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世纪,英国著名的政治家埃德蒙·柏克(Edmund Burke,1729.1.12-1797.7.9)认为,无论是英国还是法国的革命者,他们都抛弃了传统,认为这不过是一堆破旧的废物,因此,他们毫无顾忌地在传统的基础下埋设一个即将爆炸的地雷。在一次巨大的爆炸中,所有人类获致的东西,所有的先例,所有的宪章,所有的议会法令,都会化为灰烬。他们有“人权”,反对者肯定是瞎眼的;他们不承认调和与妥协,任何与他们的全面要求有所保留的事物,对他们而言那是丑恶与非正义的。结果只能是摧毁一切,他们的人权没有留下政府来保证其行政持续性的安全、正义和仁慈……
——据陈晓律《对民主的历史思索》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提取材料中涉及的一个观点,指出它所对应的世界近代某一重大历史事件,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事件。(要求:史论结合,对历史事件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材料18世纪,英国著名的政治家埃德蒙·柏克(Edmund Burke,1729.1.12-1797.7.9)认为,无论是英国还是法国的革命者,他们都抛弃了传统,认为这不过是一堆破旧的废物,因此,他们毫无顾忌地在传统的基础下埋设一个即将爆炸的地雷。在一次巨大的爆炸中,所有人类获致的东西,所有的先例,所有的宪章,所有的议会法令,都会化为灰烬。他们有“人权”,反对者肯定是瞎眼的;他们不承认调和与妥协,任何与他们的全面要求有所保留的事物,对他们而言那是丑恶与非正义的。结果只能是摧毁一切,他们的人权没有留下政府来保证其行政持续性的安全、正义和仁慈……
——据陈晓律《对民主的历史思索》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提取材料中涉及的一个观点,指出它所对应的世界近代某一重大历史事件,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事件。(要求:史论结合,对历史事件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村料一:朱元璋推行严刑峻法,对大臣擅权、武将骄横给予最严厉的打击,所谓“以重典驭臣下”。明律简于唐律,严于宋律。又在明律之外,把案例编为《大诰》,颁给各级学校作为必读教材,以后又编了《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其序言说:“诸司敢不急公务而务私者,必穷搜其原,而置之重典。”所载都是惩治贪官污吏、地方豪强的重大刑事案件,其中凌迟、斩首、族诛的有几千条,弃市以下万余条,大都出于朱元璋亲自裁定。针对元季官吏贪冒、徇私灭公,他下决心严惩贪污,说:“此弊不革,欲成善政,终不可得”,于洪武二十五年编《醒贪简要录》,颁行天下,官吏貪脏六十两以上即梟首示众,再处以剥皮之刑.
——据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工业革命把英国变成一个工业强国的同时,也让它遑受了严重泛滥的政治腐败。
1872年,议会两次通过案宣称贿买和威胁选民均属刑事犯罪,并于当年通过《秘密投票法案》。1883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政府官员财产申报的法律,亦即被称为“阳光法案”的《净化选举、防止腐败法》。该法令规定了议会中议员选举费用的限额和对选举舞弊的刑罚,并規定如果官员个人财产与其正常收入之间存在差距,就必须作出解释和说明,如不能提供合法所得的证据,就会被认定为灰色收入,进而被治罪。该法案建立起的财产申报制度后来被许多国家所学习,“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好评,并且还拓宽了社会公众对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监督方式和监督途径”。
——据唐朗诗等《英国腐败治理经验:制度变迁的特征与时序》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明代整顿吏治和近代英国反腐举措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英国反腐的重要领域,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反腐举措的重要影响
村料一:朱元璋推行严刑峻法,对大臣擅权、武将骄横给予最严厉的打击,所谓“以重典驭臣下”。明律简于唐律,严于宋律。又在明律之外,把案例编为《大诰》,颁给各级学校作为必读教材,以后又编了《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其序言说:“诸司敢不急公务而务私者,必穷搜其原,而置之重典。”所载都是惩治贪官污吏、地方豪强的重大刑事案件,其中凌迟、斩首、族诛的有几千条,弃市以下万余条,大都出于朱元璋亲自裁定。针对元季官吏贪冒、徇私灭公,他下决心严惩贪污,说:“此弊不革,欲成善政,终不可得”,于洪武二十五年编《醒贪简要录》,颁行天下,官吏貪脏六十两以上即梟首示众,再处以剥皮之刑.
