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长丰县双墩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历史期末调研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80455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2/21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材料一 英国是第一个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和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19世纪时被称为“世界工厂”。多少年来在这个以实行“议会民主”而闻名的国家里,只有缴纳高额所得税的人才有选举权,广大工人被排斥在议会大门之外。1842年5月2日,伦敦街头人山人海。浩浩荡荡的工人队伍来到国会下院,宪章派全国协会的负责人向下院递交了全国宪章派第二次请愿书。请愿书上写道:“尊敬的贵院就它现在的组成来说,既不是由人民选出来的,也不是由人民作主的。它只为少数人的利益服务,而对多数人的贫困、苦难和愿望置之不理。请愿书还指出,在英国“统治者穷奢极欲,被统治者受苦挨饿”。例如,维多利亚女皇每天的收入是164镑17先令60便士,她的丈夫亚尔伯特亲王的回收入是104镑20先令,而千百万工人每天每人的收入只有两三个便士。
材料二  1848年,在欧洲大陆革命风暴的推动下,宪章运动再度高涨。第三次全国请愿书进一步提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唯一来源,劳动者对于自己的劳动果实事有优先权。人民是权力的唯一来源。在请愿书上签名的有197万人。伦敦、曼彻斯特、伯明翰、利物浦、格拉斯哥等城市的工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4月10日,全国宪章派第3次代表大会的代表把请愿书装在四套华丽的马车上向国会驶去,途中遭到宪兵的镇压。国会拒绝接受请愿书。接着,政府下令解散全国宪章派协会。
材料三 英国政府惮于工人运动的力量,为缓和社会矛盾,陆续实行了一些让步政策。议会在1842年通过了禁止女工和童工在矿井劳动的法令,1847年通过10小时工作日法令。《人民宪章》的6条要求,除每年选举议会外,在后来几十年间都陆续成为现实。
(1)依据村料一及所学的相关知识分析英国宪章运动出现的背景
(2)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分析工人要求分享选举权的合理性及这次运动的历史影响
2.
二战后,美国的对外战略,虽时有调整,但总体稳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罗斯福早在1943年就授权他的亲信雷斯特·戴维斯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中宣布:“美国既不能回到孤立主义,也不能满足于为自己划定某个势力范围的传统均势政策而是要推行使美国充当世界主宰的世界主义。”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
材料二 杜鲁门在回忆录中(谈到杜鲁门主义出台时)说:“在这篇讲稿中我不希望有模棱两可的字眼。这就是美国对共产主义暴君扩张浪潮的回答。”“我也希望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
——摘自哈里·杜鲁门《杜鲁门回忆录》
材料三 美国历史学家施莱辛格说:“尼克松和基辛格这对奇特的搭档,毕竟使美国的外交政策甩掉了包袱,冲出了禁区,使全国的视线从意识形态转向了地缘政治,并且调整了美国政策以适应国际关系结构中的深刻变化。”
——方连庆等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上册
材料四 美国总统布什于1989年正式提出“超越遏制”战略。布什声称“美国现在的目标不仅仅是遏制苏联的扩张主义,我们所谋求的是苏联重新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员。我们要求苏联在国际上以较负责态度行事,维护国际社会的稳定,在国内政策上朝着较开放和民主化的方向前进,实现政治多元化、尊重人权和开放天空。”
——据方连庆等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下册
(1)据材料一,指出罗斯福对战后世界的基本设想。材料二中杜鲁门主义与罗斯福的世界蓝图有何共同之处?所不同的是什么?他提出什么战略作为美国国家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尼克松政府“使全国的视线从意识形态转向了地缘政治.以适应国际结构中的深刻变化”。尼克松时代对外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据材料四,指出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的实质和影响。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战后美国一以贯之的外交指导思想是什么?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在地方设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三司”,互不隶属,虽是强化中央集权之举,但事权不一,不利于弹压地方。于是相继出现了巡抚、总督的设置,以节制三司,统一协调地方权力,消除牵制、扯皮、效率迟缓之弊。有明一代,地方上先后设立巡抚30余处,总督10余处,但设置尚未完全固定,辖区大小不均,如内地巡抚通常兼治一省之事,而边地巡抚辖区却小于一省。

——摘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在清政府致力于实行立宪政体之后,它处理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行政制度的改革。在义和团事件之后不久,政府已经开始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整饬吏治和改组过时的官僚机构。但是这种努力遇到了很多困难。造成许多官员贪污腐化和官僚制度落后过时的原因被认为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存在着“捐纳”制度,特别是卖官鬻爵。以前当政府需要额外收入时,它就临时求助于卖官鬻爵的办法,但是自从太平军战争以后,这个制度就成了一项长期措施。结果官场中有很多人是以金钱或军功获得他们的官职的。人们认为这种作法造成了大量的贪污腐化。此外,有很多官署几乎没有职守。在中国,子女们被认为应遵循由父母规定的成例行事,因此,由历代皇帝设立的衙署即使在时移世易和需要改组时,仍然被保持了下来。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地方行政管理改革的原因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行政制度改革与明代地方行政管理改革目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4.

