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觉醒和团结
材料一 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2)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超越公车上书的表现。
(3)用史实说明材料三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华民族是如何应对的?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觉醒和团结”的认识,列举相关史实。
材料一 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二 (公车上书运动)仅仅集中在文武官员和一些中心城市的举人中间,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几乎没有太多影响(五四运动)全国各大中城市几乎都有响应……不仅其参加人数超过公车上书运动不知多少倍,而且其影响也大得太多了。——杨奎松《何谓民族主义及我们应该怎样爱国?》
材料三 (1935年)《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歌声,便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无论他是哪一个民族的中国人,都会有人唱它。——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1)①与材料一“甲午战败割台”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②这一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2)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超越公车上书的表现。
(3)用史实说明材料三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华民族是如何应对的?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觉醒和团结”的认识,列举相关史实。
2.单选题- (共23题)
2.
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国葬礼上的演说中说:“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下列内容不能作为其依据的是
A.按每年收入多少将公民分为四个等级 |
B.除十将军外的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 |
C.公民在公民大会上都有发言权一 |
D.为担任公职和参政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
3.
罗马帝国征服的亚洲行省的叙利亚、小亚细亚,北非行省的埃及经济都很繁荣,罗马向行省输出陶器、橄榄油、葡萄酒等产品,从行省输入粮食、纺织品、金属制品和奢侈品。面对这种情况,罗马当局和法学家制定了
①规范商品交易活动的法律
②适用于帝国各民族的法律
③调整平民贵族关系的法律
④强化维护奴隶制度的法律
①规范商品交易活动的法律
②适用于帝国各民族的法律
③调整平民贵族关系的法律
④强化维护奴隶制度的法律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4.
在美国费城制宪会议上,小州声称:“不愿屈从大州支配的命运,威胁要与外国结盟。”而大州则扬言要用火与剑来解决问题。针对双方矛盾,1787年宪法的协调结果是
A.提出了黑人按五分之三计算原则 |
B.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
C.规定了参众两院议员的产生办法 |
D.体现了国王统而不治的政治理念 |
6.
“《权利法案》的意义并不在于使议会获得多少新的权力,而在于明确划分了议会和王权的权力界限,使双方此后得以避免再因权限模糊而发生严重的权力冲突。”这一观点主要认为《权利法案》
A.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 |
B.限制了英国国王的权力 |
C.创造了英国长期稳定的政治环境 |
D.体现了国王统而不治的政治理念 |
7.
“大贵族的所有利益已经在下院得到很好的代理……工业和商业的利益却几乎全无代表!”英国的这种状况被根本改变是在( )
A.君主立宪制开始形成时期 | B.责任内阁制形成时期 |
C.工业革命时期的议会改革 | D.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议会改革 |
9.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革命与国民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
A.革命比建国更重要 |
B.民国时期的社会政治建设没有任何成效 |
C.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
D.相对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
10.
鸦片战争以后的救亡叙事中,排外与仇外是中国民众的普遍心理,然而到了辛亥(革命)前后,“排满一救国一抵抗侵略”成为惯用论述逻辑,认为“外人”仅为“及身之祸”,而“满虏”则为“祖父之仇”。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列强侵华程度的加剧 |
B.民族救亡意识的兴起 |
C.向西方学习层次深入 |
D.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 |
11.
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了“协定关税”,甲午战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共同点是( )
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 B.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
C.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 D.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
12.
“各种‘主义’开始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各阶级、各阶层的代表人物纷纷登台亮相,各种名目的政纲、政论、宣言遍布报刊。……中国开始走出家族统治和王朝更替的社会形态。”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A.甲午战争的刺激 |
B.辛亥革命的影响 |
C.五四运动的推动 |
D.国民大革命的开展 |
13.
《新潮》2卷4号记载着这样一段话:这次运动是民众自决的精神……这次运动中大家直接向公使团及国外人类表示,是中国民众对外自决的第一声;不避艰险,直接问罪,是中国民众对内自决的第一声。所以这次运动是“二重保险的民众自决运动”。“这次运动”应该是
A.辛亥革命 |
B.五四运动 |
C.国民革命运动 |
D.抗日战争 |
14.
“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中国的近代化》)这种“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主要是由于
A.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
B.农村革命根据地蓬勃发展 |
C.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 |
D.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统一的基础 |
15.
据《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称,自《南京条约》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但在1898年到1910年间,清政府又主动开放了30余个商埠,这说明了当时
A.晚清政府开始主动寻求中外合作 |
B.清政府意图借此分洋人之利 |
C.清政府希望以自由贸易求自强 |
D.民族意识日益觉醒 |
16.
1860年,清王朝设立“扶夷局”。次年年初,清政府将“扶夷局”改设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各国事务由“夷务”改称“洋务”。这反映了
A.天朝观念已被摒弃 |
B.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
C.洋务运动成为共识 |
D.清政府逐渐接受近代外交规则 |
17.
蒋廷黻指出:“不平等条约的根源,一部分由于我们的无知,一部分由于我们的法制未达到近代文明的水平。”下列不平等条约内容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
B.惩办“首祸诸臣” |
C.领事裁判权 |
D.准许华工出国 |
18.
如图直观地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A.国共合作推动第一、二次革命高峰的出现 |
B.第一次低谷是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
C.第二次革命高峰是全民族抗战的实现 |
D.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曲折中走向胜利 |
19.
日本帝国主义割占台湾初期一直由武官实施军事统治。1898年,台湾总督儿玉源太郎公布了《匪徒刑罚令》,把反日的台湾民众一律当作土匪来处置。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清政府丧失维护统治的能力 |
B.日本侵略台湾蓄谋已久 |
C.台湾人民具有强烈的反殖民精神 |
D.日本实行依法治台策略 |
20.
有学者指出,与所谓“器物——制度——文化”的三阶段说不同,晚清中国人实际上经历的探索过程是“西化——反西化——现代化”,其中,“反西化”是指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戊戌变法
D. 辛亥革命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戊戌变法
D. 辛亥革命
21.
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这位历史学家所说的“新的革命策略”是指
A.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 B.坚持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
C.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 | D.开展“工农武装割据” |
22.
“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竞争之上的。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共产党宜言》中这段话
A.说明雇佣劳动是工业化的产物 |
B.揭示了无产阶级斗争的新特点 |
C.肯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进步性 |
D.批判了工人阶级的分散落后性 |
23.
“十月革命是19世纪中期以来在俄罗斯社会内在矛盾的结果,是由这些矛盾产生的革命进程迟至一战后的结果,十月革命的胜利保证了在全球实验建设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在世界政治版图上导致社会主义阵营形成。”这一表述
A.立足于现代化的视角解读十月革命 |
B.表明俄国人民试图恢复斯大林模式 |
C.肯定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国际影响力 |
D.说明一战延缓了俄国十月革命进程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