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县三中2018-2019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80492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26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权与制衡是一种政治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制遇下诏敕,便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场所称为“政事堂”。……尚书左右仆射若得兼衔,如“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及“参知机务”等名,即得出席政事堂会议,获得真宰相之身份。……但到开元以后,即尚书仆射不再附有出席政事堂之职衔了。如是则他们只有执行命令之权,而无发布命令及参与决定命令之权。……凡属皇帝命令,在敕字之下,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即须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认为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国会授权罗斯福进行大规模的干预及调节……,但在罗斯福新政的前期,最高法院与行政间则展开激烈的争吵。法官们……先后宣布新政的几个主要法令违宪,予以废止。
——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改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代尚书省的职权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唐代的三省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总统行政权是如何被限制的。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具有决心以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之间的友好与合作,共同防止日本帝国主义之再起及日本或其他用任何形式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国家之重新侵略;亟愿依据联合国组织的目标和原则,巩固远东和世界的持久和平与普遍安全;并深信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之间的亲善邦交与友谊的巩固是与中苏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相符合的……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材料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施不仅使新中国在紧急援助、外交等方面倚重苏联,并且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某些方面也照搬苏联经验,产生了许多弊端,走了许多弯路。同时也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冻结程度,限制了中国外交向纵深发展。
——游艳丽《美国对华政策与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之联系》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睦邻友好合作条约》部分条款
第十一条缔约双方主张严格遵守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和准则,反对任何以武力施压或以种种借口干涉主权国家内政的行为,愿为加强国际和平、稳定、发展与合作进行积极努力。缔约双方反对可能对国际稳定、安全与和平造成威胁的行为,将在预防国际冲突及其政治解决方面相互协作。
第十六条缔约双方将在互利的基础上开展经贸、军技、科技、能源、运输、核能、金融、航天航空、信息技术及其他双方共同感兴趣领域的合作,促进两国边境和地方间经贸合作的发展,并根据本国法律为此创造必要的良好条件……
(1)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外交政策的立足点。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说明中国与苏联结盟的原因。
(2)概括材料二中作者对“一边倒”政策的基本看法。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作者观点的认识并说明理由。
(3)结合材料一、三指出两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材料指出保持中俄良好关系的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外交政策调整的认识。

2.单选题(共20题)

3.
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指出:“当雅典人建立以地域和财产为基础的新的政治体制时,他们的政府就是一种纯粹民主制的政府。”确立“新的政治体制”的改革
A.基本铲除旧贵族的政治特权
B.按照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
C.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
D.向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工资
4.
古代希腊哲哲学苏格拉底说:“如果做鞋或评判鞋的好坏要请教具有专门知识的鞋匠,为什么治理国家和评判政治的好坏却不去请教具有专门政治知识的人,而去请教只具有制鞋、做马具等手艺的人,甚至并无任何专门知识可言的人呢?”这实际上表明苏格拉底
A.反对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B.反对手工艺人参与国家政治
C.反对问政于民D.反对当时评判政治好坏的标准
5.
《十二铜表法》规定:在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或放牧的,如为适婚人,则处死以祭谷神;如为未适婚人,则由长官酌情鞭打,并处以赔偿双倍于损害的罚金;烧毁房屋或堆放在房屋附近的谷物堆的,如属故意,则捆绑而鞭打之,然后将其烧死;如为过失,则责令赔偿损失,如无力赔偿,则从轻处罚。材料表明罗马法的特点是
A.条文清晰,实用性强B.尊重传统,灵活性强
C.保护贵族,阶级性强D.承认契约,原则性强
6.
民主政治是近代欧美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而民主政治的建立不可避免地要经历诸多磨难,同时也要不断地吸收、借鉴以往民主政治文明的相关智慧,诸如美国通过1787年联邦宪法,最终确立起了资产阶级代议制﹣﹣联邦制总统制民主共和制,实现了把“权力关在笼子里”,是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学说第一次在政府体制中的“实践和创新”。以下对美国这种关于孟德斯鸠学说的“实践和创新”,解读正确的是
①顺应了构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潮流
②体现出的是分权与制衡相结合原则
③通过平衡利益,协调了美国棘手矛盾
④充分地实现了美国民众的政治权利
A.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
白之浩将英国政治制度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尊严的部分”,一是“效率的部分”。“尊严的部分”具有激发和保留人们崇敬之心的功能,它使政治制度获得了权威和动力,而“效率的部分”是对这种权威的现代运用。“尊严的部分”“效率的部分”分别指的是
A.君主制和议会制
B.立宪制和议会制
C.君主制和共和制
D.立宪制和共和制
8.
英国首相最初只是内阁大臣中的一员,内阁没有实际的首脑,提名首相的权力掌握在国王手中。当时,“首相”是一个带有侮辱性的字眼,被认为是国王的“男仆”,直到20世纪初,“首相”才正式成为令人尊敬的头衔。从“侮辱”到“尊敬”反映
A.英国首相的命运由国王决定
B.首相的权力和地位逐渐提高
C.议会经过激烈斗争战胜王权
D.英国责任制内阁的最终形成
9.
下图是中国唐朝三省六部制和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实质问题的选项是
A.唐朝是专制制度,美国是民主制度
B.唐朝的决策权在尚书省和皇帝
C.美国的制度更符合美国国情
D.唐朝中央实行三权分立的制度
10.
2011年6月,美军驻阿富汗最高指挥官麦克里斯特尔抱怨自己与白宫的不和,宣称总统“令人不安、胆小懦弱”,结果被奥巴马解职。你认为总统的做法(   )
A.符合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B.符合宪法对总统权限的规定。
C.过于专制独裁
D.违反了权力制衡的原则"
11.
历史上某部宪法体现了总统、议会和内阁之间的权力平衡。某历史学家对该宪法的评论是:“它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甚至没有明确规定政体。许多人相信,这部宪法只是一部临时性宪法。”这部宪法
A.是法国共和派和保皇派斗争妥协的产物
B.是英国民主代议制曲折发展的缩影
C.是美国建国初期克服无政府状态的必然
D.反映了美国分权制衡民主政治特点
12.
下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三个国会建设方案。
方案一(弗吉尼亚方案)
方案二(新泽西方案)
最终方案(康涅狄格方案)
设立一个按人口比例分配表决权的国会
设立一个各州无论大小有同等表决权的国会
设立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
 
