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英国在华利益受损,但又迫于日本压力,于是一方面对日本进行道义上的谴责,另一方面对华进行有限的平准基金的贷款援助。随着欧战迫在眉睫,英国的远东政策渐趋退守.1939年6月,日本封锁天津英租界,迫使英国与其谈判。1940年6月,英国同日本签订了《英日天津协定》和《英日关于封闭滇缅公路的协定》,英日合作镇压天津英租界中的抗日行动;中国银行存放在英租界的白银由英、日共管;关闭滇缅公路三个月,“禁止武器、弹药并铁道
材料 之通过缅甸输送,禁止缅甸输出之货物,在香港也禁止输出。"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同盟成立,日本进逼东南亚的南进战略促使英国重开滇缅运输线,倡议签订中、美、英三国合作方案,并向中国提供1000万英镑货款。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击溃英国在东南亚太平洋的军事力量,威胁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为了确保中国对日作战,英美联合参谋长委员会提出建立由蒋介石任最高指挥的中国战区,邀请中国远征军入缅甸作战。1942年1月,中、美、英、苏等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决心共同对抗德、意、日法西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期间英国对日、对华政策演变带来的影响。
材料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英国在华利益受损,但又迫于日本压力,于是一方面对日本进行道义上的谴责,另一方面对华进行有限的平准基金的贷款援助。随着欧战迫在眉睫,英国的远东政策渐趋退守.1939年6月,日本封锁天津英租界,迫使英国与其谈判。1940年6月,英国同日本签订了《英日天津协定》和《英日关于封闭滇缅公路的协定》,英日合作镇压天津英租界中的抗日行动;中国银行存放在英租界的白银由英、日共管;关闭滇缅公路三个月,“禁止武器、弹药并铁道
材料 之通过缅甸输送,禁止缅甸输出之货物,在香港也禁止输出。"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同盟成立,日本进逼东南亚的南进战略促使英国重开滇缅运输线,倡议签订中、美、英三国合作方案,并向中国提供1000万英镑货款。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击溃英国在东南亚太平洋的军事力量,威胁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为了确保中国对日作战,英美联合参谋长委员会提出建立由蒋介石任最高指挥的中国战区,邀请中国远征军入缅甸作战。1942年1月,中、美、英、苏等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决心共同对抗德、意、日法西斯。
——摘编自唐培吉《抗战时期的对外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抗日战争期间英国对日、对华政策发展演变的历程,并分析其影响因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期间英国对日、对华政策演变带来的影响。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隋朝初年实施了一系列与财政相关的改革。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存要去闲,改小为大”,将南朝时期地方行政单位的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裁减不必要的机构和人员。魏晋以来官员俸禄没有详细明确的规定,隋朝对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吏俸禄、政府部门的开支做出具体规定。在严格执行均田制的同时,将成丁年龄由18岁改为21岁,这样男子可推迟三年服摇役;并把服役期减为20天;调绢改为2丈,减少一半。开皇五年(585年),针对谎报年龄、依附豪强等问题,隋文帝下令重新严格核查户口,对地方豪强隐匿人口的现象进行打击,仅一年就新纳入户籍160多万人。开皇十年(590年),隋文帝下令所有军人的田地户籍一律归州县管理,这样地方官可以掌握他们的户籍,除府兵本人免租调外,他们的家族成员都不能逃税。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文帝财政改革的影响。
材料 隋朝初年实施了一系列与财政相关的改革。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存要去闲,改小为大”,将南朝时期地方行政单位的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裁减不必要的机构和人员。魏晋以来官员俸禄没有详细明确的规定,隋朝对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吏俸禄、政府部门的开支做出具体规定。在严格执行均田制的同时,将成丁年龄由18岁改为21岁,这样男子可推迟三年服摇役;并把服役期减为20天;调绢改为2丈,减少一半。开皇五年(585年),针对谎报年龄、依附豪强等问题,隋文帝下令重新严格核查户口,对地方豪强隐匿人口的现象进行打击,仅一年就新纳入户籍160多万人。开皇十年(590年),隋文帝下令所有军人的田地户籍一律归州县管理,这样地方官可以掌握他们的户籍,除府兵本人免租调外,他们的家族成员都不能逃税。
——摘编自王者《中国古代财政史》
