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2019届高三1月第二次诊断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80553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1/26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史大事记
时间
大事
1840—1842年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新思想的萌发
19时期中期
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兴起
19世纪末
甲午战争列强瓜分中国、戊戌变法
20世纪初
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
1912年到1919年
中华民国建立、新文化运动、五四适动
20世纪20年代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国民大革命、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20世纪30年代
红军长征、遵义会议、抗日战争
20世纪40年代
中共七大、人民解放战争、新中国的成立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围绕“中国近代历史的必由之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材料分析题(共4题)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朝政府深切关心丝路路政建设。近年来吐鲁番出土文书,对此多有揭示,唐政府在丝路沿线设置驿馆,配置驿马、驿丁,以供往来官员食宿之需要。丝路沿线,唐朝政府设军置守,从戍、烽、铺到守捉、军、镇,组织严密。为纠察奸宄,唐朝政府对“丝路”上来去行人颁给“过所”。行人通过关戍、守捉,必须勘验过所,这是汉代以来就实行并取得效果的一项制度。既表现了唐朝政府对人民的严密控制,也说明在丝绸之路上只要有“过所”在身,即使迢迢千万里,也可以通行无阻——据出土文书,唐代在西州设有“长行坊”。这是一种官办运输机构,运输工具有牛车、长运马、长运驴等,又称“长行转运史”。为供应丝路沿线所需给养,自汉代以来,一项成功的政策就是实行屯田。唐代屯田同样取得巨大效果。伊州、高昌、安西等处,都是当年重要的屯田基地。反映屯田状况的吐鲁番出土文书数量颇多,很明显,没有屯田作后盾维持丝路行政管理机构,确保沿线驻军、驿馆开支,满足使节、商旅需求等,都是很困难的。
——摘编自王炳华《大唐丝路国之重器》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丝绸之路”路政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丝绸之路”路政建设的意义。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6年,当“冷战”这个概念流行起来的时候,东亚已经是烽火遍地了。如果以热战为标准。东亚则是独一无二的。不论是列强在二战后期基于外交协调的各种安排,还是战争结束时基于军事占领的现实造成的局面,都没有阻止一个个东亚国家由于内部矛盾采取行动和发生战争,其中包括内战(中国)反殖民主义战争与冲突(越南与法国、印度尼西亚与荷兰)直至大国之间的大规模地区战争(朝鲜战争)也有新兴国家之间规模不大的冲突。以往的论著都将这些事件同美苏爆发冷战紧密联系,以致忽视甚至无视东亚地区内的各种力量的极端重要性。这并不符合历史进程的真实情况,至少在东亚陆地部分的主要地区是这样,在那里美苏也可以说是被各种当地力量加以利用的外部因素。

——摘编自牛军《从开罗到万隆:战后东亚秩序的缘起(1943﹣1955)》

(1)根据材料,概括战后初期末亚秩序发展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后初期东亚秩序特点形成的原因。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刘铭传就任台湾巡抚后,1886年,他主持设立了招商局(后改称台湾商务局),招股购置轮船,最多时拥有大小轮船五艘,航行上海、香港及东南沿海,远至新加坡、西贡等地,1887年,他经过选择,委托英商怡和洋行承办铺设台北沪尾至福州川石海底通讯电缆的业务,同时又在台湾架设陆上电报线一千二百余里,便利了岛内外的通讯联络,改善了台湾原先“孤悬海外,来往文报,风涛阻滞,每至匝月兼旬,音信不通”的状况。1888年仿效欧美方式在台北设立了邮政局,并在台湾各地设置分局……。这是台湾社会发展史上一个十分重要和引人注目的阶段。然而刘铭传的各项革新举措,遭遇清廷的诸多掣肘,“士论又讥其过激”,这些沉重的压力,使他心力交瘁,难以承受,终于在1890年冬“以病奏请辞职”,并于次年离任返回故乡。
——摘编自戴鞍钢《首任巡抚刘铭传与台湾》
(1)根据材料,概括刘铭传经营台湾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铭传经营台湾的作用。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到了城市风气的转变,即由淳朴转为奢靡……“象(像)这种社会风气从俭而奢的记载,封建上下秩序的颠倒,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十五、六世纪以后南北各地所普遍存在的”。既承认这一“社会风气的变化,出现一股活泼、开朗、新鲜的时代气息”,又指出“消费和积累的不平衡”对扩大再生产的负面影响。……商贾地主奢侈腐化、经济发达的地区尤为突出。……明清江南城市的高消费以奢侈品消费为大宗,与乡村的低消费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正是新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反映到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其中明代人陆楫的“崇奢黜俭”主张,就是其典型的代表……陆氏关于奢侈不足以贫天下,而“其地俭,反不易为生”的主张

