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80502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1/9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法律制度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以下几个历史片段试透过现象发现过去时代的特性,从而解读发生在不同时空的文明。
片段一:
第5表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
第3、8表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第8表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
第11表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
——摘编自《十二铜表法》
阅读上述材料,请回答:
(1)《十二铜表法》的出现在当时有何进步作用?
(2)你认为这些法律规定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吗?为什么?
片段二:
美国的国家职权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门,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执掌,总统和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
——摘编自美国1787年宪法
阅读上述材料,请回答:
(3)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政治原则是什么?
(4)该宪法起了什么作用?
片断三:
第一条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院、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
第十六条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
阅读上述材料,请回答:
(5)谈谈你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理解。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次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填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近代西方主要政体形式,如图: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的政治制度“大变动”指什么?分析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的表现及作用。
(2)分别列出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确立政体的法律文献。
(3)上述中外政治制度的不同发展模式对今天有何启示。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材料一展示的是哪两个不平等条约签订时的情景?这两个条约的签订对中国有何影响?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次革命运动中的成果?结合材料二中提供的历史信息,回答这次运动有何作用和局限?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次革命运动取得的成果?结合材料三中提供的历史信息说明,这次运动有何历史意义?

2.单选题(共19题)

4.
雅典政治家克里斯提尼针对那些不受欢迎或最可能成为僭主的人,为减少政治混乱,于公元前6世纪创立了
A.五百人议事会
B.民众法庭
C.陶片放逐法
D.平民保民官
5.
公元前399年以“腐蚀雅典青年、并否定传统的神”的罪名判处苏格拉底死刑的机关是
A.民众法庭B.公民大会C.五百人议事会D.元老院
6.
公元前453年,由三名贵族组成的罗马考察团前往希腊,经过近一年的考察,认为雅典的政治制度是“外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这种说法的主要理由是
A.雅典的民主制度是一种直接民主制
B.广大妇女不能参加城邦的公民大会
C.向雅典城邦纳税的外邦人无选举权
D.城邦的实权掌握在少数奴隶主手中
7.
公元前5世纪时,罗马法律的解释权操纵在贵族法官手里,法官利用这个权力为贵族谋利益。平民经过长期的斗争,颁布了《十二铜表法》。它的颁布
A.使习惯法过渡为成文法
B.有利于帝国的扩张
C.使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D.维护了平民的利益
8.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被众多的历史学家称为“英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对英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一百多年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界标。有人评论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法案时说:“英国比欧洲任何国家也许更接近于革命。”这主要是因为
A.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B.工人阶级和下层群众获得了普选权
C.明确规定了限制国王的条款
D.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取得了更多席位,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
9.
1693年英国议会提出《任职法案》,规定凡议员得到国王任命或从国王那里领取薪俸后,就失去了议员资格。该法案被国王威廉三世否决,以后如此多次,直到1707年才获得通过。下列对上述内容解释正确的是
A.英王违背了《权利法案》的规定
B.英国政体出现了十分严重的倒退
C.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在渐进中完善
D.英王最终失去了全部的政治权力
10.
1787年制定并于1789年批准生效的美利坚合众国联邦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它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制定后多年来附有26条修正案,迄今继续生效。下列有关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体现了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
②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原则
③反映了州权至上的精神
④体现了民主和分权权衡的原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1.
19世纪60年代中期,普鲁士政府提出军事改革议案,要求扩充常备军、延长服役期、增加税收与军费,遭到议会强烈反对,这一斗争反映出
A.国内市场不统一导致严重政治分歧B.普鲁士内部存在统一方式之争
C.普鲁士与奥地利争夺民族统一领导D.普鲁士与其他各邦存在统一与反统一之争
12.
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13.
“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C.民主与科学在中国实现
D.儒家民本思想重新得到认同
14.
辛亥革命和太平天国运动都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重要内容。与后者相比,前者更具有时代进步性,这主要表现在其:
A.变革封建土地制度
B.反对外国殖民侵略
C.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
D.促进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
15.
据日方统计,1931年9月至1937年9月,中国军队在东北毙伤日本关东軍17.7162万人,年均近三万人。这说明
A.日本刻意隐瞒军队减员情况
B.局部抗战的地位不容忽视
C.分区域抗战是胜利的必由之路
D.国民政府抗战成果显著
16.
1901年正月初三日,内阁奉上論:此案祸首诸臣,昨已降旨,分别严行惩办,按照各国全权大臣照会,尚须加重……除载勋已赐令自尽,毓贤已饬即行正法,均各派员前往监视外,载漪、载澜均定为斩监候罪……英年、赵舒翘昨已定为斩监候,著即赐令自尽。据此可知
A.清政府重用反帝官员
B.外交成为清朝头等大事
C.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D.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17.
“《资政新篇》的提出给太平天国运动立下了一块新界碑,这就是它已经明显地展示出这场战争已不同于以往的农民起义”。这是指《资政新篇》
A.反映了农民的利益和要求
B.体现出近代化的时代特征
C.给太平天国带来了新生机
D.开启了太平天国的新使命
18.
自从鸦片战争后,清朝就被迫对列强开放了国内市场,但是到1860年时,西方各国在对华贸易上仍然没有打开局面,他们吃惊的发现,除了那些通商口岸以外,中国几乎没有发生改变。究其主要原因是
A.闭关锁国的政策依然存在
B.皇帝集权统治未受到损害
C.近代经济结构未发生变化
D.传统的自然经济顽强抵抗
19.
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既定,天旋地转”,“东南诸宵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之他人”.“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
A.允许外国军舰到长江备口岸航行
B.体现了帝国主义阶段的侵略特征
C.使列强获得在京津地区驻兵特权
D.使清政府成为了列强的统治工具
20.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因为
A.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中国政治主权完全丧失
C.中国的领土完全为列强所瓜分
D.帝国主义对中国间接的殖民统治秩序最终形成
21.
在某次战争之后,列强欣喜若狂,声称“第二次发现了中国”。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这次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22.
孙中山在逝世前曾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中国共产党继承了孙中山的未竟事业,这主要表现在
A.实现了平均地权,把土地分给了广大农民
B.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C.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D.没收了官僚资本,建立了公有制

3.选择题(共1题)

23.为了配合铁路大提速,公安交管部门发布公告,指出在火车站站台上候车的乘客应站在1m安全线外,如图所示的各种现象的原理与公告内容所含物理知识相同的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9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