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寒假开学检测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380710

试卷类型:假期作业
试卷考试时间:2019/3/19

1.论述题(共1题)

1.
近代一批仁人志士提出“商战”,发展实业,以争取利权,挽救民族危亡,可称之为“中国近代经挤民族主义”,其发展与抵制洋货运动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的抵制日货运动,上海华商纱厂盈利迅速提高,并出现了建立新厂、增加设备的热潮,形成了中国棉织业发展史上的所谓“黄金时期”。与此同时,华商烟厂、火柴厂等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据统计,1919年在农商部注册的工商企业达到104家,超过历年最好水平,1920年更达到142家。其中注册的工业公司在1919年为65家,资金44728300元,也是亘古未有。
材料二  1925年上海发起了抵制日货运动……由于运动期间禁止提取洋栈货,引起煤荒和粮价上涨,既严重影响了民族工业的商业利润,又波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上海人民出现心理恐慌,运动难以持续下去,于是,在资产阶级各团体的纷纷要求下,上海总商会同意提取英日货。同时,帝国主义为了反抵制,工部局停供华商电力达2个月之久,导致上海13家华商纱厂被迫停工,工人失业6万多人,损失326万元以上,严堂危及上海民族纺织业的生存。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宗超《近代中国经济民族主义的理性与非理性》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根据材料二,指出1925年抵制日货运动“难以持续下去”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中国近代经济民族主义”。(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单选题(共28题)

2.
伯利克里时期,五百人议事会成为最高的行政机关,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负责部分行政事务。雅典的法律保存于议事会堂,并在市场上公布。陪审法庭成为最高的司法和监察机构。材料说明雅典民主政体
A.体现了主权在民
B.基础是公民大会
C.法制是核心内容
D.权力分立的倾向
3.
“这一法律适用的对象是罗马人与外国人相互之间的诉讼案件,它所调节的社会关系是不同民族的人之间的关系。”“这一法律”是指
A.习惯法
B.《十二铜表法》
C.万民法
D.《人权宣言》
4.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由25岁以上的男子按照普遍、直接、秘密的普选制选出,议员任期5年,帝国议会有权否决政府预算。这体现了当时德国
A.民主政治有一定的法律保障
B.议会成为国家的权力中心
C.确立了联邦制民主共和政体
D.帝国政府向帝国议会负责
5.
英国女王安妮受个人偏见的影响,非常厌恶辉格党人,但在1708年5月的大选中,辉格党成为下院的多数党,女王只能被迫接受清一色的辉格集团进人内阁。这说明当时英国
A.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
B.国王与议会矛盾激化
C.议会的权力高于国王的权力
D.国王的行政权被剥夺
6.
“……所以虽在美、法革命之后,洪(秀全)杨(秀清)诸人依然不脱以前帝王思想的旧习,他们只知援用西方基督教的粗迹牢笼愚民,却没有根据西方民主精神来创建新基。”材料着重揭示太平天国
A.利用拜上帝教支撑政权
B.利用“中体西用”思想建立政权
C.仍未摆脱“华夷之辨”的观念
D.未认识到革新政体的重要性
7.
“它(战争)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昔日京华景象正如洪水过地,荡然无存。”该话语描述的这场战争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8.
1927年1月,***回到韶山,他发现此时的农村已经大不一样了,祠堂成了农民协会的会址,韶山成了农民的天下,而且妇女也来开会了。造成农村情况变化的原因是
A.土地改革实现了农民当家作主
B.大革命发展推动农民运动高涨
C.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成功探索
D.平均地权全面实施缓和了矛盾
9.
1913年10月的《大总统选举法》尽管是在袁世凯授意下由国会制定的,但国会制定时执意对元首宣誓做出明文规定,要求总统就职时必须举行宣誓典礼,“余誓以至诚遵守宪法、执行大总统之职务,谨誓”。而“宪法未公布施行以前,前项誓词须声明遵守约法”。这一规定目的在于
A.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
B.保障宪法的权威与威严
C.维护北洋政府的统治
D.增进总统选举的合法性
10.
阅读《五四运动大事(部分)记》,下列对此评论正确的是
A.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运动
B.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青年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了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支持
D.中国工人阶级的参加促使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11.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当天,赤卫队轻而易举地占领了火车站、桥梁、银行和政府大厦;攻打冬宫时,大门是冬宫防卫长官亲自打开的。这反映了
A.沙皇专制统治不堪一击
B.工兵代表苏维埃已经掌权
C.“四月提纲”指明了革命方向
D.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不得人心
12.
下表反映了1991—1993年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的投资情况。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B.两岸隔绝状态开始打破
C.“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引
D.“一个中国”共识的达成
13.
1954年6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并决定予以公布,交付全民讨论。各界群众提出了一百多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在此基础上修改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公布实施。材料意在说明宪法制定过程中体现了
A.社会主义原则
B.依法治国原则
C.人民民主原则
D.民族平等原则
14.
苏联针对马歇尔计划,在1947年7月到8月,与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南夫等国签订了双边贸易协定,被西方称之为“莫洛托夫计划”。该计划初步筑起了东欧的经济壁垒。据此可知,“莫洛托夫计划”的出现
A.加剧了欧洲经济的分裂
B.顺应了经济区域化要求
C.推动了东欧经济的发展
D.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15.
观察如图并结合所学,理解正确的是
A.美国失去经济霸主的地位
B.日本政治大国地位确立
C.西欧、日本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
D.政治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16.
下表为“东汉、西晋政府户数、口数统计表”,据此可推知
A.西晋时期对地方政权的控制得到加强
B.从东汉到魏晋土地集中现象十分突出
C.战乱死伤是魏晋户口统计下降的主因
D.东汉后期自耕农经济得到持续的发展
17.
据学者初步统计,明朝编写的经济史著作分类情况如下:

