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慧全国大联考(湖南省衡阳市重点中学)2020届高三十月联考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80589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10/10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人这样描述清政府早期时条约的态度:“中国代表们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因为条约在清政府看来,通商权利原本就符合施之(夷狄)以恩惠的羁縻之道。60年代后,英、美等国分头向清政府递交一项声明对各省执行条约的状况表示不满,并向清政府提出警告。1864年,清政府刊印《万国公法》,对此***街门表示:“帷我中国办事,均系十分遵约,依本万国公法而行。”至20世纪初,驻俄公使明确提出效法日本,改革内政,以修改约章。
材料二  17世纪中叶,欧洲出现了以法律条约为基础的新型国家平等关系秩序。然而这一新的国家秩序在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驱动下,又形成了向外扩张的“世界国家秩序”。西方将暴力强权贯注到条约形式之中,用有悖于国家主权原则的条约制度,不断将更多的国家纳入新的“世界国家秩序”之中。18世纪末英国商人和政府开始谋划与中国建立条约关系;1816年带着“将公司贸易建立于安全、稳固和平等的基础上”的使命来到中国的英国代表阿美士德却连嘉庆的面都没有见到便被送回。此时英帝国开始放弃长期实行的和平协商方式,用武力与中国建立条约制度的舆论在鸦片战争爆发前已普遍形成。

——以上两段材料均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待近代条约态度的变化,对这一变化做出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方“世界国际秩序”的主要特征。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中后期的民众服饰突破整齐划一、等级界限的规定,奢靡之风不断出现,从嘉靖朝到天启朝政府禁奢令就达到了55条。官员们穿着贵族所拥有的蟒服、飞鱼、斗牛等服色。在江南,有能力消费的富民穿上了高级鲜艳的丝织品并佩戴昂贵的珠宝翠玉,在纹样、色彩与用料上模仿官员服色。同时青楼妓女、戏班戏子的装束却成为上流妇女仿效的时象。部分有市商背景的人认为追求物质上的享受是人性的本然,同时还可以带动消费和生产。但是民间“富贵女子必缠足”“丐户不得缠足”观念使“大脚”成为下层劳动阶级或贱民的标志,服饰上官与民、士与庶的边界依然存在。

——摘编自张志云《明代服饰文化探徽》

材料二  16世纪的英国社会流行追求个性解放,人们摆脱了教会掩盖形体美的着装模式,充分展示人的自然美,这种观念的转变,在着装上体现为对奢侈服饰的狂热追求,都铎王朝多次颁布抑奢法,明确规定社会各等级人们服饰的质地和颜色,以维护尊卑有序的等级制度。清教徒们则提出所有服饰都要体现正派与端庄、注意节制和谦虚的同时还保持民族特色。但这无法阻挡人民把剩余产品交换成漂亮时尚的服饰,在最公开的场合展示以赢得周围人的尊重。17世纪中后期民众争相购买印度鲜艳舒适的棉布服饰,随着本地棉纺织业兴起,英国社会的服饰逐步变得一致简约实用,不再有明显等级特征。

——摘编自谭赛花(16一18世纪英国的服饰与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17世纪中英两国服饰流行上的相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17世纪中英两国服饰流行特点的不同,并分析产生这些不同特点的原因。

2.论述题(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指出,美国的亚洲外交似乎总是处于“失致一总结教训一再失效一再总结”的无休止轮回中。在欧洲屡试不爽的均势战略、民主改造、和平演变等手段,在亚洲不是遭遇失败,就是收效甚徽。对于美国来说,亚洲是一个谜,中国更是谜中谜。美国在亚洲的失败,基本集中了美国外交失败的记录。而美国对中国的误判,又成为美国在亚洲所有误判中最带有战略性和经典性的误判。
下表记录了二战结束后的70年来,美国对中国的6次重大战略误判
第一次误判
共产党和国民党,谁能赢得中国?
第二次误判
中国人敢出兵朝鲜吗?
第三次误判
苏联解体,下一个垮台的是中国
第四次误判
“市场化”必然使中国“自由化”
第五次误判
中国将在“崛起”中“崩溃”
第六次误判
中美关系是“第二场冷战”
 
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提炼一个有助于中美关系正常发展的论点,并结合史实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单选题(共24题)

