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18世纪欧洲传教士东来,引发了中西文化冲撞和交流。中国儒家哲学对当时的欧洲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变成18世纪欧洲的理想国家,儒家学说的理性观成为当时进步思想的来源之一,其影响涉及法国、德国和英国,虽然各国所受的影响不同,但以异端的孔子学说作为他们反对宗教、主张哲学的护身牌,却是一致的。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价值和观念极力推崇,他在创建新的社会制度的斗争中,惊奇地发现了中国这个实例,并将它作为锐利的武器投向旧制度和旧势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英“礼仪之争”的原因。你认为17、18世纪英国来华交流的根本动力是什么,并给予解释。
材料一:17、18世纪欧洲传教士东来,引发了中西文化冲撞和交流。中国儒家哲学对当时的欧洲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变成18世纪欧洲的理想国家,儒家学说的理性观成为当时进步思想的来源之一,其影响涉及法国、德国和英国,虽然各国所受的影响不同,但以异端的孔子学说作为他们反对宗教、主张哲学的护身牌,却是一致的。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价值和观念极力推崇,他在创建新的社会制度的斗争中,惊奇地发现了中国这个实例,并将它作为锐利的武器投向旧制度和旧势力。
——摘编自梁真惠《中国儒家学说的译介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
材料二:1792年,英国派出马戛尔尼使团,借为乾隆帝祝寿之名,出使清廷。然而,在觐见乾隆帝礼仪的问题上与清方产生分歧,拒绝按中国传统行跪拜礼。最终双方达成折中意见,改行免冠屈一膝之礼。乾隆帝对英国使团的“妄自骄矜”“无福承受恩典”十分不悦,当觐见完毕英方提出改善贸易条件、增开通商口岸的诸项要求时,概予严词拒绝。——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并分析“‘中国’变成18世纪欧洲的理想国家”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英“礼仪之争”的原因。你认为17、18世纪英国来华交流的根本动力是什么,并给予解释。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911年,清政府在考察欧美各国之后,认识到“宪政之进行无不以户籍为依据,而户籍法编订又必由民法与习俗而成”“民政部编订户籍法奏折”,在参考东西各国之良规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户籍法》单行法规。该法规共8章、184条。其内容突出了户籍管理机构的地位,反映了政府在观念上仍视户籍为管理人口统制的手段,强化户籍统制功能。法规将表现欧美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剔除了传统户籍中资产登记项目。户籍开始成为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的工具,而不再纯粹是国家管制人口的工具。此外,法规既规定了民众有呈报户籍之义务,也规定了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提出诉讼抗告的权利,将权利与义务统一起来,废除了以往民众只是义务载体的陋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规制定的背景。
材料 1911年,清政府在考察欧美各国之后,认识到“宪政之进行无不以户籍为依据,而户籍法编订又必由民法与习俗而成”“民政部编订户籍法奏折”,在参考东西各国之良规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户籍法》单行法规。该法规共8章、184条。其内容突出了户籍管理机构的地位,反映了政府在观念上仍视户籍为管理人口统制的手段,强化户籍统制功能。法规将表现欧美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剔除了传统户籍中资产登记项目。户籍开始成为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的工具,而不再纯粹是国家管制人口的工具。此外,法规既规定了民众有呈报户籍之义务,也规定了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提出诉讼抗告的权利,将权利与义务统一起来,废除了以往民众只是义务载体的陋习。
——摘编自窦希铭《民国初年户籍制度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指出清末《户籍法》所体现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规制定的背景。
3.
(历史——选修1: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937年2月,纳粹德国开始执行了“铀计划”。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纳粹德国宣战。一些美国科学家提议要先于纳粹德国制造出原子弹。美国陆军部于1942年6月开始实施利用核裂变反应来研制原子弹的计划,亦称曼哈顿计划(ManhattanProject)。该工程集中了当时西方国家(除纳粹德国外)最优秀的科学家,工程在顶峰时期曾经起用了53.9万人,总耗资高达25亿美元,这是在此之前任何一次武器实验所无法比拟的。在工程执行过程中,负责人L.R.格罗夫斯和R.奥本海默应用了系统工程的思路和方法,大大缩短了工程所耗时间这一工程的成功促进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系系统工程的发展。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分别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原子弹。随后,日本天皇于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曼哈顿计划的影响。
材料1937年2月,纳粹德国开始执行了“铀计划”。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纳粹德国宣战。一些美国科学家提议要先于纳粹德国制造出原子弹。美国陆军部于1942年6月开始实施利用核裂变反应来研制原子弹的计划,亦称曼哈顿计划(ManhattanProject)。该工程集中了当时西方国家(除纳粹德国外)最优秀的科学家,工程在顶峰时期曾经起用了53.9万人,总耗资高达25亿美元,这是在此之前任何一次武器实验所无法比拟的。在工程执行过程中,负责人L.R.格罗夫斯和R.奥本海默应用了系统工程的思路和方法,大大缩短了工程所耗时间这一工程的成功促进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系系统工程的发展。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分别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原子弹。随后,日本天皇于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
——摘编自百度百科《曼哈顿原子弹计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曼哈顿计划实施成功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曼哈顿计划的影响。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陶行知,原名文溶,早年改名知行,后又改名行知。1918年夏,他发表了《生利主义的职业教育》,主张:“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造就生利人物,则“国无游民,民无废才”。这种将职业、教育和生活、国家利益相联系的设想是他的生活教育思想的表现,也是他积极从事平民教育运动的思想基础。1923年他和朱其慧、晏阳初等共同倡议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他指出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也就是到乡间去的运动;中国以农立国,100个人中有85个住在乡村,平民教育必须普遍的办。……在以后的数年里,陶行知从这种救国救民的平民教育发展中,充实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和内容。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陶行知倡导平民教育的意义。
材料陶行知,原名文溶,早年改名知行,后又改名行知。1918年夏,他发表了《生利主义的职业教育》,主张:“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造就生利人物,则“国无游民,民无废才”。这种将职业、教育和生活、国家利益相联系的设想是他的生活教育思想的表现,也是他积极从事平民教育运动的思想基础。1923年他和朱其慧、晏阳初等共同倡议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他指出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也就是到乡间去的运动;中国以农立国,100个人中有85个住在乡村,平民教育必须普遍的办。……在以后的数年里,陶行知从这种救国救民的平民教育发展中,充实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和内容。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概括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思想。(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陶行知倡导平民教育的意义。
2.论述题- (共1题)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下表列举了近现代史上中国与世界的重大事件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材料下表列举了近现代史上中国与世界的重大事件
中国 | 世界 |
1861年,清政府成立“总理衙门”,开始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 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1895年后,列强加大了对中国的资本输出1899年,实行“门户开放”政策。 |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1991年,两极格局瓦解,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建立。 |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3.单选题- (共7题)
6.