——据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工业革命把英国变成一个工业强国的同时,也让它遑受了严重泛滥的政治腐败。
1872年,议会两次通过案宣称贿买和威胁选民均属刑事犯罪,并于当年通过《秘密投票法案》。1883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政府官员财产申报的法律,亦即被称为“阳光法案”的《净化选举、防止腐败法》。该法令规定了议会中议员选举费用的限额和对选举舞弊的刑罚,并規定如果官员个人财产与其正常收入之间存在差距,就必须作出解释和说明,如不能提供合法所得的证据,就会被认定为灰色收入,进而被治罪。该法案建立起的财产申报制度后来被许多国家所学习,“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好评,并且还拓宽了社会公众对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监督方式和监督途径”。
——据唐朗诗等《英国腐败治理经验:制度变迁的特征与时序》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明代整顿吏治和近代英国反腐举措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英国反腐的重要领域,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反腐举措的重要影响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李世民颁发了《唐律·仪制令》,其中一条规定:“凡行路巷街。贱避贵,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后来依据这些原则衍生出一些具体条款:“不得在街市走马”、“不得在人众中走马”的规定,后世演化成为“限速”和“人车分流”等现代交通规定;“以船载客,需事先订价,不得超载”的规定,在现代演化成为“禁止超载”的规定;“不得在中流索价”的规定,演化成为保护乘客交易安全的现代条款。此外,唐代对交通违法的处理十分严厉,《唐律杂律》中亦载:“诸违令者,笞五十,别式减一等。”由此可见,在唐代,我国的交通管理立法原则已经和现今相差无几。
材料二:罗马帝国的道路多为军备所设置,骑士们上马首先要从左侧进行,左侧路基会稍高些便于上马,所以演变成为骑士“靠左走”。罗马帝国对外扩张将“靠左走”的“交通规则”带到了整个欧洲。在1300年,罗马教皇卜尼法八世宣称“条条大路通罗马”,同时他还规定,来罗马朝圣者需要靠左侧行走.欧洲的贵族仍大多保持靠左行走的习惯,而农民在赶车挥鞭之时,坐在左边更顺手些,所以更多地选择从下面行驶。欧洲在18世纪中期以前没有明确的交通法律,主要依靠的是欧洲各国的习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中西方交通法规特点不同的原因
材料一: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李世民颁发了《唐律·仪制令》,其中一条规定:“凡行路巷街。贱避贵,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后来依据这些原则衍生出一些具体条款:“不得在街市走马”、“不得在人众中走马”的规定,后世演化成为“限速”和“人车分流”等现代交通规定;“以船载客,需事先订价,不得超载”的规定,在现代演化成为“禁止超载”的规定;“不得在中流索价”的规定,演化成为保护乘客交易安全的现代条款。此外,唐代对交通违法的处理十分严厉,《唐律杂律》中亦载:“诸违令者,笞五十,别式减一等。”由此可见,在唐代,我国的交通管理立法原则已经和现今相差无几。
材料二:罗马帝国的道路多为军备所设置,骑士们上马首先要从左侧进行,左侧路基会稍高些便于上马,所以演变成为骑士“靠左走”。罗马帝国对外扩张将“靠左走”的“交通规则”带到了整个欧洲。在1300年,罗马教皇卜尼法八世宣称“条条大路通罗马”,同时他还规定,来罗马朝圣者需要靠左侧行走.欧洲的贵族仍大多保持靠左行走的习惯,而农民在赶车挥鞭之时,坐在左边更顺手些,所以更多地选择从下面行驶。欧洲在18世纪中期以前没有明确的交通法律,主要依靠的是欧洲各国的习惯。
——以上材料摘编自《道路交通规则起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交通法规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中西方交通法规特点不同的原因
2.单选题- (共15题)
4.
克里斯提尼时代以来,雅典的富人们之所以更加慷慨、更加明显地把时间和金钱花在所有公民的利益上,出于“对社会的感激之情而产生的有条件的承诺”,这种感激表现为“荣誉”或“政治职务”。材料说明
A.捐献制度缓和了雅典的阶级矛盾 |
B.富人的捐献有助于获取政治利益 |
C.财产多寡决定了公民的政治地位 |
D.雅典民主制存在滥用权力的危机 |
5.
他们面临的现实问题是需要用自己的双手去获取每天的口粮,所以对他们来说,即使当选了政府官员,也无法全心全意地从事公职。因为所有公职都是无偿的,当时为解决这一问题,鼓励人们参政,雅典
A.颁布“解负令” |
B.实行陶片放逐法 |
C.发放工资和津贴 |
D.实行财产等级制 |
6.
著名学者威尔,杜兰特说:“对于雅典人来说,公民不仅是选民,而且可以轮流以抽签或背诵诗文的方式充当地方首长或法官。他必须保持自由之身,随时准备为国家效劳。任何受命于他人或须以劳力为生的人,都不可能有此闲暇或能力从事这类工作。因此,就绝大多数雅典人看来,劳动者似乎不适宜充任公民。”这体现了雅典
A.公民权利实现的局限性 |
B.民主自由的局限性 |
C.公民权利范围的局限性 |
D.审判制度的局限性 |
7.
