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2018届高考模拟(五)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80463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6/4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宋代整体社会经济引人瞩目的发展,可被喻为中国历史上从传统向近代转变的首次启动。宋代城市发展突破原有政治和军事性质的限制,经济和社会功能显著增强。城市商业突破地域和时间限制,近代型城市风貌已可初见端倪。当时整个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中经杭州湾和福州、漳州、泉州金三角,南至广州湾,再到琼州海峡,都对外开放,与西洋南洋诸国发展商贸,宋代货币,几乎成为“国际货币”。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明初以铜钱、纸钞为法定货币,白银在禁止流通之列。但纸钞因政府未能控制投放量而渐至名存实亡,铜钱则因币材缺乏,铸币量难以满足流通的需要。明朝中期中国精美的丝瓷等商品通过几条航线大批输往海外,世界各地的白银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一个以白银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络逐步形成,大量流入中国的白银弥补了国内银矿不足的缺陷。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时,即规定赋税折银征收,说明民间使用白银已较普遍。清朝用银之势也已不可遏制。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1550年后,由入股组成的企业在英国和尼德兰普遍确立起来。1553年,英国成立了第一个股份公司——莫斯科公司。16世纪,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首先在尼德兰出现。在相对较弱的封建王权与人文精神的苏醒的背景下,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成为“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

——马世力《世界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宋朝和明清时期“商业革命”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商业革命与西方商业革命的不同。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农村经济民主的发展,农民要求实现政治民主的愿望越发迫切。1980年,四川省广汉县向阳人民公社率先在全国取消人民公社,改社建乡。村民自治制度和村民委员会体制开始萌芽,其直接使命是解决人民公社制度解体后家庭经营农户的重新组织问题。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确定“在基层政权和基层社会生活中逐步实现人民的直接民主”。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强调,要发展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1992年中共十四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应加强基层民主,切实发挥村民委员会作用。1998年,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改变过去由上级政府任命村委会干部的做法,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成员可连选连任。从1988年至2003年初,全国大多数省份完成了三到四轮村委会换届选举。迄今,村民自治制度走过了萌芽、创立和法制化三个历史阶段。其制度设计是“四个民主”,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强调规范的选举程序,强调村民大会、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委员会组织和议事、决策制度建设,而且程序越来越严格,违法纠正日益加强。
——摘编自仝志辉《农村政治体制改革三十年的回顾与前瞻》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实行村民自治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村民自治制度改革的特点及历史意义。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二战爆发。1940年6月法国败亡。1940年9月,德国、意大利、日本签订《德意日三国同盟奈约》,其主要内容有:“德意志、意大利和日本的政府认为世界一切国家各据有应有的空间是任何持久和平的先决条件,决定在致力于大东亚以及欧洲各区域方面互相援助和合作,其首要目的为在各该区域建立并维持事物的新秩序,旨在促进有关人民的共同繁荣与福利。”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德意日三国由原来的反共政治集团正式转变为政治、经济、军事集团,开始了全面对外侵略及合作。1940年10月德国法西斯从西线和其他地区向德苏边境调集军队,希特勒签发了巴巴罗萨对苏作战计划,进而发动了对苏联的全面进攻。日本法西斯抓住时机在远东地区采取行动,迫不及待地把称霸远东及太平洋的愿望变成现实。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摘编自崔洪利《德意日同盟条约对世界战略格局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意、日三国签署同盟条约的目的及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签订的影响。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杜牧《阿房宫赋》
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司马迁《史史记》
“(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乃营作朝官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故天下謂之阿房宮”,“上(始皇)崩,雲其作者”;“(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四月,复作阿房宮……七月,成卒陈胜等反”,“三年……二世自杀”,“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宮室,火三月不灭”。
李毓芳《阿房宫前殿遗址的考古收获和研究》
自2002年10月至2004年12月,考古队对阿房宫的主要建筑前殿遗址进行发掘,勘探面积35万平方来,在其夯土台基及附近未发现秦代宫殿建筑中墙、殿址、壁柱、明柱、柱础石、廊道和排水设施等相关遺迹,未发現相应的砖瓦、瓦当等建筑材料、也未发现在当时被大火焚烧过的痕迹。而在秦都咸阳的宫殿建筑考古中則有被大火焚烧的痕迹。
 
对秦阿房官的叙述在詩人笔下、历史文献和考古学上存在着巨大差异,綜合所給材料提出你的观点,并运用史学研究的方法加以阐释。(要求:观点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单选题(共3题)

5.
从亚里士多德的记载来看,克利斯提尼改革的核心是确定了村社为最基本的政治单位,所有的政治和军事制度如五百人会议、公民大会、法庭和将领等都以村社为基础而组织起来。这
A.打破了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B.促进了雅典工商业快速发展
C.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制度的基础D.推动了雅典城邦国家的形成
6.
下图为1949-2013年《人民日报》有关“对外援助”报道中的援助事由统计,由此可见,20世纪80年代对外援助
A.带有明显的不结盟色彩
B.由政治导向为主转向多元需求
C.被报道的数量日趋减少
D.以援助亚非拉革命为主要目标
7.
阅读下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下表中国1912—1921年对外贸易统计表(单位:百万海关两)
年份
进口额
出口额
1912
473
372
1913
570
403
1914
569
356
1915
454
419
1916
516
482
1917
550
463
1918
555
486
1919
647
631
1920
762
543
1921
906
601
 
A.在此期间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B.实业救国和社会主义成为两大社会思潮
C.经济发展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
D.该历程折射出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