克里斯提尼时代,有法律规定墓葬纪念物的建造投入不得超过“10个人的3天的劳动”。这表明
A.城邦公民拥有共同信仰 |
B.利用制度调适以维护平等 |
C.城邦公民反对奢侈消费 |
D.法律注重保护人民的利益 |
7.
英国责任制内阁确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胜选党派组阁,政府官职就由该党成员担任。1850年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这种变化说明
A.议会被政党操控阻碍民主政治发展 |
B.改革目的是保证施政措施的连续性 |
C.文官制度是英国民主制改革的根本 |
D.责任制内阁不具备分权制衡的特征 |
8.
1911年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独立,并提出召开会议组建中央政府。而在政体实践中,各省的政体模式不尽相同。根据下表概括当时中国的政治特点是
省份 | 政体模式 |
湖北 | 民主共和制 |
江苏 | 单一的中央集权制 |
浙江 | 议会为权力核心的代议制 |
A.先有独立的地方民选政府,再有统一的中央政府 |
B.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日渐明确,效仿美国的联邦制 |
C.地方权力是由中央权力赋予,中央拥有绝对权力 |
D.存在着革命派、立宪派与旧官僚的政治力量博弈 |
9.
分析下表关于抗战胜利后中国派遣军队占领日本问题的历史叙述,可知
A. 中美曾经商讨战后由中美对日派遣占领军的问题
B. 联合对付苏联的需要使中国放弃了派遣军队赴日
C. 避免日本分裂混乱是中国放弃对日派军占领原因
D. 在对日派遣占领军的问题上蒋介石曾经犹豫不决
记述 | 出处 |
敦请中国派遣3万部队前往日本。 | 1946年1月1日美国驻华使馆致中国外交部照会 |
徐永昌呈报:美国邀请我国派遣军队参加占领日本,似可接受,并提出甲乙两案呈请决定。核准乙案办理。 | 蒋介石侍从室档案,1946年1月16日 |
日前,无力派遣占领军往日本,……美国政府充分了解中国军事之要求,若中国决定不于此时派遣,必不致引起外人之评论。批示:应从缓定。 | 1946年2月23日魏德迈致蒋介石备忘录及蒋介石侍从室档案 |
美军曾经洽请我国派遣占领军,如果我们照办,……苏联也就会坚持主张……派兵进驻。这样一来,则日本便会像东西德、南北韩之形成分裂,陷于无法收拾的混乱局面,为此,我们乃建议由美国一国的军队占领日本。 | 蒋经国《中日关系追记》 |
A. 中美曾经商讨战后由中美对日派遣占领军的问题
B. 联合对付苏联的需要使中国放弃了派遣军队赴日
C. 避免日本分裂混乱是中国放弃对日派军占领原因
D. 在对日派遣占领军的问题上蒋介石曾经犹豫不决
10.
据1637年《澳门纪略》记载,1570—1636年间,日本的长崎成了葡萄牙血统的日本人活跃的城市。可是到了1636年住在这里的所有欧亚混血儿以及他们在日本的妻子、母亲大批迁居到澳门,成为澳门居民中的另一新的群体,以致于形成了一条日本人街区。对这一变化,最合理的解释是
A. 澳门在远东贸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B. 东亚朝贡体制阻碍了中日民间贸易
C. 英国航海条例削弱了葡萄牙的霸权
D. 中国政府鼓励澳门的海上贸易活动
A. 澳门在远东贸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B. 东亚朝贡体制阻碍了中日民间贸易
C. 英国航海条例削弱了葡萄牙的霸权
D. 中国政府鼓励澳门的海上贸易活动
11.
1962年9月,八届十中全会正式通过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了“社员可以经营家庭副业,可以将家庭副业的产品和收入拿到集市上出售。”至此,党中央关于自留地、家庭副业、集市贸易等方面的内容用条例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一条例
A.是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
B.说明人民公社体制正式废除 |
C.是对农业合作化成果的否定 |
D.不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