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80708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2/16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党和国家先后进行了七次行政机构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1982年改革后,国务院组成部门由之前的100个减少到61个,国务院各部委人员由5.1万人减少到3.2万人,部委负责人平均年龄由64岁降到60岁,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由原来的35.5%提高到52%。新增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将商业部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和粮食部合并,组建新的商业部;将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对外经济联络部和对外贸易部合并,设立对外经济贸易部;将农业部、农垦部、国家水产总局合并,设立农牧渔业部等。
其主要内容是合理配置职能,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要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强化宏观管理职能,淡化微观管理职能。
——摘编自1982年《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报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80年代政府机构改革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80年代政府机构改革的意义。

2.论述题(共1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郑观应,广东香山县人。1858年,参加童生试未中,赴上海学习经商。次年入洋行工作,充任买办,后积累大量资金,入股洋务民用企业。1882年,担任轮船招商局帮办,带领国家工商业与外国人进行商战。其间,逐渐产生维新思想,并于1891年基本完成《盛世危言》一书。辛亥革命后,混乱动荡的政局使他的改良思想屡次受挫,遂倾主要精力办教育。他主张广设学校,全面改变教学内容,以改变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既有观念。郑观应注重家风家训,特别强调知足与慈善,要求把德行为上、慈善为怀的家风传承下去。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材料提了一个近代国人追求进步的案例,蕴含了“个人与社会”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3.单选题(共15题)

3.
伯利克里时期,五百人议事会成为最高的行政机关,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负责部分行政事务。雅典的法律保存于议事会堂,并在市场上公布。陪审法庭成为最高的司法和监察机构。材料说明雅典民主政体
A.体现了主权在民
B.基础是公民大会
C.法制是核心内容
D.权力分立的倾向
4.
英国1688年后再没有新的市镇取得议会下议院代表权,而一些“衰废市镇”,仅有数户居住、无人居住,甚至在地理上消失的地方竟在下议院拥有市镇代表;新工业城市往往聚居数以万计人口却无代表。这一现象
A.说明光荣革命后代议制未发生本质变化
B.反映了英国政治改革的必要性
C.说明国家的权力中心依然掌握在上议院
D.反映了英国经济逐渐走向衰退
5.
1900年5月初,北京城传在温泉山煤洞中,掘出前明石碑一方。碑文中称:“庚子三春,日照重阴;君非桀纣,奈有匪人。最恨和约一误,致皆党鬼殃民”材料表明当时
A.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B.明朝历史性的预见后世的问题
C.迷信谶纬之风盛行
D.《辛丑条约》签订后民众的情绪
6.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规定,皇帝可以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总揽司法,委任审判衙门。又仿照西方宪法,以附则形式规定“臣民”享有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担任公职权利和自由,但强调必须在“法律范围”之内。这反映了
A.清末宪政运作之权操诸于皇帝
B.清政府实行的是君主立宪政体
C.民众的自由权利缺乏有效保障
D.以革命手段推翻满清时机成熟
7.
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对外援助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援助资金由只能用于私人企业扩展到政府控制的企业;援助重心由西欧资本主义国家转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盟国。这一调整
A.加剧了两大阵营的对峙
B.加速了美国经济的衰退
C.扩大马歇尔计划的范围
D.导致资本主义阵营分化
8.
《全球通史》指出:“明朝的这些远航,为何是为某些未知的但肯定是非商业方面的原因而进行的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ー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地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作者认为导致中西方远航强烈反差的根源在于
A.自然地理因素的差异
B.双方统治者治国思想的不同
C.君主专制化程度的差异
D.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差异
9.
史料中这样描述17世纪初苏州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材料表明
A.社会动荡百姓生活困苦
B.各行业出现新经营手段
C.自由雇佣劳动的状况
D.手工各行业发展迅速
10.
下图为18世纪中外金银比价(单位:每两黄金合白银数)示意图。据此可知清朝中叶
A.海外市场货币需求不断扩大
B.茶叶贸易带动外贸出现顺差
C.闭关造成金银比价差距缩小
D.海外贸易发展白银大量流入
11.
下表为中国古代各地治水次数的统计。这可以佐证唐代
A.治理黄河仍然处于首要地位
B.政府治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C.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至南方
D.江南地区经济地位迅速提高
12.
哥伦布是虔诚的基督徒。圣经上说,海洋占地球表面1/7,陆地占6/7,他深信不疑。据此,哥伦布认为,从加那利群岛出发向西航行约4500公里即可到达日本(实际的直线距离近2万公里),航行约6300公里可到达中国。材料反映了
A.哥伦布的依据和总的计算是错误的
B.以当时的航海条件他是不敢冒险的
C.历史的偶然性促成了哥伦布的壮举
D.基督教成为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原因
13.
马克思说:“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巨大的城市”的形成。主要基于
A. 商业革命,贸易中心转移
B. 农民失去土地,被迫流向城市
C. 工业革命,生产力巨大发展
D. 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地位的确立
14.
下表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工业产量的统计表。表中所述现象
A.为抗日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
B.得益于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C.反映了官僚资本对经济的控制
D.加剧了中国工业结构的不合理性
15.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是由许多作品来撑持的,这些作品不管是壮丽的建筑还是巨幅的壁画,都耗费不菲,远不是艺术家本身所能应付。因此,美第奇家族至关重要。材料中作者认为美第奇家族对文艺复兴有
A.巨额资金的支持
B.行政权力的干预
C.敏锐的鉴识能力
D.家族血缘的维护
16.
《算经十书》是指汉、唐一千多年间的十部著名的数学著作,书中用过的数学名词,如分子、分母、开平方、开立方、正、负、方程等等,都一直沿用至今,有的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这反映出汉唐时期中国科技
A.受主流思想发展影响
B.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C.主要为各代政权服务
D.存在理论总结影响深远
17.
胡适在倡导“整理国故”运动时说:“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这表明胡适
A.认为传统思想文化没有系统化
B.与新文化运动的宗旨背道而驰
C.反对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
D.力图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