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的。
材料一英国用“光荣革命”的非暴力手段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新制度营造出一种宽松、自由和开放的环境,使英国第一个敲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开始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
(1)这一新的政治制度确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后来又是如何发展完善的?
材料二现在几乎达到国家蒙受耻辱的最后阶段了。……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是无法修理的。
——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当前的邦联不足以维持联邦》
(2)“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指什么?美国为改变“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怎样?
材料一英国用“光荣革命”的非暴力手段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新制度营造出一种宽松、自由和开放的环境,使英国第一个敲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开始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
(1)这一新的政治制度确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后来又是如何发展完善的?
材料二现在几乎达到国家蒙受耻辱的最后阶段了。……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是无法修理的。
——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当前的邦联不足以维持联邦》
(2)“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指什么?美国为改变“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怎样?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害于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一则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
——摘自薛福成的《筹洋刍议》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提及的西方列强在中国取得并“贻害于无穷”的两大特权,并简析“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材料二当我们考查19世纪末叶以来湖北出现的新的经济土壤、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期间,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纲领,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便会发现:武昌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摔下来的幸运之果。
——据冯天瑜《辛亥武昌首义是现代文明所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说“武昌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
材料一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害于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一则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
——摘自薛福成的《筹洋刍议》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提及的西方列强在中国取得并“贻害于无穷”的两大特权,并简析“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材料二当我们考查19世纪末叶以来湖北出现的新的经济土壤、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期间,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纲领,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便会发现:武昌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摔下来的幸运之果。
——据冯天瑜《辛亥武昌首义是现代文明所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说“武昌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
2.单选题- (共25题)
3.
伯利克里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甚至入场观看城邦组织的戏剧会演的公民也可得“观剧津贴”。这一做法
A.有利于缓和城邦内阶级矛盾 |
B.进一步扩大了城邦公民的权力 |
C.奠定了雅典民主制度的基础 |
D.有利于调动公民参政的积极性 |
4.
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选项 | 史实 | 推论 |
A | 古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 | 是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根源 |
B | 《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 使外邦人利益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保障 |
C | 古雅典的民主政治 | 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
D | 万民法的形成 | 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
A.A |
B.B |
C.C |
D.D |
5.
公元212年,卡拉卡拉皇帝授予罗马帝国全部自由民以罗马公民权,从而消除了帝国北部居民的公民和非公民的区别。卡拉卡拉皇帝此举
A.促进罗马帝国建立 |
B.根除了罗马帝国的民族矛盾 |
C.确保奴隶群体利益 |
D.适应了罗马帝国内部的变化 |
6.
16世纪,西欧各国普遍出现了“采用罗马法”的热潮。到19世纪初,更出现了以罗马法为基础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拿破仑法典》。由此可见罗马法
A.最终被资产阶级全面接受 |
B.对资产阶级立法产生深远影响 |
C.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D.是第一部资产阶级的成文法典 |
7.
2018年1月20日,特朗普就职一周年之际,因美国共和、民主两党之间未能就政府长期预算案达成妥协,联邦政府暂时停摆。材料旨在表明美国
A.维护人民主权原则 |
B.两党之间的阶级对立 |
C.遵循了分权制衡原则 |
D.保障了总统制共和制 |
8.
下列关于19世纪晚期法国共和制与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对比,说法正确的是
A.都属于资本主义直接民主政治 |
B.法国的总统和德国的皇帝都有权解散议会 |
C.法国总统和德国宰相都是由议会选举产生 |
D.都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色彩 |
9.
有学者评论某个国家“创造了一种新的社会进步方式,用和平变革的方式实现社会进步。这种模式,成为它给后世留下的最独特的遗产。随之一个人统治一个国家的时代在这个岛国永远地结束了”。这个国家当时推行的政治制度是
A.总统制共和国 |
B.以议会为权力中心的君主立宪制 |
C.议会制共和国 |
D.皇帝掌握国家大权的君主立宪制 |
10.
1933年,美国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以减少盲目生产。但是1935年5月该法被裁决为违宪,有权做出此裁决的应是
A.总统 |
B.最高法院 |
C.国会 |
D.选民 |
12.
歌曲是时代的产物,与“游击战,敌后方,坚持反扫荡”反映出共同时代主题的歌词是
A.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
B.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
C.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 |
D.我们是毛主席的红卫兵,从草原来到天安门 |
13.
史学界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既显示出旧时代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又具有新时代的特征。下列措施反映其新时代特征的是
A.不敬祖先,只拜一真神 |
B.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 |
C.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
D.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 |
14.
《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华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免收内地税”此后在中英、中美通商续约中亦作了规定。诸如此类的规定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
B.属于主权国家间平等的经济往来 |
C.反映了清政府与列强共同的利益诉求 |
D.体现了殖民侵略之下的资本输出 |
15.
1919年之前,在中国宣传新思潮的刊物只有几种,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更少。1919年之后,全国各地出版的刊物猛增至400余种,其中相当数量的刊物以介绍新思潮、改造社会为己任。造成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 |
B.国内外局势的剧烈变动 |
C.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
D.北伐战争的胜利推进 |
16.
“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唯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陆、章去”。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
A.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
B.爱国商人发挥了主导作用 |
C.中国共产党起了决定作用 |
D.一二·九学生运动声势浩大 |
18.
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在其著作中说:“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场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场“战斗”指的是
A.北伐战争 |
B.南昌起义 |
C.土地革命 |
D.红军长征 |
20.
新中国初建,史学界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都给予充分肯定。随着“文革”到来,辛亥革命的研究遭到了“文革史学”的摧残。经过拨乱反正,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这说明
A.史学界对辛亥革命的争议很大 |
B.史学研究深受时代影响 |
C.阶级立场影响史学研究的方向 |
D.历史评价难以统一标准 |
21.
美国历史学家丹涅特曾提出:“对于列强来说,以保持一个它们所能威胁、控制的懦弱政府,自是最为有利。”下列不平等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侵略企图的是
A.《南京条约》 |
B.《天津条约》 |
C.《辛丑条约》 |
D.《马关条约》 |
22.
“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主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后来很多人都说,这是整个中国革命史上最重大的一个事件。”这一事件是
A.南昌起义 |
B.八七会议 |
C.秋收起义 |
D.遵义会议 |
23.
2016年是巴黎公社145周年纪念年。11月29日,法国国民议会依据《宪法》通过决议,为所有遭镇压的1871年巴黎公社社员平反。巴黎公社的重大意义在于
A.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
B.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 |
C.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 |
D.将社会主义理论变成了现实 |
24.
列宁曾精辟地指出:“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纯属历史偶然 |
B.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十月革命创造了条件 |
C.20世纪初的俄国没有任何爆发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 |
D.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是历史的巧合 |
25.
有学者将国际社会义运动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的发展特点简要地归纳为“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下列符合该时期“由理想到现实”特点的史实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
B.巴黎公社的建立 |
C.空想社会主义的提出 |
D.十月革命的胜利 |
26.
1954年9月21日,首都群众聚集天安门广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诞生。这部宪法确定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C.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3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