(1)根据材料,概括隋朝初年隋文帝财政改革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文帝财政改革的影响。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刘知几(661年一721年),唐代史学家。生于世代官宦之家书香门第,文才颇佳,尤喜史学,年少时便博览史籍。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中进士,长期任职于史馆。因史馆监修制度使其“善恶必书”的实录理想无法得遂,故退而私撰《史通》,历九年而成,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该书较为客观地论述了唐代以前的史籍源流及前人修史的得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史学家必须具备史才、史学、史识“三长”的论点。史学,即历史知识;史识,指历史见解;史才,是研究能力和表述技巧。其中史识是最重要的。史识的核心是忠于历史事实,秉笔直书。他大胆“疑古惑经”,对被奉为儒家经典的《春秋》、《尚书》中的记载进行质疑,对孔子“春秋笔法”以及后世对孔子和《春秋》等书的盲目崇拜予以批判。他强调对史学的评价标准,还在于“激扬名教”;好的历史著述应有文学的映衬,文学功底是影响史学家叙述优劣的关键因素。其思想对后世经史之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刘知几史学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材料 刘知几(661年一721年),唐代史学家。生于世代官宦之家书香门第,文才颇佳,尤喜史学,年少时便博览史籍。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中进士,长期任职于史馆。因史馆监修制度使其“善恶必书”的实录理想无法得遂,故退而私撰《史通》,历九年而成,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该书较为客观地论述了唐代以前的史籍源流及前人修史的得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史学家必须具备史才、史学、史识“三长”的论点。史学,即历史知识;史识,指历史见解;史才,是研究能力和表述技巧。其中史识是最重要的。史识的核心是忠于历史事实,秉笔直书。他大胆“疑古惑经”,对被奉为儒家经典的《春秋》、《尚书》中的记载进行质疑,对孔子“春秋笔法”以及后世对孔子和《春秋》等书的盲目崇拜予以批判。他强调对史学的评价标准,还在于“激扬名教”;好的历史著述应有文学的映衬,文学功底是影响史学家叙述优劣的关键因素。其思想对后世经史之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赵海旺《略论刘知几史学批评的基本原则》等
(1)根据材料,概括刘知几的主要史学思想。(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刘知几史学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2.论述题- (共1题)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上图展示了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请选取其中相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自拟论题,并结合相关知识进行说明。(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明确)

上图展示了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请选取其中相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自拟论题,并结合相关知识进行说明。(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明确)
3.单选题- (共6题)
5.
在伯利克里时代,雅典城邦特别重视公共节庆日的戏剧演出。一方面,城邦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并将其制度化;另一方面,演员和剧组会得到来自政府的补贴和私人的资助;公民大会还会专门选出执政官来监督戏剧公演的组织和统筹等相关事宜。这些举措
A.体现了执政为民的人文精神 |
B.旨在推动戏剧的发展 |
C.有利于保障民主政治的实施 |
D.体现了商品经济繁荣 |
6.
下图是1882年和1907年德国劳动力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示意图。对图中变化解读准确的是


A.劳动力流失导致农业衰退 |
B.工业化助推经济结构调整 |
C.国家统一有利于工业发展 |
D.服务业发展水平领先世界 |
7.
1876年,朝鲜与日本签订《江华条约》之后,清政府在“以夷制夷”政策的主导下,催促甚至直接参与了朝鲜与美、英、德、俄、法签订的通商条约。清政府企图在朝鲜与各国签订的条约上写明朝鲜为中国属国,以确保列强承认自身的宗主国地位。这反映了清政府
A.在外交中践行“中体西用” |
B.摒弃传统的朝贡外交体系 |
C.不谙熟近代外交丧权辱国 |
D.受到近代条约体系的影响 |
8.
1944年9月,中共中央认为:“目前我党向国民党及国内外提出改组政府主张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正式向国民党提出立即召开紧急国是会议,废除一党统治,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这一主张的提出
A.导致国共两党关系走向破裂 |
B.体现了民主革命的前途 |
C.旨在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D.提升了中共的政治声望 |
9.
冷战结束后,不结盟运动专门成立了由经济学家和其他专家组成的各种专门小组,研究诸如债务、贫困等发展中国家亟待解决的经济问题;抛弃过去的对抗和意识形态偏见,强调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与发达国家建立一种“民主的伙伴关系”。这表明
A.发展中国家面临机遇和挑战 |
B.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出现 |
C.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战略调整 |
D.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7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