4.
伯利克里时期,作为最高司法机关和监察机关的陪审法庭也参与立法活动,拥有对公民大会决议的最后批准权,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A.民主政治进到严重破坏
B.权力运行带有制衡色彩
C.司法监察制度日益完善
D.法治理念被民众所接受
5.
公元前509年,古罗马制定的《瓦勒里法》规定公民有权就执政官判处死刑的决定向民众会议申诉,而“任何执政官不得处死或鞭笞已经提出申诉的罗马市民”。这一规定旨在
A.限制贵族对法律的垄断
B.保障司法审判的公正
C.培养官员的社会责任感
D.维护帝国的统治秩序
6.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特里维廉在他的专著《1688一1689年的英国革命》中,特别强调荷兰执政威廉入主英国的重要性,认为它是“欧洲所有的新教各族人民共同会合在一起来帮助和拯救英国,并成为英国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这里的“转折点”在此主要是指
A.王权时代结束
B.国王和议会之间形成了制衡的关系
C.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
D.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7.
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指出“对于一个联邦的持久存在,必要的文明同质性不亚于各成员的结盟需要……有一个事实令人羡慕地便利了美国建立了联邦政府。各州不仅有大致相同的利益、相同的起源和语言,而且处于相同的文明水平。这便使他们的联合几乎永远成为容易的事情。”这表明
A.地区文明的同质性是美国联邦政府持久存在的保障
B.三权分立政体的确立是地区文明同质性的产物
C.独立战争后邦联政府被联邦政府取代的必然性
D.美利坚民族的产生是联邦政府建立的基本条件
8.
19世纪60年代,法国人民不满情绪日益增长,帝国开始实行改革,例如立法团议员可得到请愿权利,官方“公报”公布议会辩论记录,废除禁止工人罢工和结社的《勒霞白列法》等。1870年初,奥利维埃奉命组织自由主义内阁。1870年4月,由皇帝任命的元老院受到削弱,变为普通上院。法兰西第二帝国后期的变化念味着
A.民选议会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B.元老院的政治地位无足轻重
C.皇帝的专制统治进一步巩固
D.工人的权利得到了切实保障
9.
天津《益世报》曾刊文称:“四五年来农民知识渐有进步。例如匪祸前,农民不知***。此外农民所知新名词亦不少。”使农民发生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B.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土地革命提高了农民政治地位和思想觉悟
D.新中国成立,农民翻身做主人
10.
1935年6月,美国驻华武官史迪威在其《中国未来的局势》中认为,“他知道自己会吃败仗,而失败就意味着后方会爆发叛乱,因此他情愿坐视不动,控制住他能够控制的一切,指望外国的影响帮助他保住外商企业十分集中的上海。”可见,史迪威认为国民政府
A.以对日退让换领土主权完整
B.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C.开展了全国抗战的准备工作
D.借助大国外交以谋求局势缓和
11.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相继受挫后,共产国际曾指示中共先把起义部队退到附近农村中一些“稳固”的地区去,“积蓄力量,以便重新展开全面进攻”。共产国际的这一指示
A.全面分析了敌我力量对比
B.主张走农村包城市的道路
C.存在严重的“右”倾错误
D.利于新型革命道路的探索
12.
中国学者编写出版了“社会变迁与百年转折丛书”:《1840年被轰出中世纪》《1860年巨痛与自强》《1895年大梦初醒》《1901年慈溪太后的革新令》《1937年大灾难与大牵手》。以上书名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共同点是
A.与战争影响紧密相关
B.始终贯穿政体改革主线
C.突变与渐变交错进行
D.从局部地区扩散到全国
13.
严安林在《蔡英文上台后的两岸关系走向》一文中指出:“蔡英文为求当选提出了“维持两岸现状’的承诺,提出在两岸之间要‘积极沟通’、‘不挑衅’与‘无意外’,但在其否认‘两岸同属一中’的‘九二共识’情况下,即在坚持既有‘台独’立场情况下,如何实现‘维持两岸现状’的承诺与目标,是大有疑问的。”下列有关两岸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台湾当局仍具有积极沟通的诚意
②处理两岸关系的基础是“九二共识”
③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④“一国两制”被海峡两岸普遍接受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4.
1954年12月,缅甸总理吴努应周恩来邀请回访中国时表示“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不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胆……很坦率地讲,我们对大国是很恐惧的。但是周恩来访问缅甸以后,大大消除了缅甸人这种恐惧。”缅甸消除“这种恐惧”的主要原因是基于中国
A.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B.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同亚非各国联系
C.重申和平共处原则,发展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
D.倡导多边外交,建立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15.
唐初,“五品以上,不得入市”;唐朝中后期,士人经商已成为一股潮流。地方上的军政大吏,如节度使、观察使等也多经商。唐宪宗元和八年,允许赐给王公、百官的庄宅、店铺等进行典卖。唐代中后期的这一现象反映出
A.重农抑商政策得以改变
B.商业地位有所提升
C.官商勾结,吏治腐败
D.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16.
英国工业革命期间,学者马克辛·伯格说:“蒸汽机长期以来被18世纪史学家看作发明和创造的关键指示器,但是18世纪本身值得骄傲的地方是从镀银的咖啡壶到刻纹的黄铜器皿和上漆的纸型托盘等全新细消费品的爆发。”据此可以推知
A.奢侈品消费催生了英国工业革命
B.奢侈品消费拓展了英国的市场
C.蒸汽机给奢侈品生产提供新动力
D.奢侈品比蒸汽机更利于社会发展
17.
1624年英国议会通过《垄断法》,宣告以往国王所授予的专利权一律无效,规定以后凡新产品的第一发明人将向其授予专利证书,享有不超过14年的独占保护。以下对《垄断法》的制定理解正确的是
A.专利垄断不利于科技的进步
B.推动了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C.议会成为英国权力中心
D.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基础
18.
《十三行史料展》记述“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和广州历史上令世上瞩目的经济文化的辉煌时代。”导致十三行兴盛的主要原因是
A.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拓展
C.民间贸易的兴盛和发展
D.三角贸易的形成
19.
近代中国许多民族企业的文化体现了“和”“合”精神,如:华新纱厂“互助合作”,永安企业集团的“同好相连、同舟共济”,美亚丝绸厂的“和衷共济”,这主要体现了近代中国民族企业文化的哪一特点
A.民族性
B.时代性
C.创新性
D.伦理性
20.
宋代的“说话”上承唐代而来,日益兴盛,在勾栏瓦舍中有很多的以此为生的“说话人”。“说话”分为四家:小说—以灵怪、传奇、公案等故事为主;说经—演说佛书;讲史—讲述前代兴废争战之事;合声—演出者随兴“指物题咏”。这反映出宋
A.“说话”成为宋朝世俗文学主流
B.说书艺术开始在民间出现
C.城市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D.传统礼教受到较大冲击
21.
唐中期以前,“客户”指外来户,在户口统计时与“土著”加以区分。唐中期以后,没有常产的贫民、佃户成为“客户”的新含义,而有田产的民户被称为“主户”。到了宋初,全国户口统计变为主户与客户并列。这些变化
A.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加剧
B.适应城市经济发展
C.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D.导致均田制的崩溃
22.
19世纪初,欧洲女权运动兴起,女权主义者致力于争取受教育权和选举权、改善女工状况、拥右财产等诸多社会改革;1888年,国际妇女理事会成立。影响欧洲女权运动发展的主要社会因素是
A.资本主义代议制完善
B.工业革命改变妇女角色
C.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D.欧洲民族国家的诞生
23.
抗战初期,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以法币为基础发行根据地货币,保护法币的主体地位;配合物资战。对物资在根据地的输出和伪币的输入实行限制,对外贸易实行控制;保护法币,使其沉于民间,防止被伪币套取。这些举措
A.挫败了日寇对华经济侵略
B.为持久抗战提供了经济支持
C.体现根据地工农政权的性质
D.体现了国共团结抗日的精神
24.
读下表《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从该表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时期
地区
西汉(公元2年)
唐朝(752年)
南宋(1210年)
黄河中下游地区
42.8
32.3
53.2
江淮地区
15.2
23.4
45.6
西南地区
3.9
7.1
9.2
 