材料一 明清时期封建巡视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首先是巡视监察法规的系统化。明清进一步加强巡视立法,清朝颁布了我国历史上最完整的一部以独立形式存在的监察法规——《钦定台规》,中国古代的巡视法规达到系统化程度。其二是建立严密的地方巡视系统。明清延续了唐宋以来中央对地方巡视系统多元化的趋势,建立起三个互不统属的独立系统:一是监察御史系统,包括专差、巡按御史两种;二是按察司系统,职责就是按察所属的府州县,下设主要官员有按察使;三是督抚系统,督抚即总督和巡抚。其三是加强巡视官之间的互相监督。明清统治者规定同一系统或不同系统的巡视官员可以互相监察、互相纠举,以保证巡视体系正常运转。

——《中国古代巡视制度梳略》

材料二 西方国家的问责机制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的政治体制紧密相关,是责任政府的基本元素,其效力范围是整个国家,其约束的对象是整个国家的所有公职人员。西方国家对政府公职人员的监督体系主要包括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和與论监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闻监督通过新闻媒介的传播达到全社会或公众对政府官员的监督,由于这种监督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国民性,因而这种监督比行政监督更有效、更有力量

——《西方官员问责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央对地方巡视制度强化的特点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国家对官员监督与中国明清时期的巡视制度的不同之处,并对中国明清时期和近代西方对官员的监督简要评价。

2.单选题(共22题)

