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一诊文综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80652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7/7/20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30分)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变化是经济变革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以来,美洲白银源源不断输入中国,它们很快进入国家的贡赋体系,并为国库、皇帝和权贵所囤积。对于绝大多数生产者来说,换取白银的主要目的是缴纳赋税和贡赋,而非资本的增长。许多人日常生活基本上与市场没有联系,白银之类的贵金属在这里基本上成为一种权力、礼仪象征物,恢复其物质的特性,丧失其货币的功能。
(据斯特恩斯《全球文明史》等整理)
(1)世界近代史上哪一重大事件导致“16世纪以来美洲白银源源不断输入中国”?(2分)据材料一概括说明,为什么输入中国的白银基本丧失了货币功能?(4分)
材料二  1902年梁启超认为,“政府之义务虽千端万绪,要可括以两言,一日助人民自营力所不逮,二日防人民自由权之被侵而已。”因此他主张将“凡事业之性质,不能委诸个人者”、“凡事业为公益起见,不宜委诸个人者”、“凡国人所不欲办之公益事业”三类企业交由政府举办。1910年他又提出,“今日政府之弊,在宜干涉者而放任,宜放任者而干涉”,他举例说到,“当局者与民争利,侵入私人营业区域”、“当局者别怀私意而以国帑谋其私益”。
(据梁启超《论政府与人民之权限》等整理)
(2)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的经济思想。(6分)并据此评述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任评一项)。(6分)
材料三

(3)据材料三,指出1984年中国经济生活领域出现的新现象。(8分)美国学者科斯认为,中国过去30多年的改革是“北京主导的由上而下的改革和地方及民间力量推动的由下而上的改革”合力推进的,从1978~1984年这一时段中任举一例佐证该观点。(4分)
2.
(22分)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对中国社会与文化变革起到了推动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简表
阶段
时期
中西文化交流简况
第一阶段
1800~1839年
继马戛尔尼访华后,1807年英国派马礼逊来华传教,此时嘉庆帝厉行闭关政策,严禁传教活动,禁止外国人学习中文。马礼逊好不容易聘请的中文老师,身上经常带着毒药,一旦被官府发现以便随时自尽。他还注意到,中国人拥有某种根深蒂固的优越感,称外国人是“番鬼”。在官府的迫害下,他不得不离开广州,到澳门和马六甲一带进行传教和学术活动。
第二阶段
1840~1860年
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他们提倡“师夷”,是对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天朝大国心理的大胆挑战,但却是空谷足音,长久不为清廷所重视。
第三阶段
1860~1895年
夷人的长技被提升为“西学”,并借助“体用”等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将中西学纳入统一体内,它进一步冲破了“夷夏大防”的藩篱,为人们大胆接受西学开辟了道路。以培养外语、军事、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新式学堂增多,西式学堂逐渐被人们所接收。
第四阶段
1895~1900年
维新派不仅将人们对西学的认识,由“西艺”推进到了“西政”,而且第一次打破了隆中抑西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在思想上进一步开辟了道路。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
 
(据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等整理)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国入学习西方文化的变化趋势。(6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人对西学认识变化的外部原因。(4分)
材料二  20世纪初期,国粹派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西方“立民主为政体,故利民之智”,中国“以专制为政体,故利民之愚”。他们还认为,“盖自秦以来,当世之谓孔学者,君学而已……无用者君学也,而非国学”。他们还认为传统“夷夏大防”的观念导致中国文明既不能自我光大,又不能吸收外来文化,衰败不可避免,进而主张“国粹者,助欧化而愈新”……发起了类似于西欧文艺复兴的“古学复兴”运动。
(据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
(2)材料二中国粹派认为中国文化衰落的原因有哪些?(6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粹派为什么认为他们发起的古学复兴运动“类似于”西欧文艺复兴。(6分)

2.单选题(共4题)

3.
伯利克里在《论雅典之所以伟大》的演讲中说:“这是雅典人与众不同的优点,行动时我们勇气百倍,行动前却要就各项措施的利弊展开辩论。”材料中的“雅典人”指的是
A.除第四等级外的所有雅典公民
B.除外邦人以外的全体雅典人
C.可参加公民大会的所有雅典人
D.除贵族外的所有雅典公民
4.
日本老兵稻垣三郎在回忆徐州会战的文章中提到“绑在机枪上的少年兵”。日军当时依靠强大火力突破了中国军队阵地,看到中国军队的重机枪旁边,倒着一具少年士兵的遗体,竟是用铁索绑在机枪的支架上。日军指挥官马上叫来战地记者拍照写文,准备在国际舆论上渲染。但当他们得知真相后,立即放弃了这一想法。下列对日军放弃该想法的原因的历史想象,合理的是
①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改变对华政策
②日本侵华行为遭到国际舆论的一致谴责
③少年兵为与阵地共存亡而将自己绑在枪架上
④日军担忧中国人的凝聚力因少年兵事件更为增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
下图中的叙述是中共在某次会议前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的宝贵探索,它有利于
A.“三大改造”的启动
B.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序展开
C.“八字方针”的实施
D.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
6.
《欧洲文艺复兴史》中写到,“《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声中的一声……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文中的“他”划燃火柴的地点位于图中的
A.①B.②C.③D.④

3.选择题(共2题)

7.

— Have you heard of the new robot that can help us do the housework?

— Yes. That's really great, but some people worry that it may ______ laziness.

8.

— What colour would you like to wear ______ the party?

— Jane suggests a blue dress and a white pair of shoes ______ me.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4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