进化和进步的思想、全世界都在风起云涌的思想,同中国的古典传统结合起来……领头打开了一个现代的突破口”。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2)材料中所他指的是谁,其思想主张有什么特点?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合法的政治参与方式非常有限。明清时期,统治者推出一些有利于普通地主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措施。明太祖设立通政司处理臣民的章奏,规定除田土、诉讼之争,一般民户皆可上书言事,算是为政治表达开了一个方便之门。清朝前期,为解决大批“士者”出路,政府允许纳赀捐官,并不断扩充科举取录的名额。……在西方的冲击下,维新派办报纸、书局,组织社团。……甲午战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警告“民心先离,将有土崩瓦解之患”。戊戌变法是政治体制改革,但因触犯既得利益权贵,仅行百日即被废止、……庚子祸乱后清上层几乎没有谁再反对改革、、……1908年,清廷开始筹办地方咨议局、中央资政院,以选举民意代表、“博采群言”并发挥其“舆论总汇”的功能。“皇族内阁”的结局,使这一民意机构走向政府对立面。
——摘编自徐军《中国古代政治参与的历史考察》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合法的政治参与方式的不同之处。
材料二 他是“一个为天下服务的大政治家”。“把进化和进步的思想、全世界都在风起云涌的思想,同中国的古典传统结合起来……领头打开了一个现代的突破口”。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2)材料中所他指的是谁,其思想主张有什么特点?
2.单选题- (共30题)
3.
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在其名著《罗马法的精神》中说:“罗马帝国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天主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政府世界史最为持久的征服。”罗马法“最为持久的征服”的具体表现是
A.确立是世界上的第一步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
B.由公民法到万民法,首创国际法的概念 |
C.为近代新兴资产阶级的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 |
D.编订了《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
5.
“反对党必须对国家履行极为重要的政治职责。它必须扮演宪法和法律的保护者和拥护者、大臣行动的检查者、大臣失职做法和不端行为的告发者的角色,并作为民族的领导者反对大臣的议案和试图把他们赶出政府”。(贝蒂《英国政党——文件和评论》)以上材料认为英国的反对党的作用是
A.监督政府 |
B.掌控议会 |
C.组织内阁 |
D.支持国王 |
7.
1784年,英国下议院以208票对196票延搁了首相小威廉·皮特关于增收补助金的议案,并上书国王要求改组政府。小威廉·皮特宣称:“我信任我的同僚,但我更信任自己。”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A.交给最高法院裁决 | B.提交国王作出决策 |
C.悍然出兵驱散议会 | D.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
8.
“如果美国继续维持当时地域性的政治结构,美洲必然再次为欧洲列强所瓜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为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美国最终选择( )
A.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
B.建立民主共和制 |
C.实行分权制衡原则 |
D.实行民主制原则 |
9.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到今年已经在位63年,是英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君主。她曾经对英国人民说:“我无法领导你们作战,我不能赋予你们法律或司法判决,但我可以做其他一些事情。”女王可以做的事情包括
①同意议会通过的法律 ②任命首相和内阁大臣
③操纵议会和政府的选举 ④代表英联邦,成为精神领袖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①同意议会通过的法律 ②任命首相和内阁大臣
③操纵议会和政府的选举 ④代表英联邦,成为精神领袖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0.
“弗莱彻诉佩克”案发生在1810年的美国,最终裁决为佐治亚州的法律损害了公民的财产权,违反了联邦宪法第一条第10款的规定,因而是无效的。依据所学判断,有权做出这一决定的机构是
A. 佐治亚州政府 B. 众议院
C. 最高法院 D. 参议院
A. 佐治亚州政府 B. 众议院
C. 最高法院 D. 参议院
11.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断的探索。相比于“一大”纲领,“二大”纲领的进步之处在于
A.体现了要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 |
B.提出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
C.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奠定了理论基础 |
D.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纲领 |
12.
“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而在于引发了‘生死竞争’,迫使不同营垒中的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该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
A.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统治 |
B.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
C.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趋势 |
D.不能承担民主革命的重任 |
14.
1908年,中美两国政府草拟了派遣留学生规程:自退款(庚子赔款)的第一年起,清政府在最初的4年内,每年至少应派留美学生100人。据此及所学推断可知
A.中国开始由学习英日政体转向美法政体 |
B.美国试图以教育为工具增强对华影响力 |
C.列强对《辛丑条约》赔款的分配有分歧 |
D.中美合作开启了中国人赴美留学的历程 |
15.
“红色旅游”是指以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的旅游活动。下列各项主题中,符合“黔北黔西红色旅游区”的是
A.开天辟地,中共创立 |
B.武装起义,八一建军 |
C.战略转移,万里长征 |
D.战略反攻,挺进中原 |
16.
