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人类社会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推进了人权事业的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伯里克利改革将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这场改革确立了古希腊最早的一些人权原则:伯里克利提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他认为,国家的政治生活应当是自由的,他特别重视言论自由的价值,认为言论自由对于公共事业只有好处。他还主张法律对所有的人都同样地公正。
——摘编自郑杭生、谷春德《人权史话》
材料二 由于1787年宪法没有具体规定人权的条款,不少城市举行了一系列的集会和抗议活动来表达他们的不满。美国国会不得不于1789年通过了宪法10条修正案——即《人权法案》,确认了人民有信仰自由,有言论、出版、集会、请愿等权利;人身及财产不可侵犯的权利;未经正当法律手续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但“人民”是要受到财产、年龄、性别、居住期限、教育程度限制的。当时美国人口约有350万,拥有财产或纳税的白人成年男子只有12万。在独立战争前占白人人口60~77%的契约奴,他们实际上没有选举权。黑人、印第安人、妇女都没有选举权。
——摘编自朱马杰《美国人权实践的历史见证》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开创了中国人权发展的新纪元……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依法得到维护和保障……目前,中国有99.97%的18岁以上的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在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占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和人大常设专门委员会委员的30%和21.9%……1999年度完成村委会选举的省份,农民的参选率绝大部分在90%以上,最低的也在85%以上……中国依法保障公民享有广泛的基本自由和权利……少数民族人民同汉族人民一样成为国家的主人。
——摘编自人民网《中国人权发展50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伯里克利改革确立了哪些人权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列举一例“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国会通过《人权法案》的直接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人权发展新纪元开始于何时。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对我国人权发展的促进作用。
材料一 伯里克利改革将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这场改革确立了古希腊最早的一些人权原则:伯里克利提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他认为,国家的政治生活应当是自由的,他特别重视言论自由的价值,认为言论自由对于公共事业只有好处。他还主张法律对所有的人都同样地公正。
——摘编自郑杭生、谷春德《人权史话》
材料二 由于1787年宪法没有具体规定人权的条款,不少城市举行了一系列的集会和抗议活动来表达他们的不满。美国国会不得不于1789年通过了宪法10条修正案——即《人权法案》,确认了人民有信仰自由,有言论、出版、集会、请愿等权利;人身及财产不可侵犯的权利;未经正当法律手续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但“人民”是要受到财产、年龄、性别、居住期限、教育程度限制的。当时美国人口约有350万,拥有财产或纳税的白人成年男子只有12万。在独立战争前占白人人口60~77%的契约奴,他们实际上没有选举权。黑人、印第安人、妇女都没有选举权。
——摘编自朱马杰《美国人权实践的历史见证》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开创了中国人权发展的新纪元……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依法得到维护和保障……目前,中国有99.97%的18岁以上的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在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占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和人大常设专门委员会委员的30%和21.9%……1999年度完成村委会选举的省份,农民的参选率绝大部分在90%以上,最低的也在85%以上……中国依法保障公民享有广泛的基本自由和权利……少数民族人民同汉族人民一样成为国家的主人。
——摘编自人民网《中国人权发展50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伯里克利改革确立了哪些人权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列举一例“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国会通过《人权法案》的直接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人权发展新纪元开始于何时。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对我国人权发展的促进作用。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了负责监察百官的“小宰”和“大宰”之职。汉代出台了专门的监察法规《监御史九条》、《刺史察举六条》等,中央监察权由御史大夫执掌,御史大夫有权监察丞相;汉武帝时将全国分成十三部州,每州派刺史一人负责监察。自魏晋之后,监察主体机构与行政机关分离,独立建署直至清朝止,均由皇帝直接领导。唐代有专门的监察法规——《六察法》,此外,《唐六典》、《唐律·职制律》等也包含了监察立法的内容。中央监察机关为御史台,监察御史为正八品上,有权监督六部尚书,奉旨巡案,气派震慑州县。元、明、清时期,监察制度得到了充分发展,监察系统组织高度统一、完整与合理。古代监察制度曾是反击官员腐败的利器,但其发展与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是同步的。