——摘编自钞晓鸿《明代社会风习研究的开拓者傅衣凌先生--再论近二十年来关于明清“奢靡”风习的研究》

材料二  18世纪以降,英国社会各阶层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与对各类奢侈品的狂热消费,突破了等级与阶层分野,奢侈消费经济兴起。……旅居英国的荷兰医生伯纳德・曼德维尔在《蜜蜂的寓言》中提出了“私人恶德即为公众利益”的惊人论断,认为奢侈消费刺激贸易发展,促进经济繁荣,公开为奢侈传统进行辩解。英国思想界甚至掀起了“奢侈大讨论”,预示着奢侈消费正在经历“去道德化”趋势。亚当·斯密也站在政治经济学立场为奢侈消费和商业辩护…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在《商业计划》中这样描写英国社会:“人口众多,国家富裕,物质产品丰富多样,人们的生活更加奢侈、爱慕虚荣,每个人都出手阔气。”

——摘编自曹瑞臣《18世纪英国消费社会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人陆楫的奢侈消费观点,说明其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经济兴起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明朝中后期和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风尚在推动社会转型方面的差异。

3.单选题(共8题)

6.
那些被放逐的政治家,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几乎没有一个希图利用外敌力量返回雅典的,相反倒是为了争取返回,积极为雅典服务。这表明雅典的陶片放逐法
A.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B.激发了公民的参政热情
C.缓和了雅典的社会矛盾
D.标志着雅典国家的形成
7.
有学者认为,由于共产国际和苏共在国际共产主义中的地位,苏联与中共结盟是一种“逻辑的延伸”,是“预先注定”的。更有人断言,***是斯大林的“忠实信徒”,并且“一成不变依赖莫斯科”。按照这样的推定,中苏结盟
A.源于***对斯大林崇拜
B.提升了苏联的国际地位
C.主要源于意识形态的考量
D.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团结
8.
北约是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为实现防卫协作而建立的一个国际军事集团组织。下表中北约组织成员的变化情况主要反映了
A.美国加强欧洲的军事渗透
B.北约组织的战略目标发生转变
C.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
D.美苏对东欧国家的争夺更激烈
9.
明朝后期,中国的生丝、纺织品、棉布、瓷器等几乎遍及全球,外贸长期处于出超,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整个世界经济秩序是以中国为中心。材料反映
A.整体世界出现拉动了中国经济发展
B.白银流入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
C.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促进工商业发展
D.国际商贸中心地区已转移到西太平洋
10.
有人评价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改革开放,依然遵循着百余年前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路径,这种评价
A.肯定传统文化本位主义
B.肯定洋务运动制度变革的示范意义
C.是评价历史的基本方法
D.忽略了先进制度对推进变革的作用
11.
1952~1978年期间,中国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率达11.5%,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0%左右提高到44.4%。从“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状态转变为世界工业大国。据此可知建国30年来工业化建设
A.使中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B.扭转了近代以来落后局面
C.为改革开放奠定坚实基础
D.计划经济禁锢了中国活力
12.
1904年,钱穆进新式小学--无锡荡口镇的国语学校,受到的一大观念冲击就是老师钱伯圭告诉他:《三国演义》等书可勿再读,因为此书开首即云“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说明当时
A.传统大统观念已经瓦解
B.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C.推翻清王朝成为社会共识
D.近代民族国家观念影响中国
13.
启蒙运动时期欧洲文化水平进步情况表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启蒙思想推动法国基础教育发展
B.文化教育进步有助于启蒙运动发展
C.欧洲贵族推动法国启蒙思想传播
D.出版业是欧洲文化水平进步的动力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8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