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的历史已经证明,甲午以后,这两个国家都输了。中国固然没有因此发愤图强;……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外,拿到中国2.3亿两的赔款。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拿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
(2)据材料二指出“二战”结束到50年代初期美日关系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遏制中国的主要原因,并指出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发展的基本趋势。
材料一 20世纪的历史已经证明,甲午以后,这两个国家都输了。中国固然没有因此发愤图强;……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外,拿到中国2.3亿两的赔款。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拿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
——摘自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
材料二 缔约国就本条约的实施随时进行协议。另外,在日本国的安全和远东地区国际和平与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在缔约国的任何一方的要求下随时可以进行协议。……在和约和本条约生效之日,由日本授予、并由美利坚合众国接受在日本国内及周围驻扎美国陆、海、空军的权利。……未经美利坚合众国事先同意,日本不得将任何基地给予任何第三国,亦不得将基地上或与基地有关之任何权利、权力或权限,或陆、海、空军驻防、演习,或边境之权利给予任何第三国。——摘自《日美安全保障条约》(1951年)
材料三 近期美国一直高调宣扬“美国的太平洋世纪”,要重返亚太……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彭光谦认为,美国正在加紧进行针对中国的军事战略布局,意在遏制任何可能对美国构成挑战的对手,继续维持美国的全球霸权。——摘自《希拉里:21世纪将是美国的太平洋世纪》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甲午中日战争“没有赢家”的理解。(2)据材料二指出“二战”结束到50年代初期美日关系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遏制中国的主要原因,并指出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发展的基本趋势。
2.单选题- (共20题)
2.
伯利克里在《论雅典之所以伟大》的演讲中说:“这是雅典人与众不同的优点,行动时我们勇气百倍,行动前却要就各项措施的利弊展开辩论。”材料中的“雅典人”指的是
A.除第四等级外的所有雅典公民 |
B.除外邦人以外的全体雅典人 |
C.可参加公民大会的所有雅典人 |
D.除贵族外的所有雅典公民 |
3.
《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十二条:“如果在夜里行窃的人被人当场杀死,则这种杀人的行为被认为是合法的。”以上规定反映了该法的实质是
A.很残酷但按律量刑 |
B.保护了罗马人民利益 |
C.极力保护私有财产 |
D.重视良好道德的培养 |
4.
《民法大全》认为:“罗马人民所适用的,一部分是自己特有的法律,一部分是全人类共同的法律。”罗马帝国制定“全人类共同的法律”主要是为了协调
A.罗马帝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
B.罗马平民与贵族的关系 |
C.罗马人与被征服民族的关系 |
D.罗马公民与奴隶的关系 |
5.
公元前2世纪,希腊大史学家波利比阿认为:“元老院、执政官和公民大会,每一部分都有权利阻碍其他部分或与其合作,他们联合起来足以应付一切紧急情况,因此不可能找到比这更好的政治制度。”公元前1世纪,西塞罗心目中的理想政体是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的混合政体。与波利比阿和西塞罗的理想政体形式分别相符的是
A.法国共和制美国三权分立制 |
B.德国君主立宪制英国君主立宪制 |
C.美国三权分立制英国君主立宪制 |
D.法国共和制德国君主立宪制 |
7.
1787年6月4日,富兰克林说:第一个放在掌舵位置上的会是个好人,后继者怎么样,就只有天知道了。为了减少这种担忧,美国在制度上
①实行联邦制
②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③总统由选举产生
④实行总统制
①实行联邦制
②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③总统由选举产生
④实行总统制
A.①②③ |
B.②③ |
C.①②③④ |
D.②③④ |
8.
“夺回了土地夺回了田,夺回了房产夺回了权,穷人从此伸腰杆,有吃有穿比蜜甜……”这首20世纪20年代的歌谣主要反映了
A.土地革命给农村带来的新变化 |
B.中国社会经济获得长足发展 |
C.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与壮大 |
D.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
9.
下列关于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土地高度集中,农民丧失土地现象十分严重
②清朝政治腐败,财政困难
③军备废弛,军纪败坏
④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①土地高度集中,农民丧失土地现象十分严重
②清朝政治腐败,财政困难
③军备废弛,军纪败坏
④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A.①②③ |
B.①②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10.
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先生曾指出:“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促使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
B.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 |
C.导致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 |
D.推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
11.