①江淮地区人口变动幅度一直是最大的
②人口数量总体上呈增长趋势
③我国经济重心呈现南移趋势
④黄河中下游地区始终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5.
现代派文学集中笔墨反映西方现代社会四种基本关系上的扭曲与变异,即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关系上的颠倒、错位、扭曲和脱节……这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腐蚀作用而造成。材料意在说明现代派文学
A.具有深刻的现实批判意蕴
B.注重迫求新颖奇特的艺术形式
C.强调集中表现自我
D.以非理性主义为思想基础
26.
“他们自负是学习西方的启蒙运动,却把中国两千年的学术文化,当作一野蛮、一童蒙看。他们不肯真心学佛,只借仗释迦来骂孔子、老聃。”此处国学大师钱穆批评的是
A.地主阶级洋务派“师夷长技”的弊端
B.资产阶级激进派否定传统文化
C.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启蒙者自居
D.资产阶级维新派借用孔子权威
27.
1852年,马克思对法国发生的股票投机和金融危机问题作了探讨;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第I卷,涉及1865年英国工人工资状况问题、1866年爱尔兰农业平均产量问题、1867年英国立法对使用童工约束问题。这说明马克思经济学
A.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
B.源于产业工人生产实践
C.指导了无产阶级的斗争
D.直面资本生义现实问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1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