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靖远县第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80769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18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业社会里,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与之相应的制度特点是专制。但在前资本主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和完善,这是中国制度建设的独特之处。……秦朝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体制形式中最关键的步骤。中国古代“大一统”的政治格局的形成、发展,跟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是密切相关的
——陶涛《关于“中央集权制”的几点思考》
材料二 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三  1644年4月25曰,明代崇祯皇帝自缢于北京禁苑煤山。1649年1月30日,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了断头台。有学者把东西方这两位末代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
——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2)材料二中的“两种制度”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说“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3)从政治、经济上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东西方这两位末代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
2.
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折射出了历史的沧桑巨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中春联:“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
材料二:1945年,在成都流传着一副对联:“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
材料三:1946年,某农村百姓家春联:“抗战胜利一元复始,和平建国万象更新”。
(1)材料一的春联反映了什么历史问题?
(2)材料二的对联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分析这一事件产生的国际意义。
(3)指出材料三春联出现的历史背景?并结合历史事实说明这幅春联的愿望是否实现?

2.单选题(共18题)

3.
公元前5世纪,推动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的人物是
A.苏格拉底
B.梭伦
C.克利斯提尼
D.伯利克里
4.
民主与法制是人类几千年文明沉淀的精华。追溯当今西方国家政治法律制度的源头应是
A. 《人权宣言》
B. 古代雅典的民主制度和罗马法
C. 《权利法案》
D.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5.
《十二铜表法》中规定:“橡树的果实落入邻地时得入邻地取拾”“凡在自己的土地和邻地之间筑篱笆的,不得越过自己土地的界限”。这体现出罗马法中
A.消除阶级对立
B.保护私有财产
C.限制贵族特权
D.维护平民利益
6.
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英国由此确立了
A.君主立宪制
B.总统制共和制
C.责任内阁制
D.议会制共和制
7.
为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美国1787年宪法所确立的原则是
A.人民主权原则
B.三权分立原则
C.两党制原则
D.联邦制原则
8.
美国1787年宪法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掌握国家行政大权的是
A.国会
B.最高法院
C.总统
D.国王
9.
鲁迅先生曾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A.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
B.脱离下层人民群众
C.反封建不彻底
D.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10.
“把满洲从中国本土分裂出来,自成一区,置于日本势力之下。”为实现这一企图,日本侵略者最先在下列哪一城市附近制造了事端?
A.长春
B.沈阳
C.大连
D.旅顺
11.
徜徉在中国电影群星璀璨的艺术长廊里,战争题材的电影总是带给观者深刻的印象,战争题材电影在我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下列战争电影所反映的史实,其先后顺序排列是
①《长征》
②《八月一日》
③《战略决战》
④《渡江战役》
A.②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②①④③
D.④②①
12.
《马关条约》中,最能体现列强侵华进入新阶段的是
A.割台湾给日本
B.赔款二亿两白银
C.增开通商口岸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
13.
1937年7月15日,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合作宣言”中郑重承诺:“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上述材料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A.不再照搬苏联的经验
B.改变了对国民党的认识
C.改变了斗争目标
D.以民族利益为重
14.
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佛(法)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遇有佛兰西人与外国人有争执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法国据此攫取的特权是
A.领事裁判权
B.开放通商口岸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居住及租地权
15.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妇女允许在军政机构中任职,设‘女馆’……采取措施帮助病残孤寡人;禁止吸食鸦片、裹足、蓄奴和嫖娼等。”太平天国时期的这些举措
A.表达了农民阶级的诉求
B.蕴含了民主共和的观念
C.体现了反封建的精神
D.践行了“师夷长技”主张
16.
某班历史课围绕“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这一问题展开热烈讨论。下面是同学们的一些看法,你认为其中正确的是
A.林则徐销毁了英国人的鸦片
B.英国向中国传播近代政治制度
C.英国要打开并占领中国市场
D.英国要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17.
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开放五口作为通商口岸,其中“福州靠近生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且临近富饶的江浙。”英国选择这些城市作为通商口岸是为了
A.倾销鸦片
B.传播宗教
C.输出资本
D.打开市场
18.
甲午战后至有清之末,清政府多次举借外债,所欠外债如下。据此可知

注:以上各项借款,约占赔款额三分之二。
A.庚子赔款全都先由西方列强垫付
B.列强借此加剧了对中国的侵略
C.清政府被迫最终将外债悉数偿还
D.其直接导致了武昌起义的爆发
19.
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大规模战役是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
C.武汉会战
D.百团大战
20.
从下列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阵亡人数统计表(局部)中,你能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年代
1937
1938
1941
1942
阵亡人数
125130
249213
144951
87719
 
A.正面战场始终是抗击侵华日军主力
B.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C.国民党是领导抗战的核心力量
D.国民党军队对抗战有重大贡献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