5.
在克里斯提尼时代及之后的时间里,富有的贵族在消费上受到不断增加的限制和压力,他们在公共事业上的投入要远多于个人消费。有一条法律规定,墓葬纪念物的建造投入不得超过“10个人的3天的劳动”。这表明
A.城邦公民拥有共同信仰
B.利用制度调适以维护平等
C.禁止富人进行奢侈消费
D.法律注重保护人民的利益
6.
查士丁尼时代钦定出版的《法学阶梯》写道:“受法律和习惯统治的一切国家,部分是受其固有的特定法律支配,部分是受全人类共有的法律支配。一个民族所制定的法律,称为该民族的‘民事法律’,但是,由自然理性指定给全人类的法律,则称为国际法,因为所有的国家都采用它”。材料中所说的“国际法”所包含的理念主要是
A.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追求生命、自由、财产和幸福的权利
B.随着罗马帝国疆域的不断扩展,罗马法由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C.凡需要人证的,应在证人的门前高声呼唤,通知他到庭作证
D.期满,债务人不还债的,债权人得拘捕之,押其到长官前,申请执行
7.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1912年宪法第十七条修正案生效,该修正案规定,确立代表各州的美国参议员必须由民众直接选举。这说明
A.美国各州州权有所下降
B.参众两院发展趋同现象显著
C.-战推动美国民主进程
D.政治民主化得到进一步提升
8.
对外战争的胜利以及统一帝国的建立,使得容克(泛指普鲁士贵族和大地主)获得了合法统治权。当容克阶级的力量和声望如日中天时,我们很难想象在容克具有合法统治权的政府下所确定的政体会压缩这个阶级的利益,因而德国建立了二元制的君主立宪制。据此,德意志帝国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A.出于政治独立和争夺霸权的需要
B.兼顾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
C.具有民众认同与政治威权的基础
D.适应了德国政治民主化发展趋势
9.
1911年清廷宣布“铁路国有”的上谕传到成都时,四川省的立宪派绅商立即指责铁路国有政策未经资政院议决,违背法律程序,痛陈取消商办铁路是“务国有之虚名,坐引狼入室之实祸。”这反映了立宪派
A.配合了湖北新军的革命
B.竭力维护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
C.与革命派的主张趋于一致
D.具有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性
10.
1858年钦差大臣桂良签订《天津条约》时奏报咸丰帝:“此时英、佛(法国) 两国和约,万不可作为真凭实据,不过假此数纸,暂且退却海口兵船。将来尚欲背盟弃好。只须将奴才等治以办理不善之罪,即可作为废纸。”这表明了清政府
A.坚决抵抗外来侵略的决心B.仍然坚持闭关锁国的政策
C.还没有接受近代外交观念D.主张处理好和西方的关系
11.
阅读下表,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清户部银库管收除在银数量表银数单位:万两
A.清政府急需偿还债款
B.政府投资开办工厂
C.国内农民起义的影响
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12.
从1895年5月底台北阻击战开始至台南陷落,前后五个月,日军共伤亡三万二千三百多名,比在整个甲午战争中损失的人数还要多。作为侵台主力的近卫师团,死在台湾的官兵就将近半数。敌中将师团长能久、少将旅团长山根等将领和大批官佐,亦在侵台战争中丧命。材料表明(  )
A.日本侵略者遭到沉重打击B.清王朝统治的腐朽无能
C.台湾反割台斗争得到支持D.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统治
13.
天津《益世报》曾刊文称:“四五年来农民知识渐有进步。例如匪祸前,农民不知***。此外农民所知新名词亦不少。”使农民发生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五四运动的影响
B.国民革命运动的影响
C.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D.土地革命提高了农民政治地位和思想觉悟
14.
20世纪的某一时段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日本大量赶制这种国旗(在一条条长卷的白布印上旭日徽,挂起晒干后即可裁成一幅幅小型的日本国旗),准备插遍中国各地;中国东北人口构成中,日本人比例突增,居于中国东北境内的日本侨民已达170万。这些现象揭示了
A.日本蓄意侵略中国
B.日本援助中国开发
C.中国政府积极对外开放
D.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浪潮
15.
下图为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某重大战役形势图。该战役
A.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B.推动了全国解放的进程
C.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D.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16.
在1871年3月,张德彝与清政府出使团到达巴黎,张德彝目击了巴黎公社战士的惨烈巷战,在《三述奇》中记载:被俘的巴黎公社战士们“皆黑布包头,以枪鋳之”,“由楼下解判勇一千二百余人,中有女子二行,虽衣履残破,面带灰尘,其雄伟之气,溢于眉宇”。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部分官员认为资本主义文明比中国封建制度更优越
B.该史料认为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是未建立工农联盟
C.有助于中国人了解欧洲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D.真正地理解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革命性质
17.
二月革命后,尼古拉二世发布诏书说:“我同意国家杜马的请求,由我的兄弟米哈伊尔大公即位,并祝福他登上俄国国家的皇位。希望他遵守立法机构确立的原则,就此宣誓绝不违背。”这一诏书说明(   )
A.尼古拉二世主动辞去了沙皇之位
B.封建残余势力力图挽回部分权力
C.米哈伊尔大公成为了俄国新沙皇
D.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
18.
知名报人徐铸成回忆:“回想起那时,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赤诚相见,各路英豪济济一堂,各抒己见。共商建国大计,每人都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之感,与刚刚结束的那个旧时代相比,我真切地感到了民主的滋味。”材料反映的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障人民民主
B.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诞生
C.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民主精神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得到正式确认
19.
党的十八大首次以这二十四个字来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其中“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一个核心点,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在法制建设中取得了辉煌成就,其中不属于九十代法制建设成就是:
A.《行政复议法》
B.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C.《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D.《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20.
据记载,1954年后中国立法工作显示出强劲的上升趋势,1958年立法达到24件,但立法工作在1959--1977年期间急剧下降,有10年的立法数量竟为0。导致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法律体系已经完备B.社会秩序趋于稳定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D.社会对立法的需求不足
21.
“2015年两岸关系十大新闻”揭晓,“习马会”稳稳居首。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是两岸66年来最重大的“历史性突破”。双方在会面中皆强调继续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九二共识”是指
A.停止炮击金门
B.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
C.两岸实现“三通”
D.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22.
某学者在其著作中说,新中国到1954年间基本形成了新的对外政策。该政策的两个重要目标——“扩大和平中立趋势”和“推广和平中立地带”,首先落实到中国的周边地区。这一政策
A.意在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
B.率先为印度和越南两国接受
C.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
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23.
下图为2009年2月24日下午,“海口”号导弹驱逐舰舰载直升机从当天上午刚刚驱离海盗船艇袭扰、成功解救的意大利商船“M.T.LIA”号上空巡逻后返回。亚丁湾护航
A.表明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B.使中国与意大利形成了战略性伙伴关系
C.目的是打击中东地区的ISIS恐怖组织
D.彰显中国履行职责和反恐的外交政策
24.
下图为苏联20世纪50年代初名为《麦克阿瑟在朝鲜战役中所得到惩罚的疤迹》的漫画。该漫画
A.与美苏争霸中双方领土直接相关
B.涉及苏联和美国欧洲地区的争夺
C.体现苏联对美国侵朝的反对态度
D.支持了联合国推动非殖民化立场
25.
苏联解体以后,科索沃危机使南斯拉夫成为大国关系的试金石:德国企图从这里迈出实现“德国的欧洲”的战略目标的第一步,法国希望使它变为用西欧联盟取代北约组织的试验场,美国决心用它证明自己对欧洲的指挥棒并没有脱手而去,英国打算通过它拉拢美国牵制法、德。材料本质上体现了
A.欧洲以法、德为基础的军事一体化进程加速
B.传统资本主义强国对欧洲事务主导权的争夺
C.美国视欧洲为其推行全球霸权政策的根基
D.一超多强下世界呈现缓和与动荡并存局面
26.
1951年,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访问巴黎时说:“我有意选定法国首都作为我第一次正式访问的地方,是想借此证明,我把德法关系看成是解决任何欧洲问题的关键。”其主要用意在于
A.推动法德和解,谋求欧洲联合B.麻痹法国政府,借机东山再起
C.反省战争罪责,取悦法国人民D.获取政治资本,稳定国内局势

3.选择题(共1题)

27.下列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22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3