(注:漕运指利用水道调运公粮以供中央政府支配)根据材料可以推断,明朝
A.农业税的比重大大上升
B.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政府主导经济趋向明显
D.商业超越农业成为主导
18.
史料中这样描述17世纪初苏州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材料表明
A.社会动荡百姓生活困苦
B.各行业出现新经营手段
C.自由雇佣劳动的状况
D.手工各行业发展迅速
19.
某种经济现象既有“能节制生产,毋使有羡不足”的优点,又有“独占一业,莫之与竞,则生产技术之改良进步将中止”的缺点。这种经济现象是指
A.工业革命后的机器大工业
B.新型的生产组织形式公司制形成
C.欧洲早期的手工工场
D.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垄断组织
20.
对哥伦布及其开辟新航路的评价,现在更多的人认为,不能站在当时印第安人的立场上,也不能仅从对西欧某些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利弊得失角度出发,应将其置于“世界大探险时代”和人类历史长河中进行宏观考察。据此,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使
A.西欧国家开始争夺殖民地
B.西欧各国纷纷开始海外探险
C.不同文明得以交融和发展
D.人类历史迈入工业文明时代
21.
以国都为中心向四方辐射是中国古代交通网的主要特点。鸦片战争后,港口与交通的有机联接则成为中国近代交通体系的主要形态。这一转变主要反映了中国
A.中央集权的削弱
B.传统观念的改变
C.交通工具的革新
D.经济结构的变动
22.
1982年,温州第一批成功的个体户被戴上“投机倒把”帽子,这给刚刚致富的民众带来了恐慌与迷惘。l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后,“下海”逐步取代“投机倒把",开始流行起来。这些变化说明了
A.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合乎人心
B.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逐渐被打破
C.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的基本确立
D.领导人言行是经济发展的风向标
23.
狄德罗《百科全书》说:“自由是天赐的东西,每一个同类的个体,只要享有理性,就享有自由的权利……不是国家属于君主,而是君主属于国家。”此言论体现了
A.自由平等,主权在民
B.自由平等,三权分立
C.天赋人权,个人自由
D.主权在民,联邦共和
24.
古希腊某一思想家认为,“一切别的东西都系于灵魂,而灵魂本身的东西,如果它要成为善,就都系于智慧。"该思想家是
A.普罗泰戈拉
B.苏格拉底
C.亚里士多德
D.柏拉图
25.
拉伯雷在《巨人传》中融入了天文、地理、气象、航海、生物、人体生理、医药、法律、哲学、语言等大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除了具有荒诞的特征,也是一个学识非常丰厚的人。这反映了当时
A.资产阶级追求知识渴望理性
B.艺术家们强烈批判教会腐败
C.人们普遍对世界有深度了解
D.新思想催生出未来社会蓝图
26.
宋代花鸟画家甚至用一生的时间,专注于画某一种花果、某一类鸟。他们不断观察、研究,“格物致知”,用精细的笔法画出大自然中美丽的生命。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物我合一是宋代画家的最高境界
B.宋代画家以文人画展示个人性情
C.宋代花鸟草虫画基本以写实为主
D.理学塑造了宋代画家的工匠精神
27.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用大量事实论证了自然界各种生物的物种是不断进化的,是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自然界进化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思想
A.为启蒙运动奠定科学基础
B.否定了物种之间的相互联系
C.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思想
D.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28.
1914年,太原乡绅刘大鹏在日记中写到:“自宣统三年逆首孙文倡行革命扰乱中华,逆臣袁世凯趁势与贼共和,逼君退位……嗟乎,逆臣篡位,业经三年,我皇上退居深宫不知何日方能复辟?”而有相近思想的人在当时不在少数。这反映出
A.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B.辛亥革命得到民众普遍支持
C.君主立宪具有深厚群众基础
D.新文化运动在当时影响有限
29.
“它鄙弃新古典形式上的稳定,鄙弃教条式的理性,相信真诚的内在激情可以激发人类创造力的最大潜能,也可以激发人类最高贵的情操。”下列作品中体现了这一创作理念的是
A.《等待戈多》
B.《人间喜剧》
C.《巴黎圣母院》
D.《战争与和平》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