旅日学者宗泽亚在《清日战争》中谈到“历史的真实不能完全用那些惯用的‘身陷绝境’、‘弹尽粮绝’、‘敌强我弱’、‘被迫撤离’等颇有开脱战败责任的词汇。清日战争中,清军的处境恰恰与惯用语的状况完全相反……清国人……只在耻辱的呻吟中怨天怨地,最终未能从自身的弊端中找到正确的答案。”作者的主要观点是
A.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时敌强我弱 |
B.人们夸大了战争结局的悲惨 |
C.清政府的腐朽导致中日战争失败 |
D.中国人并没有对自身进行深刻反思 |
12.
《蒋介石日记》中有这样一则日记:“于寇患及匪祸二者,对前一项,加强防御;对后一项,应准备速剿也。”据此推断,这则日记最有可能记录于
A. 国民大革命期间
B. 土地革命战争期间
C. 抗日战争期间
D. 解放战争期间
A. 国民大革命期间
B. 土地革命战争期间
C. 抗日战争期间
D. 解放战争期间
13.
1937年12月17日,国民政府发表《告全国国民书》:“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壁垒,以制敌之死命”。这表明国民政府
A.表达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愿望 |
B.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持久抗战主张 |
C.认识到动员民众对抗战胜利的重要性 |
D.转变了对中共敌后战场抗战的认识 |
14.
某次会战后,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同胞书》:“……虽已被敌人占领,然其耗费时间五个月,死伤人数数十万,而其所得者若非焦土即为空城。继今以往,全面抗战到处发展,真正战争重新开始。”蒋介石所评价的这次会战是
A.淞沪会战 |
B.徐州会战 |
C.武汉会战 |
D.百团大战 |
15.
列宁在《论策略书》中说:“……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而不应该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因为这种理论……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列宁在其革命生涯中是如何践行这一观点的
A.用暴力革命手段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夺取政权 |
B.领导召开社会民主工党二大,成立俄国共产党 |
C.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创 |
D.发表《四月提纲》将俄国革命转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
16.
学者高建等认为,它的实施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我国正把它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重点推进的基础性工程。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来华访问时,在西安现场观看了与之相关的活动并和那里的村民们进行了座谈。“它”指的是
A.基层民主制度 |
B.“一国两制”方针 |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D.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
17.
1954年,中印、中缅联合声明确认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双边关系基本原则;1955年,中国在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这反映出当时中国政府
A.与发展中国家结盟 |
B.努力拓展外交空间 |
C.消除了意识形态因素影响 |
D.突破了西方国家封锁禁运 |
18.
***曾强调:“中国必须参加联合国。我们还补充说,如果联合国没有代表六亿人民的中国参加,那么联合国就变成了演滑稽戏的场所……现在不是我们在联合国代表台湾,而是台湾代表我们,这是不妥当的……联合国里只能有一个中国,不能有‘两个中国’,而那个中国是我们。”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
A.“台湾”无权代表中国人民参加联合国 |
B.没有中国参加的联合国是不合法的 |
C.联合国需要尊重中国的国家统一 |
D.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才能代表中国参加联合国 |
19.
1979年9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在哈瓦那会议上强调:“我们一开始就坚持反对集团政策和外国统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政治和经济霸权,而主张每一个国家拥有自由、独立和自主发展的权利。我们从来不同意充当任何人的橡皮图章或后备军,因为这同不结盟的实质是不相容的。”材料表明
A.哈瓦那会议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正式诞生 |
B.不结盟运动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政策 |
C.铁托是不结盟运动的首倡者和发起人 |
D.铁托反对国家间互相欺骗和建立后备军 |
20.
20世纪70年代初,许多学者认为:“在战后‘风雨25年’中,日本经济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且机遇大于挑战。”从战后的国际形势来看,所谓的“机遇”应是
A.在国际“冷战”氛围下,日本幸运成为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国家 |
B.在美苏对峙加剧下,美国急需日本产业技术协助重建欧洲 |
C.在两大阵营对抗下,美国扶植日本为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盟友 |
D.在中国实施“一边倒”政策下,日本幸免战后的赔偿责任 |
21.
有人认为,尽管“冷战”期间,美苏进行着激烈的意识形态的对抗。但是,“冷战”也包含着强大的稳定因素。其中“强大的稳定因素”主要是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 B.第三世界的崛起 |
C.美苏势均力敌,旗鼓相当 | D.雅尔塔体系的长期存在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0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