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苏格拉底批判说:“(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者不是有王芴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大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
材料三 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四 年轻的共和国存在着诸多棘手的问题:国库空虚,纽约州和新泽西州在跨州货动的征税方面存在争端,马萨诸塞州有农民造反。汉密尔顿说:“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是无法修理的。”
——摘编自《美国的建立》
(1)指出材料一中中国古代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措施及其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苏格拉底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雅典民主制度的局限性。。
(3)根据材料三、四并纳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以及美国解决“诸多棘手问题”的措施。
(4)综合以上材料信息,概括人类政治文明的基本特性。
材料一

材料二 苏格拉底批判说:“(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者不是有王芴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大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
材料三 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四 年轻的共和国存在着诸多棘手的问题:国库空虚,纽约州和新泽西州在跨州货动的征税方面存在争端,马萨诸塞州有农民造反。汉密尔顿说:“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是无法修理的。”
——摘编自《美国的建立》
(1)指出材料一中中国古代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措施及其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苏格拉底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雅典民主制度的局限性。。
(3)根据材料三、四并纳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以及美国解决“诸多棘手问题”的措施。
(4)综合以上材料信息,概括人类政治文明的基本特性。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1969年,尼克松已经认识到一个多极世界格局的出现,主要标志是美国接受与苏联的核均势及将欧洲、日本和中国作为有竞争力的力量中心,这是美国自冷战以来力量相对下降的重要表现。尼克松在其就职演说中宣称:经过一段对抗之后,我们现在进入了谈判时期,尼克松政府需要重新调整美国的对外政策。尼克松决定放弃过时的两极对抗体系。重建大国间的“均势”,很快提出建立以美、苏、西欧、日本和中国”为中心的国际新秩序。
——摘编自《尼克松主义及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趋势加以说明。
(2)结合所学知识再补充两个反映材料一趋势的具体事例。
(3)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材料一

材料二1969年,尼克松已经认识到一个多极世界格局的出现,主要标志是美国接受与苏联的核均势及将欧洲、日本和中国作为有竞争力的力量中心,这是美国自冷战以来力量相对下降的重要表现。尼克松在其就职演说中宣称:经过一段对抗之后,我们现在进入了谈判时期,尼克松政府需要重新调整美国的对外政策。尼克松决定放弃过时的两极对抗体系。重建大国间的“均势”,很快提出建立以美、苏、西欧、日本和中国”为中心的国际新秩序。
——摘编自《尼克松主义及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趋势加以说明。
(2)结合所学知识再补充两个反映材料一趋势的具体事例。
(3)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2.单选题- (共16题)
3.
克里斯提尼创立了陶片放逐法。该法规定,每年春季由公民大会召开一次非常民众大会,征询有无危害民主政体的事情或人,是否需要执行放逐法,然后进行口头表决。这说明陶片放逐法
A.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权益 |
B.彰显了公民的政治权利 |
C.完善了雅典的民主政治 |
D.使雅典的民主发展到项峰 |
4.
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种比较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它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公民法注重对经济纠纷的调解 |
B.《十二铜表法》完全维护了平民利益 |
C.万民法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 |
D.罗马法是罗马帝国时期法律的总称 |
5.
美国独立之初,英国商船可以选择与税收征管较宽松的州开展贸易。甚至各州间竞相提供优惠条件与英国商人开展贸易往来,上演了一场场商业“内战”。这表明此时的美国迫切需要
A.建立分权制衡体制 |
B.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
C.与英国展开贸易战 |
D.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 |
7.
有学者指出:“法国代议制民主在捍卫自身存在时的不断胜利证明,如若没有代议机关的整合特性,法国的分裂势力可能已经得势。”这说明代议制
A.具有立法功能 |
B.是间接民主 |
C.具有调和功能 |
D.是直接民主 |
8.
与英国政治制度相比之所以说“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主要是因为
A.皇帝是“虚君”统而不治 |
B.帝国议会权力大于联邦议会 |
C.宰相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 |
D.行政机构控制了立法机构 |
10.
1907年12月3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国会正式宣布:“我国宜实力援助中国厉行教育,使此繁众之国能渐渐融洽于近世之文化。援助之法,宜将庚子赔款退赠一半,俾中国政府得遣学生来美留学。”这-举措
A.旨在推广美国的价值体系 |
B.为了促进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
C.表明了美国已放弃在华特权 |
D.充分体现了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 |
11.
“大清国国家允定两年之久,在各府厅州县将以后所述之上谕颁行布告……如复兹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材料应出自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C.《改订条约》 |
D.《辛丑条约》 |
12.
为驳斥日本《产经新闻》上关于“(南京)大屠杀是蒋介石的虚构”的观点,最有力的证据是
A.画家李自健的巨幅油画《南京大屠杀》 |
B.日本报纸报道日军在南京展开杀人比赛 |
C.中国拍摄抗战题材的电影《南京南京》 |
D.中国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
13.
1986年后,全国人大先后通过了一系列法律,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表明我国
A.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 |
B.法制建设的任务已经完成 |
C.建立起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
D.开始纠正“左”倾错误的影响 |
14.
五四宪法起草时,***为高级干部开列了阅读资料,包括1936年苏联宪法、1953年罗马尼亚宪法、1952年波兰宪法、德国宪法、1946年法国宪法、捷克宪法、旧中国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蒋介石宪法等。这主要体现了五四宪法
A.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
B.是社会主义宪法的集大成者 |
C.超越了国家与社会形态差异 |
D.科学融合了国际与历史经验 |
15.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B.“求同存异” |
C.“另起炉灶” |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16.
1946年2月9日,斯大林在莫斯科选区的选民大会上公开演说,认为现代资本主义是新的世界大战的根源。为此他号召人民准备迎接新的战争,要再搞几个五年计划,促进国家工业。使苏联具有“足以应付各种意外事件的保障”。斯大林的观点
A.正确分析了世界大战的根源 |
B.符合小农经济占优势的苏联当时的国情 |
C.直接推动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
D.对美国遏制主义理论的提出产生了影响 |
17.
“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说是因为它不是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20世纪末,在“旧秩序”向“新秩序”转换的过程中
A.国际力量对比变化 |
B.“冷战”思维终结 |
C.多极格局诞生 |
D.地区冲突消失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