“中国人民惟一的需要,在建设一人民的统一的政府。而过去数年间之经验,已证明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实为和平统一之障碍,为革命势力之仇敌。……本党为实现中国人民之唯一的需要……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这一宣言
A.成为国共首次合作的政治基础 |
B.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到来 |
C.表明中共吸取了大革命失败教训 |
D.激发了根据地民众投身土地革命 |
17.
二战后日本战史著作公认“在对美英开战后,日本陆军主要战场在客观上仍然是在中国大陆”“日本陆军的主力仍然被死死钉在中国战场上,寸步难移”。这反映了中国抗日战争
A.是一场全民族抗战 |
B.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
C.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
D.是打败日本法西斯的根本原因 |
18.
蒋介石在1936年9月25日的日记中写道:“余始终认定倭寇此时尚不敢与我正式战争,不久彼必觅一回转之途径也。不过我早准备整个之计划,如战事一开,决为长期战争,以期最后胜利耳。”由此可见
A.日本此时军力尚不如中国 |
B.国民政府对抗战早有准备 |
C.国共两党此时已捐弃前嫌 |
D.蒋介石对日本太掉以轻心 |
19.
20世纪40年代朱自清总结了人们的普遍心情:“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
B.要和平,争民主 |
C.打倒列强,除军阀 |
D.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
20.
立法法修正案草案经历全国人大常委会“一审”——公开征求意见——“二审”——再次公开征求意见,最后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接受“三审”。此过程表明
①人民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具有最高决定权
③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①人民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具有最高决定权
③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A.①② |
B.②④ |
C.③④ |
D.①③ |
21.
某中学考试有这样一道文字题:试比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共同纲领》。在阅卷中假如你是历史老师,应该给满分的答案是
A.制定机构不同,分别由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和全国人大制定 |
B.性质不同,分别为资本主义性质宪法和社会主义性质宪法 |
C.从时间上看,都颁布于新政权建立之后 |
D.从影响上看,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
22.
“它的任务是:团结各种力量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在全国未普选以前,它执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材料中的“它”是指(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D.“一国两制”构想 |
23.
《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中写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启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新纪元。”对材料中“新纪元”理解正确的是()
A.在法律上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则 | B.确立了国家根本政治制度 |
C.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 D.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 |
24.
2014年2月11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张志军在南京与来访的台湾方面大陆委员会负责人王郁琦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有关问题达成积极共识。两岸关系不断发展局面的形成,是基于双方达成
A.“区域合作”的模式 |
B.“一个中国”的共识 |
C.“一国两制”的构想 |
D.“睦邻友好”的方针 |
25.
周恩来多次指出:“与苏联结盟只是政治方针,不是倒向苏联怀抱……在战略上是联合,但战术上不能没有批评。”这主要是因为
A.中苏两国社会制度性质相同 |
B.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 |
C.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
D.二战后亚非国家的支持 |
26.
(题文)周恩来在某次会议期间说:“我们对于要提出这样问题的人要分别对待;一种人是恶意的,不去理他,或者用一些手法,使他收回去,使他的破坏计划不能得逞。另外一种人他是怀疑的,他不明白真相,他是说出一些很不恰当的话,我们应该向他们解释,使他们了解。”这说明中国
A.和平共处不称霸 |
B.尊重差异求合作 |
C.加强团结不结盟 |
D.区域互利谋发展 |
27.
1970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有这样一段话:“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在亚洲施展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这段咨文主要表达的信息是
A.强调中美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异 |
B.中美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道路 |
C.美国愿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 |
D.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 |
28.
1971年10月25日,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布什说:“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布什这段话所针对的历史事件是
A.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C.中日邦交正常化 |
D.美国在《日内瓦协议》上签字 |
29.
联合国大厦有一幅彩色大型壁画,其主题是“黄金法则”:“你不想人家那样对待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我国外交政策最能体现该法则的是( )
A.“一边倒”政策 | B.“另起炉灶” |
C.多边外交政策 |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30.
两宋时期,我国的商业空前繁荣,表现为
①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②海外贸易发达,商品远销东亚、南亚、西亚及东欧和北非等地
③河南开封、浙江杭州是商业繁盛的大都市
④在重要城市出现了为地域商帮服务的会馆,其中晋商和徽商的会馆最多最大
①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②海外贸易发达,商品远销东亚、南亚、西亚及东欧和北非等地
③河南开封、浙江杭州是商业繁盛的大都市
④在重要城市出现了为地域商帮服务的会馆,其中晋商和徽商的会馆最多最大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31.
1845年,大英轮船公司职员柯拜受公派遣.任公司驻黄埔的代表,负责船只的监修工作。柯拜到黄埔后,很快便由一个监修变成一个工业资本家,他随后修建的“柯拜船坞”成为外国人在中国开设的第一个造船坞。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列强对华己开始资本输出 | B.民族资产阶级己开始出现 |
C.工业革命后英国实力强大 | D.英国造船技术世界倾先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3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