公元前454年,古罗马贵族与平民终于达成协议,立法委员会全部由贵族担任,但起草委员和法律须经由贵族和平民共同组成的军伍大会选举和通过,经元老院批准,才能生效。这一协议
A.扩大了古罗马统治的社会基础 |
B.实现了贵族与平民政治上的平等 |
C.是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的标志 |
D.适应了罗马疆域不断扩大的需要 |
8.
有专家指出,《十二铜表法》以来的成文法,罗马大法官发布的有关谕令和判例,以及公民大会和元老院的一系列决议,其他长官的各种命令等,经过长时期积累,逐步形成了系统的法规。这说明罗马法
A.多元一体注重实效 |
B.司法实践灵活高效 |
C.不断追求公平正义 |
D.立法过程主观随意 |
9.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举产生;总统解散众议院须得到参议院同意;内阁由总统任命并对议会负责。这表明法国
A.实现了孟德斯鸠的理想政体 |
B.事实上确立了总统共和制 |
C.民选立法机构获得充分权威 |
D.共和派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
10.
有学者指出:斯图亚特之前的英国本就有立宪君主之事实,历代英国君主为传统政治文化、宪政精神自觉制约。因此,所谓“光荣革命”实际上不过一场复古改制,君主立宪应该称为“君主复宪”。这一观点旨在
A.弱化“光荣革命”在政治变革中的应有作用 |
B.指出英国近代议会权力至上的本来面目 |
C.肯定英国近代代议制度形成的历史意义 |
D.肯定斯图亚特王朝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
11.
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针对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产生了严重分歧,基于南方各州代表的坚持,最终通过的法案规定:国会在20年内无权禁止奴隶交易。这反映了美国
A. 中央政府缺乏强制权力
B. 制宪会议代表们根本诉求不同
C. 宪法遵循分权制衡原则
D. 1787年宪法体现实用主义精神
A. 中央政府缺乏强制权力
B. 制宪会议代表们根本诉求不同
C. 宪法遵循分权制衡原则
D. 1787年宪法体现实用主义精神
12.
参与制订《1787年宪法》的麦迪逊认为,美国革命最重要的特征,不仅是顺应人性,还在于对人性黑暗的承认。基于对“人性黑暗”的认识,《1787年宪法》
A.推行两党制 |
B.建立了中央集权制 |
C.规定总统连任不超过两届 |
D.实行三权分立 |
13.
1871年4月16日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的立法机构是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联邦议会由各邦君主任命代表而组成,主席由宰相担任。设58席,普鲁士占17席、巴伐利亚占6席、萨克森占4席、符腾堡占4席。只需14票便可否决宪法修正议案。因此普鲁士在联邦议会有很大影响力。这表明该宪法
A.赋予帝国邦联主义色彩 |
B.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
C.保留传统军国主义色彩 |
D.植根于德国长期分裂的历史 |
14.
1882年,俾斯麦提出烟草专利法,遭帝国议会否决;1883年,议会中各反对党攻击俾斯麦政府的军事开支;1887年,俾斯麦要求议会批准今后七年的军事预算草案,而议员们只同意批准三年经费,直到皇帝下令解散这届议会,重新选举组成新议会,七年军事预算提案才得以通过。这说明当时的德国
A.宪法规定的君主立宪政体遭到破坏 |
B.议会依法有效行使了对行政的监督权 |
C.民主意识增长,宰相无力控制议会 |
D.帝国议会只是君主专制的一块遮羞布 |
15.
晚清时期,贫困和破产的宗族成员日渐增多,他们开始脱离宗族庇护,到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中寻求庇护和活路,家庭成员间的冲突日渐撕裂笼罩在这些地区上空的和谐宗法社会之网。材料表明太平天国的兴起得益于
A.乡村宗法社会瓦解导致成员贫困化 |
B.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兴起 |
C.西方列强入侵激化了中外民族矛盾 |
D.传统政治的社会控制机制衰落 |
16.
1860年,《北京条约》签字后英国驻华公使布鲁斯说:“我们永久性的利益在于贸易,而贸易的繁荣全赖于秩序和安定”,“中国政府的垮台只会对英国的非领土权益造成严重损失……英国的利益依靠一个中央政府的存在”。为此,英国
A.放弃了割占中国领土的要求 |
B.要求中国开放全部沿海港口 |
C.提出外国公使必须进驻北京 |
D.积极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军 |
17.
1840—1866年满汉官员比例变化为:
对此表解读最准确的是( )
年代 | 满汉总督比 | 满汉巡抚比 |
1840年 | 1∶0.75 | 1∶2.3 |
1866年 | 1∶6.5 | 1∶12 |
对此表解读最准确的是( )
A.鸦片战争加剧了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
B.晚清统治危机激化了满汉矛盾 |
C.太平天国运动导致了清朝权力结构变化 |
D.鸦片战争促进了满汉民族融合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