——摘编自崔永东《中国传统监察制度的特点与价值》等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受西方资产阶级国家政治理论的影响,孙中山参与制定并颁布的《临时约法》规定了国会对行政权力享有监察权……民国初年,大总统任命国务员、外交大使、公使、宣战、靖和、缔结条约、宣告大赦等非经国会同意无效;对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参议员20人以上连署提出弹劾,经参议员五分之四以上出席,出席人数四分之三以上同意,弹劾可成立;对国务员有失职或违法时,由参议员10人以上连署提出弹劾,经参议员总数四分之三以上出席,出席人数三分之二以上同意可成立弹劾。国会可以提请政府对有受贿或违法的官吏进行查办,并将查办结果呈报参议院。
——摘编自黄泽南《民国初年的监察制度述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民国初年国会对行政权力行使监察权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监察制度形成的背景。
材料一 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了负责监察百官的“小宰”和“大宰”之职。汉代出台了专门的监察法规《监御史九条》、《刺史察举六条》等,中央监察权由御史大夫执掌,御史大夫有权监察丞相;汉武帝时将全国分成十三部州,每州派刺史一人负责监察。自魏晋之后,监察主体机构与行政机关分离,独立建署直至清朝止,均由皇帝直接领导。唐代有专门的监察法规——《六察法》,此外,《唐六典》、《唐律·职制律》等也包含了监察立法的内容。中央监察机关为御史台,监察御史为正八品上,有权监督六部尚书,奉旨巡案,气派震慑州县。元、明、清时期,监察制度得到了充分发展,监察系统组织高度统一、完整与合理。古代监察制度曾是反击官员腐败的利器,但其发展与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是同步的。
——摘编自崔永东《中国传统监察制度的特点与价值》等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受西方资产阶级国家政治理论的影响,孙中山参与制定并颁布的《临时约法》规定了国会对行政权力享有监察权……民国初年,大总统任命国务员、外交大使、公使、宣战、靖和、缔结条约、宣告大赦等非经国会同意无效;对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参议员20人以上连署提出弹劾,经参议员五分之四以上出席,出席人数四分之三以上同意,弹劾可成立;对国务员有失职或违法时,由参议员10人以上连署提出弹劾,经参议员总数四分之三以上出席,出席人数三分之二以上同意可成立弹劾。国会可以提请政府对有受贿或违法的官吏进行查办,并将查办结果呈报参议院。
——摘编自黄泽南《民国初年的监察制度述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民国初年国会对行政权力行使监察权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监察制度形成的背景。
2.单选题- (共10题)
3.
在公元前2世纪的罗马,如果女子在夫家受到虐待,女子家长不但有权将其接回娘家,而且女方还有权利提出与其夫终止婚姻。这反映了当时罗马
A.妻子是丈夫的私有财产 |
B.女性婚姻地位有所保障 |
C.妇女获得了平等公民权 |
D.父权开始让位于夫权 |
4.
英国结合本国的具体国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行政制度。在这一制度下,首相的权力以下院的支持为后盾,并依靠在下院的多数优势来保证执政党政策和法令的执行;首相的失败意味着整个执政党的失败,所有阁员和首相一道辞职。这一制度是
A.民主共和制 |
B.联邦制 |
C.责任内阁制 |
D.总统制 |
5.
1947年12月,***分析当时的形势后,饱含激情地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应是
A.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 |
B.国民党军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
C.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的召开 |
D.解放军主力已打到了国统区 |
6.
1939年3月,国民党对国民进行总动员称:“唯忠与孝实中华民族立国之本”,昔日尽“忠”对象为君主,今日则为民族国家;今日行孝对象应由亲亲之义而推及于同国同族之相保。由此可见,国民党旨在
A.继承儒家思想抵制西方文化 |
B.提倡忠孝以巩固专制统治 |
C.利用传统道德激励民族精神 |
D.强调封建伦理维护社会秩序 |
8.
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下列表述中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五四运动
A.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B.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
C.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
D.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准备 |
9.
1917年11月8日,由列宁起草,全俄工农兵苏维埃通过并颁布的某一文件,向一切交战国政府和人民建议“立即缔结停战协定”、“立即就公正的民主的和约开始谈判”。这一文件是
A.《共产党宣言》 |
B.《四月提纲》 |
C.《和平法令》 |
D.《土地法令》 |
10.
“1955年召开的这次会议,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讨论了民族独立和主权、反帝反殖斗争、世界和平以及与会各国的经济和文化合作等问题。”材料所反映的这次会议推动了
A.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
B.中国积极加入不结盟运动 |
C.发展中国家联合自强 |
D.两大阵营关系走向缓和 |
11.
20世纪60年代,当“巴黎高调宣扬与东方缓和、谅解与合作”的同时,联邦德国也认识到自己仅是美国对苏关系的筹码,“波恩(联邦德国首都)在悄悄地扩展同莫斯科及其卫星国首都的贸易关系”。这反映了当时
A.资本主义阵营走向分化 |
B.意识形态矛盾已不复存在 |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
D.法德实现了政治上的联合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