最终方案的形成过程体现了
A.选举是民主原则的基本体现
B.国会是代议政体的权力中枢
C.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
D.分权是共和制度的关键措施
13.
“立法权委托给由人民自由选出的暂时性的代表们所组成的国民议会,由它协同国王的批准按照下面所定的方式行使之。”该材料反映出
①分权原则
②主权在民
③代议制原则
④君主制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4.
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道:“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充分发展
B.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C.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
D.中国传统文化压抑抹杀人性
15.
《南京条约》的签订,对中国而言,最严重的后果是
A.外国列强大批入侵
B.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封建的自然经济解体
D.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16.
1853年2月,阿礼国在给香港总督兼驻华公使文翰的报告中说,“我以为……不去及时地、坚决地采取这类行动,则那些(在长江中下游的利益)……会被政治的解体和无政府状态所彻底毁掉,而只要及时行动,我们却又是有力量扭转这样的局势的”。材料反映出
A.清政府寻求列强支持以维护统治
B.义和团运动危及清政府统治
C.义和团运动威胁到列强在华利益
D.列强可能武装干涉太平天国
17.
中国近代某一条约规定: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在侵略者“被虐”“遇害”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为被害的外国人的坟茔建立碑碣,以示“昭涤垢雪”。这些条款反映的实质是
A.阶级矛盾激化
B.中国主权丧失殆尽
C.清政府角色的变化
D.民族矛盾缓和
18.
某学校拟创办一主题网站,纪念一项重大的活动。根据下列图片判断其主题应是
A.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
B.中国共产党的艰难发展历程
C.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
D.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作用
19.
1940年12月底,日本侵华大本营决定:“当前对华作战纲要的内容是,彻底肃正华北治安、空军进攻作战、对华集中作战谋略,加强封锁以及扶植中国武装的治安警察力量。”迫使日本侵华战争策略发生这一转向的原因是
A.七七事变中中国军人的顽强抵抗
B.日军在台儿庄战役中受到了迎头痛击
C.平型关大捷沉重打击了日军士气
D.百团大战打击了日本在沦陷区的统治
20.
《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这三次社会变革的共同影响是
A.都改变了社会的性质
B.旧的思想基础得以彻底摧毁
C.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D.变革带来了国家政权的变化
21.
有学者称,这一政策的出台,使中美和解的机会失去了,随之而起的中美20多年的隔绝和对抗,这给中美关系和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使得新中国在发展同周边国家关系时遇到极大的困难。这一政策
A.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
B.使得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
C.有助于中国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
D.成为了解决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22.
下表所示为20世纪50-90年代中美苏日四国关系的演进,其反映了
时期
关系
50-60年代
中苏同盟对抗美日同盟
60~70年代
中苏分裂并继续与美日抗衡
70~80年代
中美日关系改善,同时抗苏
80-90年代
中美日保持相对友好,中苏关系逐步正常化
 
A.中美苏日四国决定国际政治格局的走向
B.意识形态的分歧主导了亚太地区的局势
C.国家利益的角逐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变化
D.远东太平洋地区经济区域化向纵深发展

3.选择题(共3题)

23.借助斜面可以展开许多实验探究,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

24.把数条5cm长的马铃薯条分别浸在蒸馏水和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每隔一段时间测量马铃薯条的长度.图示马铃薯条在不同浓度溶液中长度改变的百分率.错误的叙述是(    )

25.把数条5cm长的马铃薯条分别浸在蒸馏水和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每隔一段时间测量马铃薯条的长度.图示马铃薯条在不同浓度溶液中长度改变的百分率.错误的叙述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0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